一、梁祝故事的戏曲演绎
梁祝故事,发现于唐代张度《宣室志》。本书确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基本故事情节:同学读书、女扮男装、跳坟入土。最惊心动魄的就是在坟墓上哭泣,这几乎和孟姜女在长城上哭泣是一样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简洁而生动,其悲惨的结局符合人们挽歌的审美情趣。 (参见荣兆祖《祝英台故事集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有评论家提出梁祝故事可以改变。梁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改编成歌剧应该也很受欢迎。于是“封建婚姻的大悲剧”就成为了被提炼出来的思想要素。这种细化与《白蛇传》和《窦娥冤》的反封建意义类似。
20、30年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钱南阳在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梁祝故事的史料。此时,还没有分析这个故事的反封建意义。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至少没有自觉地形成所谓的反封建意义。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封建婚姻悲剧论”成了这个故事唯一的意识形态解释。
那么除了这个解释之外,梁祝故事还有其他宝贵的思想内涵吗?当然有。例如,民俗学家指出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引发了妇女地位、性别平等等问题。当然,还有人们最感兴趣的性别易装等问题。然而,这些在20 世纪50 年代的适应过程中并不重要。
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1950年8月、9月,上海“东山月艺社”率先改编了《梁祝》。演出地点为怀仁堂,剧目为《祝英台故事专号》。表演非常精彩,引起了很多讨论。
上海女子越剧温柔多情,与其他剧种形成一定的反差。同时,女子越剧采用导演制,更适合表演一定长度的完整故事。这与老剧的人物结构有很大不同。很多时候,演员体系中并不存在完整的故事。观众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名演员们的亮眼演技。然而,究竟哪一种才是歌剧的审美本源,并不能简单判断。这是一个已经争论了几十年并且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越剧以《赤调》、《仙侠调》为主调,以笛子、二胡等吹、弦乐器伴奏。曲调优美、优美、悠扬。这样的艺术气质对于诠释爱情故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越剧在北京的迅速成功得益于一定的新鲜感。当时的北方观众称越剧为江南地方剧,“江南自然”和“新”是两个重要关键词。悲剧、悲情和政治合法性保证了越剧的流行《梁祝哀史》。
二、越剧《梁祝》的不断改编
如果说首次来京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也源于北方观众求新的审美心理。所以第二次,越剧可以说是准备得更加充分。 1952年,文化部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演。此次演出意义重大,相当于全国各地各种地方戏曲、地方艺术的“大巡游”。
川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也因此而闻名。当然,越剧也非常成功,尤其是《越剧《梁祝》荣获剧本奖和表演奖,主演范瑞娟、付全祥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音乐和美术设计也获奖。可以说是全面胜利。与成功相对应的是,越剧被列为改革试点。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京剧、昆曲等戏曲是不容易改变的。越剧更加以人为本,活泼、自由、灵活,适合表达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新思想和新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建国初期的很多爱情剧都与婚姻法的推行密不可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倡导爱情自由是主题。 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巧儿》、《白蛇传》、《小二黑结婚》和《牛郎织女》均被重新改编并搬上或拍摄成歌剧电影。这也是越剧《天仙配》流行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虽然加入了很多时代的思想元素,但越剧《梁祝》却很好地保留了这部剧在传播过程中最本质的元素。
越剧《梁祝》 原为男班地板唱,无舞台表演。演唱的重要段落有《十八告别》、《餐厅聚会》等。这些选段构成了后来越剧舞台的重要段落。由于男剧团经常表演“路戏”,唱腔上有很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因此吸收了大量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语言,特别是民间谚语、俗语。此外,还有大量有关喜鹊、喜鹊、巧喻或比喻牛、鹅、猪、狗等的乡土歌曲,这为梁祝人的性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越剧进入上海后,王永春、白玉梅组织人员对宝卷《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唱词《梁山伯祝英台》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形成连剧《梁山伯祝英台夫妇功书还魂团圆记》。该剧于1919年3月15日在上海第一剧院首演。然而,此时版本的封面却含有大量迷信内容和严重的宿命思想。就像粤剧《梁祝》一样,一切都注定不朽,山伯和英台最终回归天堂。今天我们不能对这种建筑方法太苛刻,因为它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解释方法。
越剧真正的质变《帝女花》源于女子越剧班。女戏班艺人对祝英台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袁学芬、马章华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删除了《梁祝》等迷信部分,删除了含糊不清的部分,并更名为《游十殿》。马文才的戏份几乎全部被删掉。我看到的版本基本上是这个版本的延续。 1954 上海电影制片厂《梁祝哀史》 桑虎导演,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越剧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改编工作,其基本艺术已经固定并延续至今。
三、不同版本的《梁祝》
建国初期,梁祝故事有三个歌剧版本,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柳荫记》、京剧《梁祝》。其中京剧是程砚秋根据川剧版本改编的。用艾青的话说,川剧是粗犷、朴素的;越剧缠绵细腻。川剧更具攻击性,更有劳动人民的东西。
越剧显然更加细腻、优雅。此外,川剧中还有一些笑话破坏了悲壮的气氛。须知,传统戏曲是悲而不悲,喜而不淫。应该像川剧,而不是越剧。但建国初期,对故事、悲剧完整性的要求,使得川剧显得不如越剧。最终,得到大力推广并首次拍成电影的《梁祝》故事是越剧《英台抗婚》。其原因非常复杂。
用户评论
焚心劫
《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是越剧中的经典之作,小时候就喜欢看,那种悲壮的爱情故事让人难忘。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50年代能风靡海内外,真是国粹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小时候跟着奶奶看《梁山伯与祝英台》,现在回想起来,越剧的唱腔和表演真是让人陶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阳光还感觉冷
越剧在50年代风靡海内外,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巨大,值得骄傲。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真是太美了,那个时期的演员真是功底深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越剧,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对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每次听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都会想起那个时代,真是经典中的经典。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太感人了,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让人动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生一诺
越剧在50年代能如此受欢迎,可见其魅力所在,真是让人向往那个时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赤;焰﹏゛
越剧在50年代的风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真是令人怀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我看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越剧的魅力不可小觑。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你,很幸福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那个时代的越剧,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现在的戏曲表演影响深远。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越剧在50年代风靡海内外,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表演,让我对越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喜爱。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離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不仅仅是爱情,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伱德柔情是我的痛。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越剧,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和旋律,至今仍能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