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哀悼

说到学习中医,我一路跌跌撞撞,无意中进入了中医的世界。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命运。

高考第一年,我年少轻狂。我随意填了科目,失败了,失败了。

在我复读的第二年,我父亲生病了,他说填写这张表格是个好主意。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七年制。西医和中医都可以学。这里填写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个专业在贵州招生时,只录取了一个人。

当我填写这份志愿者表格时,我哭了。因为这不是我想考的大学,不是我想学的专业,也不是我想去的地方。

我不能伤害留级的孩子们,所以我只能向现实妥协。

后来,我通过了考试,来到了广州。

出于职业原因,我们共同办学并培训他们。

进入大学时,我没有去学校报到,就跟着全班去了广州一所比较有名的西医学校学习西医。这是纯西医。

这所中医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军校,几年前改制并移交给当地政府。我们去的时候,军校的军事化管理还几乎完好无损。比如,没有辅导员,但有组长,没有班长,但有中队长。每天早上都有晨练之类的。

这所学校出了很多伟人,就连学生公寓也是很有名的。这所学校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所允许男女混合住宿的学校。只是学生宿舍。因为这套公寓太大了,有23层,里面住了几千人。通常一个班级住在一层,周围有一个小天空景观。男孩和女孩可以随意拜访对方。

学习时间两年,内容课程包括: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和基础西医课程。这两年纯粹是学习西医。

虽然我学的是中医专业,但我上大学的那两年,中医与我毫无关系。这并不是因为我生病了。大学前两年,我没有机会接触中医。

凉茶结

在学习西医期间,我接触到的中医基本上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刚来广州读书的时候,我不太适应这里的气候,广州太热了。

要知道,在我的家乡贵州,不是说四时如春,而是有四个不同的季节。夏季最高气温只有30摄氏度。现在只是中午最热的时候,早晚还是比较凉爽的。

广州太热了刚到广州的时候,秋老虎当道,宿舍里没有空调。

一夜又一夜,我要洗很多次澡,才能熬到天亮。

食堂的饭菜太淡了,一点味道都没有。别说我吃惯了辣椒,就连盐也很淡。

我实在是吃不下、睡不着。

九月还没过去,我已经瘦了5斤了。

更痛苦的是,由于天气炎热,睡眠不好,我的喉咙长期肿痛。

听当地同学说这是上热的表现,可以喝花草茶来解暑。

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去了一家叫王振龙的凉茶店,买了一瓶黑凉茶。我还记得这个名字叫苏莎。我们这里没有花草茶之类的东西。凉茶店也是广东特色菜。

我喝了一口就差点吐了。非常苦涩。我从小就没吃过中药。最初的几口确实难以下咽。

这茶在哪里?这分明是中药啊!

时间长了我才知道,这凉茶是一种中药。由于岭南湿热,这里的先民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用凉茶清热、去热、祛湿的方法。

长期在这么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工作,实在是离不开这款凉茶了。水土养育人类,环境养育粮食。

花草茶的经验后来在应用中得到总结和拓展,发明了许多新配方。许多身体不适可以通过饮用正确的花草茶来解决。

后来,王老吉将这种凉茶引入了整个中国,创造了凉茶的神话,以及后来的加多宝。

事实上,“凉茶”是粤语中草药汤剂的名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医”。

嗯,喝了那个花草茶后,那天晚上我睡得好多了,第二天喉咙痛也基本缓解了。

刚来广东的时候,奇怪的是,喝白水也会上火。

因为有这次经历,我省了麻烦,直接去药店买了可以冲泡的花草茶,比如夏桑菊拉、细黄草等。

一开始很有效,所以我就不再喝白水了,因为喝白水会上火,喉咙痛,所以我就直接用这样的花草茶代替开水。

后来。以后就没用了。

而且副作用也随之出现。

我发现当我喝了这些花草茶后,我的胃变得胀气,经常腹泻,喉咙痛也不再缓解。

喝了一段时间的花草茶后,我的脾胃越来越差。我一点胃口都没有,现在吃一点东西还是觉得胀。

我喉咙经常肿痛,就买了消炎药、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等来服用,但一吃就拉肚子。

