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水运遇到了什么样的障碍呢?面对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的危险,道光皇帝将如何制定应急策略?这给水运系统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年将至,今年是道光四年。京城内外买卖年货的人们拥挤在一起,不耐烦的孩子们不时燃放鞭炮,增添了即将到来的新年气氛。忙碌了一年的各机关官员正准备放假回家过年。

这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来。洪泽湖高家堰堤决堤,大量湖水外泄,导致江苏高邮、宝应至清江浦(今扬州至淮安)大运河水位大幅下降。运河搁浅,通往京师的粮路被切断。它面临着食物耗尽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过年的。道光帝大怒,下令罢免南河刺史张文浩的职务,戴上镣铐,押解到决口一个月,以示他的所作所为。天上大雪,他赶到突破口,与两江总督孙玉亭等人研究对策。

道光为何如此着急?如果你了解水运是怎么一回事,你就能理解道光皇帝此时复杂的心情。

孙玉婷

众所周知,农民要缴纳公粮,过去称为“缴纳皇粮”。据说是交粮。事实上,清政府经常要求农民交钱。然而,在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这8个产粮大省,农民被要求直接缴纳粮食,通常是大米。政府随后通过大运河将大米北运至北京通州。这就是所谓的漕运,用来解决北方的粮食短缺,保证官俸、兵饷的发放。嘉庆道光年间,每年运粮四百万石。

“南粮北调”工程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国策。号称“天宇右供”,消耗的人力财力惊人。自嘉庆以来,漕运弊端不断,嘉庆和后来的道光皇帝都深受其困扰。令人头疼的第一个原因是运输成本的增加。

一般来说,水路运输的成本包括五个部分:

1.海员的工资和口粮费用;

2、动用军队保粮的费用;

3、粮食正常损失;

4、运河疏浚和维护费用;

5. 船舶建造和维护费用。

嘉庆以来,三个因素导致水运费用急剧增加:

首先是生态环境恶化。当时黄河从江苏入海。自乾隆末年起,黄河已形成倒灌运河之势。几次洪水破坏了运河供水系统。运河严重淤塞,船只经常搁浅。结果,运河船未能按时抵达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手们的口粮、工资以及调动军队的费用都大大增加。运河谷物也更容易发霉。为了航行穿过浅滩,必须动用数以万计的追踪器来拉动光纤。不仅增加了很多额外费用,而且损坏了无数运河船只。修理运河船只的成本也很高。

其次,官员腐败也增加了水运成本。比如修船不好的一面,当时有6000多艘船舶,规定每年要建造十分之一的船舶。负责修船的官员作弊,从中牟取暴利。国家每年仅在修船方面就花费大量资金。白银数百万两。

最后,一路上还要付出大笔的“劣币”。牛船穿过数千英里的运河。想要顺利航行到通州,就必须缴纳“不法之规”。水运是“天宇正工”。国家严禁沿途地方官员敲诈坏规。但如果不缴纳不好的规矩,水船在通过船闸、浅滩时就很难得到当地的援助,在查米等方面也会面临困难。更何况草顶本身就不干净。所有船舶无视国家禁令,招揽客货,严重超载,甚至携带违禁品。如果你不遵守不良规则,你能通过检查站吗?结果,运到北京的粮食每石价格是南方的两三倍。可见,如果只算经济账,漕运得大于失。

道光年间,著名诗人龚自珍到了淮浦(江苏淮安),彻夜听到纤夫的号子声,难以入睡。顺着歌声来到河边,一幅壮观的景象突然映入了他的眼帘。只见篝火照亮了天空,数千纤夫挥汗如雨,发自内心地呐喊着号子,奋力地拉着一艘艘小船。船被拖入船闸。那种艰辛和磨难让诗人亲眼目睹了维持衰落的国家机器运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作为一个下级官员,我心里有一种由衷的愧疚,于是浑身发抖,泪流满面,脱口而出:

一根缆绳只能养十多个人,

计有千艘船过河。

我也曾经浪费过太仓小米,

晚上我听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就哭了。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清政府为什么不直接给北方的官员和士兵发放现金,让他们到市场上购买粮食呢?事实上,清政府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但当时的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少量需求几乎无法满足。如果北方官员和士兵都去市场买粮食,那就根本不可能了。没有那么多食物可买。因此,即使有很多困难和风险,成本极高,政府也必须保证水运。因为,当时粮食已经成为战略资源,关系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关系到北方的粮食安全。延迟几天向北京运送粮食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道光继位五年来,他一直为漕运成本高昂而忧心忡忡。然而,今天的问题不再是高成本。水船搁浅在运河滩上,一动不动。除非有神灵相助,否则的话,只是着急而已。当时,粮食十一月收割,十二月运出。如今粮食刚开运就搁浅,关系到北方稳定的生命线就被切断了。道光帝怎能不着急?