最后还是不行了。我的喉咙仍然时常肿痛,说话也沙哑。早上醒来的时候,感觉很干,感觉喉咙里有痂一样。

慢性咽喉炎

无奈,只好到附近附属医院就医。

我拿到了一个教授级别的号码,整个早上都在排队。

我终于排队走进了诊所。戴眼镜的教授让我张开嘴,把一个像小铁勺一样的东西放进我的喉咙里看一下。

当问我怎么了时,我说我经常喉咙痛,早上刷牙后感觉恶心。

他说这是慢性链球菌性咽喉炎。

我问,可以治疗吗?我这个症状已经有快半年了。

他说,先治疗一下,如果严重了,就来喷一下喉咙,可以用激光治疗。

我想再问一下,医生能给我彻底的治疗吗?他没有回答。他开了药方,说,去拿药。

他们把我赶出了诊所。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两分钟。

我去交了费用,但我没有足够的现金。还好我带了银行卡,排队缴费,一共花了423元。

我去药房取药,排队等了半个小时。

拿回来后,发现他开了一堆药,有头孢菌素、清热散结丸、清热利咽口服液,一共五种药。

当时我也相信那个教授。毕竟这家医院是广州最好的西医医院之一,全国百强医院之一,而且还是权威教授。

我乖乖地把药吃了,一直吃两个星期,药还没吃完。但喉咙痛却丝毫没有缓解。相反,我腹泻了,胃口越来越差,肚子也越来越胀。

到了第三周,剩下的药我都没吃,后来也不知道扔哪里了。

不知道是适应了还是不再吃那些西药、花草茶了,喉咙痛的频率变少了。

因为吃了花草茶和消炎药,我的喉咙痛根本没有好转。我干脆不再吃它了,因为它让我的胃不舒服,而且浪费钱。

才几周啊,呃~!我注意到我的喉咙痛似乎有所好转。

后来喉咙还是时不时的痛,但我坚持每天早上起床运动跑步,不再喝那些花草茶了。

偶尔喉咙会痛,但如果你不去理会,几天之内它就会自行好转。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西医。

那次看过医生后,我对西医就不再有好感了。花了我400多块钱,几乎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病根本没有治好。

关键是医生和教授没有告诉我这个病是不治之症。

他还给我开了很多药。难怪当我问他能不能治好时,他却支支吾吾、敷衍了事。

如果您不喜欢,请直接告诉我。你要知道,我只是一个穷学生。

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一定要学好医学,至少少受点苦,少花点钱。

有一次我上医学伦理课,讲到了医患关系。

老师问:“你为什么想学医?

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愤怒地说:我是因为不相信医生才学医的。

老师一脸疑惑:“你这么不相信医生,为什么还要选择医学呢?

我冷冷地补充道:“我就是因为不相信医生,不想轻易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他们,所以才想学医。”

虽然当我报名大学做志愿者时我并不这么认为,但现在我真的这么认为。

老师一时无言以对。我想他对我的回答无语了。

刮痧

刚来广州读书时,不适应当地的环境。那时,除了肠胃问题之外,我的身体也长期处于一种状态。我经常感到困倦、头部和身体沉重。无论我睡得多努力,我都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每当我闭上眼睛时,我都会做各种各样的梦。

而且阴天或雨天情况会更糟。有时候身体出现这样的状况,第二天就会下雨,这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

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家人都会采用刮痧的方法。在我的家乡农村,每当孩子感到不舒服时,就会被刮伤。

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食欲不振,长辈们用古铜钱制成的刮痧器,在背上抹些茶树油,刮出红痧,就痊愈了。

我小时候经常被抓到刮痧。可以说,刮痧是孩子们的童年阴影。但一刮完胡子,我就会跑去找吃的。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没有人学过中医,同学们也不知道怎么刮痧。

我去超市买了一个瓷勺,蘸了水,在镜子前的阳台上刮背。

虽然很费力,很多地方刮不掉,但总比不刮好。

有时食欲严重下降,恶心想吐,就用手搓脖子,脖子上全是红痧条。

同学们看到后都很好奇,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有的好心的还会关心地问:你脖子怎么了?

我开玩笑说我“被鬼抓了”。我只能在心里苦笑。他们不知道那种痛苦。

遵循同样的规律,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出现了感冒、发烧、潮湿、嗜睡、腹泻、腹泻等症状。一旦身体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即刮痧。

我去药店买了一些中成药,搞定了。

一次偶然,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相信医生,自己治疗。他活了下来,一次次与中医近距离接触。

后来我发现刮痧、吃点藿香正气丸可以让我好得更快。

学西医的两年,我用的不多。相反,我却在一次偶然中近距离接触了中医。

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很辛苦。如果我懂中医,如果我懂一些经络、穴位,一些汤剂、方剂,我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

可惜当时不懂,对中医一无所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中医擦出了火花。

后来我自己照顾自己,用艾灸、中药、中成药治好了我的慢性咽炎。这是我学中医后发生的事。

父病寻医

西医学校原为军事医学院,是军事院校的基础。西医水平当然很好。很多专家教授都很好,但是当我去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时,至少他们没有给我正确的指导,更不用说对我的慢性咽炎有很好的治疗。

这一直是我学医以来心里的一个疙瘩,心里有一个过不去的疙瘩。

可能大一点的三级医院都是这样。排队三个小时,看病两分钟,再等半个小时才能拿药。反正要去看医生的话,很长一段时间都回不来。不花几百美元就别想离开。

很多教授级别的职位都被黄牛卖到了天价。现在可以在网上或者电话预约,但几年前只能排队,凌晨三四点才能看病。

我父亲在重返高中时出现了健康问题。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据他描述,上课站立不到10分钟,他就感觉很累,想坐下来。每天早上我都感觉头晕,严重到无法正常上课。

高考结束后,我陪他到家乡最大的三级医院就医。经过反复检查,都找不到原因,更谈不上治疗。

进入大学的那一年,父亲的病情加重,多次住院,从镇上的医院开始,到市内三甲医院,再到省医院。我什至试过报纸上广告的医院,也参观过周边省份的一些大医院。紧急情况下就医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

经过多次尝试,始终找不到原因,治疗也只是暂时的。花了很多钱,人越挣扎,病就越重。

回想起来,父亲当时的症状有头晕、怕冷、四肢冰凉、失眠、体力下降等。尤其是头晕严重,严重时甚至无法工作。西医的诊断是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神经症!

治疗方法就是用那些打通血管的药物,把瓶子装在瓶子里,想方设法治愈。头晕未愈,手脚冰冷越来越严重,食欲也越来越差。按照中医的说法,他的最后一点阳气正在慢慢消耗,胃气也随之减弱!

现在想来,这些症状完全可以用中药来治疗。是脾肾阳虚的典型症状。即使稍微艾灸也能改善。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基础中成药都可以!

父亲病重的那两年,我正好在学习西医。我根据当时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由于测试结果正常,老师无法给出任何建议。我也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但那时我对中医一无所知!我家人根本就没有想过看中医,因为他们太相信西医了,没有看中医的习惯!我连看中医的意识都没有!内地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只有被西医判了死刑的人才想看中医。

我大二的时候,四月的一天早上,我正在上课,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父亲突然去世了。上课的时候他突然晕倒了。

那时的我很迷茫,很傻,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心里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只记得那段时间,我不再是我了。我神情恍惚,失去了灵魂。

内疚、悔恨和一段沮丧的时期。这种痛苦或许会伴随我一生。

那道伤痕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这也是我学习中医并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从小就很坚强。初中的冬天,天还黑的时候,我就可以五点钟起床,独自跑到教室点蜡烛看书。高中辅导仍然让这种神经绷紧。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跳出大山。