那么,清政府为何不尝试陆路交通呢?为什么坚持使用运河?

中国古代的车辆设计非常落后,无法解决四轮车辆的转向和控制问题。它只能设计和制造独轮人力车或两轮畜力车。这种车装载量小,全国各地的路况都很差。车轮与车身之间没有减震器,速度极慢。如果粮食就这么运,沿途让人喂马,只怕到了北京,整车的粮食就基本用完了。因此,有句古话:粮不能千里运。清朝人根本就没有想过通过陆路运输粮食。

摆在道光帝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将这些滞留的大炮打出淤泥江段,使其能够及时北上。于是,钦差大臣文福和代两江总督韦元裕提出了借黄季云的方案,并提出了实施该方案的预算——白银三百万两。

借用黄继云,就是打开闸门,把黄河的水注入运河。由于黄河是地上河流,水面高于运河,黄河可直达淮阳,运河水面抬高足以使运河浮起。然而,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暂时让搁浅的运河通过,但大量的泥沙会堵塞运河,甚至破坏淮河和洪泽湖的水系。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引狼入室的馊主意。这种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已经被使用了好几次,结果证明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州县官员中有人告诫政府上层官员:“借黄霁云之说,问土人,无益,虽妇孺皆知无益。” ‘也就是说,如果你问当地人,即使是妇女和儿童也会知道这是一个坏主意。道光和文武百官自然知道“借用黄季云”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果,但此时,事态严重,迫在眉睫,火都快烧到眉心了,他们顾不得其他了但首先要考虑眼前的情况。

道光皇帝一方面抱怨“借用黄季云”弊端太多,另一方面又要求魏元裕“速处理”,意味着将责任转嫁到魏元裕身上。由你决定。随后,道光皇帝折算了300万两的预算,先批了80万两。这80万两,中央只拨了20万两,剩下的60万两都是自己筹集的。魏元裕当然没有办法筹集资金,但碍于皇帝的尊严,他出面为他从山东、江苏借了六十万两,最后总算凑到了八十万两。

2月9日(公历3月28日),黄纪云号正式下水。当城门打开时,一些地方官员不禁泪流满面。大家纷纷安慰他,说顾全大局,水运重要等等。此时,原两江总督孙玉亭已被罢官,仍在任,主持黄河漕运。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他愈发觉得情况不太妙。此时,黄河正值枯水期,黄河涌入运河的水量有限。大多数运河船只仍在挣扎,但后果是立竿见影的,新的淤积正在形成。因此请愿书要求停止使用黄河运输,改用盘巴河运输。

什么是盘巴接机?

听郁达华讲道光帝(六)

调坝是在浅水渠中临时筑坝,然后用运水车将附近湖泊、河流的水注入坝内,暂时提高水位。船过坝后转至高邮,用驳船北运。这个办法虽然不会像借用黄季云那样扰乱运河水系,但成本太高了。这样运到北京的大米谁能忍心吞下去呢?这不,孙玉婷汇报了盘巴交通的支出预算,一共需要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已经是初夏了。往年这个时候,就连湖南、浙江等地运粮的水船也已经抵达通州。此时,仍有大量水船滞留在淮安以南。京城出现粮食恐慌,清政府不得不紧急从奉天(今辽宁省)运粮到北京,以缓解粮食压力。但奉天地广人稀,粮食产量也不多,无法为北京的粮食供应提供有效保障。

道光书法

形势日益严峻,道光皇帝不堪重负。此时,他也不敢大打折扣,便东奔西走,借了102万两。截至目前,国家已为这批粮食投入白银180万多两,共计200万石。任何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极其亏损的投资。不过,道光帝在恼怒的同时,却又为自己的慷慨感到有些得意。他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孙玉婷能给他省点钱。

没想到,一百八十万多两白银依然没能解决问题,两百万石粮依然没有运过黄河。无奈之下,孙玉婷只好再次寻求资金。他知道光帝崇尚节俭,所以这次他要的不是现金,而是手中的粮食。根据记录《清史稿》,孙玉婷申请扣留粮食。数以百万计的石头。

运御粮原本是亏本生意,需要一百八十万多两白银才能运两百万石粮,现在只剩下百万石了,转眼间亏损就翻了一倍。而且,随着夏至临近,水情更加难以预测,粮食注定无法如期运抵京城。道光帝再也忍无可忍,立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留任的被免职的两江总督孙玉亭、现任两江总督魏元裕以及漕运总督、南河总督均被移交部讨论问责。

很快,处罚结果就出来了。降职、降职、退休(责令退休),孙玉亭停职,赔偿剥粮滞粮费用十分之七。考虑到让孙玉挺退休回家,就相当于将他从漕运的混乱中解放出来,对他来说是一个优势,于是道光帝命相关大臣护送他到运河工地挖河道。当时,72岁的孙玉婷每天拿着铁锹挖泥。他心情沉重。欠道光帝的巨款,估计他这辈子都无法还清了。他当了一辈子官,欠了子孙很多饥荒。我实在无法安息。

向皇极借钱的尝试失败了,盘霸也未能提货,水运最终陷入了死胡同。这个时候还能做什么呢?