那时我还用毛泽东的诗句“童子一心出乡,学无成才还,不须桑地埋骨,山青水秀”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从初中开始读书,一直想飞到很远的地方。仔细计算一下在家度过的时间,我只和父母亲人待在一起十二年。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欲静而风不止;孩子想长大,但亲戚不在。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太任性,以为只要有志向,就能征服世界。

现在想想,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一个家,有父母和亲戚在家里。但现在后悔已经晚了。没有了父亲,家庭的支柱就没有了。

人走了,茶就冷了,一家人就变得孤独。

我最怕的是,一到节假日,别人家里总是那么热闹!但庆幸的是,我还有爷爷、奶奶。

亲近病人而不懂得医治,这是不孝!因为心里有一个疙瘩,我去图书馆查了一下,我父亲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翻遍西医、内科、外科和专科书籍,都没有任何线索。

最后在中医书籍上找到一些结论和治疗方法。虽然我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是根据我父亲的症状,书上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就在那时我开始逐渐了解中医,因为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医一无所知。顶多了解一下民间草药,在电视上看过针灸。

当我翻阅杂志时,我已经忘记是哪一本了。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医大师邓铁涛,还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李克。

邓铁涛大师这么厉害,他却说李是当代中医的中坚力量。我想李克一定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中医。

顺着这个线索,我后来读完了火神所有惊心动魄的医学故事。虽然当时我不知道附子是什么,但据说是一种有毒、热性的中药,一般医生都不敢用。

吴培恒、朱维举、范中林等,这些火神教成员经常消除分歧,用大剂量的附子让危重病人起死回生。

看到这些医疗案例就像在看武侠电影一样。危急时刻,一位武林高手突然跳出,化险为夷。

对于那些敢于用毒来治疗危重病人的医生来说,往往可以让病人起死回生。

他们是那么勇敢、勇敢,医术那么高。读到这样的医案故事,让我兴奋又激动,心想如果我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按照火神教的思想,我看不懂李恪的书,但当时我对郑钦安的三本医书已经完全熟悉了。当我读这本书时,就像发现了一本武术秘籍。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很多内容我都看不懂,但我还是认真地研究了这本书。

当时快要期末考试了,大家都在备考,而我却躲在图书馆里研读这本书,就像一个无名小子在山洞里偷偷修炼武功秘籍,如痴如醉。

即使读了大学专业,道路仍然曲折

我是一个只想练习武术的小男孩。那时我对中医大致有一个方向。至少我知道中医可以治病,甚至可以治大病。有一些非常强大的中医,我也想变得像他们一样强大。医生。

很多朋友都知道,二阳非常喜欢中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医迷。但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中医……

中西or西医,你站那边

在西院呆了两年,一直学习西医。我学了一些西医的基础知识,但我仍然停留在中医的观念上。中医和西医有什么区别?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中医和西医的理解只停留在:

西医快,中医慢,

西医治疗急性病,中医治疗慢性病。

因为我基本上是被委托去西院学校学习的,

教授西医课程的老师自然是纯正的西医从业者。他们时不时会对中医进行嘲讽,言语中往往流露出对中医的不屑和贬低。

而这不仅仅是少数老师,可以说很多西医老师都有这样的态度。

谁告诉他们姓习的?我们在信中,但仍要寄人篱下,我们的职业常常被他们贬低。

那时,可以说,我们在学习西医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

我被西医老师和现实环境所震撼。

后来引起最大骚动的是张公耀在网上签名废除中医,引起全网轩然大波。他因此而出名。

同学们个个都灰心丧气,为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在学中医之前,我就想过以后转行,要么回西方,要么卖仪器!

后来的方舟子与其说是打假斗士,不如说是流氓,专门污蔑中医。尽管科学与真理并不相同,但它们似乎是一起赢了。

一方面是他无底线的流氓做法,另一方面是中医不争气。

中医理论确实是短板,中医的命脉在于临床实践。

但现代中医只能靠这薄薄的理论论文来装点它的外表。目前还不清楚它的命脉是在哪里流失的。当然,这并不能打败他。我对理论和实践都没有信心。

争议越多,它就越受欢迎。在网络和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批评中医。如果不是被封杀的话,现在你还能看到他丑陋的嘴脸。

刚接触中医的朋友喜欢跳进中西医之争的大陷阱。就像一个热衷于辩论国内和国际政治的老乡下人一样,这让他心碎。

我想说,既然我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多时间,我就先了解一下再讲。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专业的很多学生还没有学过中医,却早已对中医失去了信心。除了像我这样被生活所迫去学习和实践中医的人。

虽然我对中医没有多大信心,但我心里有一种信仰。可以说是盲目信仰,但我有信仰。

我们的专业叫中西医结合。我报考高考的时候,爸爸说这个专业好,可以学西医,也可以学中医。那时,父亲已被病魔折磨得憔悴不堪。所以,我只能听天由命,选择了这个专业。

但是到了学校之后我才发现这个学校真的很差。我们的专业其实叫中医(中西医结合)。这只是一个副业,如果和西医有什么关系的话,似乎就更上一层楼了,因为大家根本就看不起中医这个职业。尤其是纯中药。

由于职业原因,他们一开始就被西医洗脑,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接受了先入为主的西医。至于中医,整个行业有140多人,能说喜欢中医的人屈指可数。我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皈依了西方信仰。

至少跟着这个姓习的干爹可以给你提供足够好的生活条件。人类都是逐利的,这是人的本性。

后来我们专业毕业的人只能考中医资格证,连中西医资格证都拿不到。我认为学校在专业名称中添加了“西”字,这说明学校有点像“伪军”,向皇军靠拢。

我认为实际的好处是更好地招收学生。

至少我能得到一点西医的荣耀。要知道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之一,但在广东省却只是最后的一所。

结果,毫无悬念。毕业后,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出国,去了西医较多的中医医院科室。如妇科、耳鼻喉科、骨科、外科……

这些科室都是外科科室,手术较多,以西医为主,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像我这样选择纯中药的另类人很少。谁能告诉我,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医迷。我是一个相信中医的无脑人。如果我相信中医的话我的生活会很穷。

相信中医,获得健康。

在医院工作,即使你是中医,也会经常开西药。我选择了一个依赖传统疗法和针灸的位置。你不能再想着用西药了。

梁山好汉全部被赶出。只有扔掉拐杖,残肢才能恢复原状。

他们一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中医的世界里度过。这样的人估计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沉浸在中医梦想中,继续梦想!

至于西医,绝大多数中医都生活贫困。一方面,这些中医狂人的身份都比较高贵,他们对医术的痴迷远大于赚钱。

另外,中医赚钱也很难。中药的成本非常低。虽然现在中药很贵,但西药还是开的比较多,检查费和天价药费动辄上千。

中药这么便宜,这么便宜。

如果干预做得好,吃几剂中药、打几针就能解决问题。当我感冒的时候,我会买三包自己吃。服了两包后,我的病就差不多好了。第三包我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刚开始的时候,鼻塞、流鼻涕清了,刮痧后,用三针就治好了,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说说吧:我是学中医的。

经过两年的西医学习,我对西医的基础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我很多课程都学得很好,但我对西医不感兴趣。

西医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很多治疗方法也很先进,但我没有太多感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相同的气场,就不会聚在一起。

小时候,我听爷爷给我算命。他说,在古代,我的命要么是算命先生,要么是医术师。我的命运就是医疗星,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

学完西医回到中医本校后,可以自由学习中医。那年暑假,我有点兴奋。还记得搬到大学城校园的那天,我邀请了几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去药王山散步。

哇,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杂草。这不是耳根吗?书名是鱼腥草。这不是薄荷吗?这不是车前草吗? ……当然,还有很多药物我从来没有见过,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比如王步六星、徐长青等,有很多奇怪的中药名字。