早在借黄季云的计划即将启动时,就有人提出了通过海路运输南草的想法。这个办法的希望就在运河的东边——海洋。是啊,运河船如果从长江口开到天津,那不是可以把粮食运到北京吗?你能猜出谁建议海运吗?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想到,重启这个计划的人,竟然是谨慎的道光皇帝。

海运南草的方案是道光五年二月初五(公历1825年3月24日)由道光皇帝提出的。他说:目前向黄河借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肯定会留下后患。过去,对于海上运输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我想象江浙等地都是靠海的。商船装载货物驶往北洋。在山东、直隶、奉天等港口卸货销售。他们每年旅行几次。看来海运也不一定可行。我打算租用大沙船,代替从各地收集的稻米,让水手小心驾驶,就能安全航行。无需担心风浪警察、小偷等其他事情。只是此事属主动,并不好办。但不要畏惧困难,袖手旁观,淡然处之。有关单位要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不带偏见。一切与航运有关的事情,他们都应该周全地谋划并实事求是地执行,等待我的决定去执行。

然而,道光皇帝的跳跃式思维却让各省督抚有些摸不着头脑——你们刚刚批准了黄霁云的贷款,现在又要讨论南运的事情了。这是怎么回事?研究这份诏书我们可以发现,道光帝以商议的语气写下这份诏书,并没有明确表示必须通过海路运输。

因此,官员们普遍猜测,这可能是为未来的海上行动做准备,但乍一看并没有道理,因为突破口很快就被堵住了。雨季过后,洪泽湖水位上涨,运河可以使用。那又何苦呢?海运呢?此外,运输并不是一个新想法。这本来是被嘉庆朝拒绝的计划。谁愿意冒风险从事航运?所以官方的反应并不积极。

原来,嘉庆初年,曾有人提出过海上交通的建议,但反对声太高。这些反对意见不仅包括大陆国家对海洋的不信任,更深层的原因是既得利益。水运的好处如此之大,以至于腐败官员可以中饱私囊,甚至世袭的船主也可以分一杯羹。不仅可以利用水路运输携带一些私人物品进行走私,光是曹丁的威望就足够了。让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当然,这些原因不能放在桌面上讨论。只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讨论。因此,反对者提出三点反对意见:

首先,海洋上密布着礁石、礁石,航行困难且危险。天道酬勤,所以不要去意想不到的地方尝试。

其次,谁来运输?草丁不知道海路,所以是用民船运输的。船东习惯了松懈,检查起来很困难。如果耽误了,谁也承担不了责任。

第三,如果实施海运,数十万依赖水运的民众的生计将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相当大的威胁。

总之,反对者很有道理,但嘉庆皇帝也很犹豫。最终,经过再三考虑,他拒绝了海运的建议。

惩治韦元钰、孙玉亭后,道光帝于5月18日(公历7月3日)调安徽巡抚陶澍为江苏巡抚。十多天后,又提拔山东巡抚岐山为两江总督。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陶树和岐山的出现。

岐山以能力着称,而陶叔则是道光帝继位后发现的第一个人才。他为官胆大心细,敢想敢为,为人正直清廉。为什么要调整两者呢?因为一旦实行海运,肯定会先从江苏省试行。陶澍升任江苏巡抚,岐山升任两江总督。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道光帝要干大事了。更何况,之前的协办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已经到了著名的《通筹漕河全局折》去鼓吹海运了。

据记录《清史稿》,瀛河在奏疏中提到:运河被堵塞,漕运暂停,河道管理和漕运不能同时兼顾。控制河流的唯一办法就是暂停水运,租用海船运粮。虽然是权宜之计,但实际上却是重中之重。若雇海船分运,则无飓风之疑,无贼之忧,无粮损之危。如果用商运代替官运,则无船可造,无船可养,物价也将提高。更何况,引黄便利运输和盘坝坝运输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解决方案没有通过,就无法结束。我认为只有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海运。

英和的奏疏不仅阐明了海上运输的必要性,其中最亮眼的是他提出将粮食的运输交给商人,而不是由国家安排运输。这样一来,国家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治理清朝,修建运河了。一切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国家出钱。这确实是中国经济体系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页,也是道光海运南下的最大亮点。