然而这种小小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现实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你可以在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也可以学习现代中医。然而,我想到了一句话:“但是,没有鸡蛋……”

中医的元神丢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

学完西医后,暑假我又搬回中医药大学,搬到大学城校区。

学习硬件相当不错。在大学城的十所大学中,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宿舍条件是最好的,有电梯、空调、大阳台、价格实惠的食堂等。

听说这是政策的支持,因为广东保留了中医药的文化遗产,政策支持一个中医药省的蓬勃发展。

学校还是有一些中医特色的。有两座药山。药山上,生长着一些课本上的药材和一些岭南药材。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也位于学校图书馆旁边。博物馆里有很多真品文物。图片和文物从源头展示了中医药的发展。

另有中药标本室,陈列精美的实物标本和图片。药材几乎涵盖了教材中所有的中药。

我刚接触中医,一切都是新鲜的。从零开始,我就被中医文化深深吸引。家乡的药山上也有很多药材,非常有亲情。

只是我乡亲不知道怎么用,比如夏枯草、淡竹叶、菖蒲、石芦、路路通等等,山野里有很多,但在我的家乡却没有。人们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它们都是毫无价值的杂草。

寻回中医的元神

但新鲜感过后,我发现中医的启蒙学习其实很枯燥无味。现在我不得不抱怨教我们中医基础课的老师。

首先给我中医泼冷水的是基础课老师的授课方式。不知道是因为中医比较传统还是什么的,那些老师很无聊。在我眼里,中医应该是很好玩、很有趣的。然而,很多课我都忍不住睡着了。

你为什么睡觉?他们统一的教学方式就是看课件ppt。读完一节后,下一班老师继续看ppt。当时我真的喝醉了,睡着了。

有点好玩的是中医老师会带来中药标本,学生可以传阅看闻。

当时给学生打气的课程只有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学两门。先说一下这两门课的老师。

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叫潘毅。这位老师喜欢研究易经。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时,他经常讲易经的基础知识。传说他更喜欢读书。学校老师组团去香港。一群人去商场逛街,这位老师却去书店买书。

他将多年对《易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整理成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本书从《周易》的思维模式出发,通过象思维、法术思维、阴阳思维逐步发展,系统、完整地整理了中医的基础理论。

其实,我们现代人缺乏的不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而是古老的文化素养和老祖宗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易经框架内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在古代,儒生学中医的速度很快。所谓“读书人学医,笼中捉鸡”是很容易的。你看,曹雪芹并不是一个学者。他的《红楼梦》中的医案非常专业,可以作为病案教学,是现代教授专家所望尘莫及的。

文革*后,传统文化土崩瓦解。中医的根基没了。教授中医,必须从老祖宗的思维方法开始。所以,教书是很累的。没有地基怎么能建高楼呢?

中医的灵魂在哪里?

现在普遍接触到的医学知识就是全部中医吗?

为什么中医常常感觉现在的中医已经变了?

中医最基本、最原始的精神印记——医学知识下的“深海之下的海底”,还有多少还印在今天的医者、从业者的心中?

这些其实都归结为中医的“元神”!

但中医的“精神”在哪里?

潘毅老师回答:在中国文化里!中国人——中医人应该这样想!

在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时候,二阳觉得自己很幸运,有这样一位启蒙老师。至少让我知道中医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正确的方向。路虽然有些曲折,但最终还是能到达目的地。没有太多的错事。

后来看了很多书,都讲了同样的事情。

从郑钦安的《医理阐释》到黄元玉的《四圣心源》,都讲一气的流动和阴阳五行的演变。

从《易经》演变而来的世界观被批评为迷信并为现代化所唾弃。中医学生用现代思维去认识古老的中医。他们自然听不懂,强行翻译就彻底变味了。

所以二阳说现在学中医的都是现代中医,阉割了的中医。

其实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经典课程,《黄帝内经选读》,就是挑选一些《内经》的原文来上课。

如果你想学中医经典,你的老师应该很好。但不!至少不是我们学校的!