道光皇帝将此文件下发各省讨论,但仍有不少人反对。反对者除了重复嘉庆时期海上运输失败的老理由外,还深入探讨技术难题。 6月6日(公历7月21日),一位大臣向皇帝透露了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漕运水手中的恶势力结成了许多帮派。这个‘教’,那个‘教’,这个‘帮’,那个‘帮’,有很多名字。其中,层次分明。他们设置私刑、收钱、聚集人。轻者打架,重者杀人买货。为此,皇帝被警告“明年海上运输是暂时的,这几万人的安全不会造成麻烦,所以应该妥善安排”。也就是说,一旦改用海上运输,毁了他们的饭碗,数万曹丁将严重威胁国家的稳定。

严格来说,对航运表示坚决支持的只有陶澍一人。两江太守岐山虽然有些畏难,但还是紧紧跟随皇帝。只要皇帝坚持海上运输,他就一定全力支持。道光皇帝对此充满信心。

很快,经过深思熟虑,道光终于做出了决定:明年,全力以赴修运河、修黄河,江苏省将通过海路运粮150万石。至此,明年粮食的运输方式已经确定。考虑到反对声浪高涨,道光帝后来出面解释:海上运输之说由来已久,不闻其险难为之。商船年复一年往来,就像内河一样。此时,试行海运粮食150万石。这一规定被保留下来,作为国家粮食运输的新方式。并不是说以后就用海运代替河运。

当时坚决反对海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既得利益。虽然水运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干扰和麻烦,但毕竟没有人愿意因为好处巨大而放弃。既然皇帝已经提过此事,现在运河不通,漕运困难,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北京缺粮,所以反对者很快就平息了。

这一年秋(道光五年),陶澍赴上海,与江苏布政使何长龄等建立上海海事局,招揽商船。为此,他们提供慷慨的运费和免税,例如商人装载茶叶和其他货物以及谷物。比例为30-70,其中30%的货物免税;而且,他还宣布,粮食全部由商船运输,政府不再派旗手护送。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护航士兵不了解海上航线,怕自己混乱而盲目下达命令。

消息传开,商船主们深受鼓舞。当时,东南商人每年从宁波、上海出发,北上天津和东北地区,贩运茶叶、布匹,带回大豆、小麦等货物。这条路线与清政府规定的运粮路线重合;水手们善于利用季风。导航技术没有问题。每年往返南北的沙船事故率仅为百分之一,远低于运河运河船的事故率。

而且,每年沙船北行时,由于茶叶、布匹等货物的重量不足以维持船只的稳定,不得不用石块压载船只。如果装载的是粮食,可以压载,不影响茶叶和布匹的贩运,还可以接收清政府的货运。于是,船东们踊跃申请报告,争先恐后。陶树很快雇佣了一千多艘沙船。

由于待运粮食超过150万石,计划分两批运往天津。道光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重新任命米检尚书,并命他前往天津与直隶总督商议征粮事宜。一时间,南北动员,声势浩大。江南提督、山东登莱镇总兵、天津镇总兵沿途安排了安保工作。事实上,北方海域并没有海盗。这样的安排无疑表明了国家对海上运输的高度重视。

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下旬,第一批130万石粮食装船,船队举行了盛大的起航仪式。陶叔设宴款待商船首领,祭祀海神、风神、天后。随后,数千艘船只起航,驶向大海。那时河水清澈,海水明亮,彩旗飘扬,颇为壮观。

用户评论


夏日倾情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真的太吸引人了,每次都能让我对道光帝有新的认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这第六讲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郁达华老师的功底真的很深。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病态的妖孽

郁达华讲道光帝,每个字都透露着历史厚重感,太棒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虽然历史书上都看过,但郁达华老师的讲述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每次听郁达华老师的讲座,都感觉是在读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太精彩了,道光帝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立体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儿

第六讲有点让我失望,郁达华老师是不是有点江郎才尽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总是能引发我很多思考,谢谢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聽風

这个系列讲座太有价值了,不仅让我了解道光帝,还爱上了历史。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失心疯i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让我对道光帝有了新的认识,他真的很有才华。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君临臣

每次听郁达华老师的讲座,我都会重新审视历史,太有启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第六讲感觉有点平淡,希望郁达华老师能再接再厉。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郁达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道光帝有了更深的理解,太感谢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听郁达华讲道光帝,感觉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太神奇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让我对道光帝有了全新的认识,太感动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艺菲

郁达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很不错。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泪湿青衫

第六讲的内容有点让我失望,希望郁达华老师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郁达华老师的讲述总是能让我学到很多,感谢您的分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听郁达华讲道光帝,每次都能让我对历史有新的认识,太值得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