讲内经课的老师基本都是跟着课文,基本都是翻译。老师不是很清楚怎么理解,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有一次我看到有关五行的文章。 《内经》认为酸入肝,辛入金。同时,也有文章说,酸味收敛,辣味扩散。

我觉得有矛盾,就问内经课老师:“酸收敛,何不把酸归为金?金性不就是收敛吗?而辛味发散,木性各异,何不将辛归为木呢?” ?”

临床上如何应用?事实上,那位老师一点也不临床。

老师自然很难回答。他说他会回去查一下文献,但之后就没有任何反应了。

事实上,上课的老师对《内经》的内容了解不多。他们基本上只是阅读课件并走过场。

这就是二阳之前说的被泼冷水的事情。全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之一,教授经典的老师都是这个水平。您认为这所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水平能达到多高?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我在课堂上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我就必须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在大学城的一年里,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值得一读的中医书籍。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仔细清点那些年我花掉的中医书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如果说二阳有幸遇到了中医基础知识的好老师,那么第二个幸运就是,刚学中医没多久,二阳就有幸看到了实用中医的精彩。

当时我们有一个方剂班,老师是以前的李老师。

经常“吹水”,说他师父吕英是如何如何厉害,怎么怎么用附子治病的,还举了很多例子他按师父思路治好了许多哮喘。

吕英是李可老的徒弟,在南方名气比较大。

在那个老师的推荐下,暑假,我和几个同学跑去吕英老师那跟诊。

因为只学了半个学期的中医,基础课只上了一半,那个时候跟诊基本说是看热闹,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何况吕英老师用药跟书上根本不一样。

她自创许多方子例如生生不息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按比例最小2、5、7、5或者3、6、9、6,治疗元气不足阳虚小儿哮喘等效果很好,大人用这个量可以四两拨千斤。

药量不一定都要很大,关键看病情,比例很重要,这个药量是按易经的河图洛书数术原理来配的!

那时候,吕英老师还不算很出名,在天河妇幼保健院上班,主要看儿科和妇科为主。后来,被南方医院请过去成立了李可老中医学术传承基地,挂号费被黄牛炒的上了天,这个是后话了。

刚学中医去跟诊,仅限于感性认识,原来中医可以开那么大量药的,原来毒药可以这么用的!原来药物的配伍用量都很严谨。

那个时候算是开了眼界,课本说细辛的用量3到5克,吕英老师经常用120克,黄芪经常是250起底。

我们同学都很惊讶,问她不怕中毒吗?她说你们回去试就知道了,后来按她的要求,每一位去跟诊的学生都要按她方法,亲自试药。

附子从10克开始,慢慢加,吃到250克没任何感觉的都有,细辛我试过最大量80克,就舌头很麻,稍微有头晕,没有其它不适。

许多药都要自己试吃,黄芪,山茱萸等等她常用的药几乎都要试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我以后的中医路影响很大。

也是去那跟诊之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任何方法,中药最好自己都一一试过,试过就有感觉了。

课本的,药典的规定是人为的,一厢情愿的,其实都是死的,道听途说的更要去验证。自己去试了才发觉,哦,原来是这样的。

后来,才知道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内证的方法,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在自己体内去验证。包括中医经典说的,去验证了才能成自己的。

为何说老中医厉害,因为经验丰富,中医讲究实践性,临床复杂多变,如果自己没有体会不会灵活变通,方药在手中也是死的。

即便给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你不会使用也是白搭。

现实中,许多大家争论的问题,其实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是使用者的问题。例如,中医见效慢,中药有肾毒性,中医太玄等。

想起个事来,端午节,我们村有一家人请来访的邻居吃粽子,那个邻居一不小心把自己给噎死了,这个是真实案例来的。

即使读了大学专业,道路仍然曲折

你说该谁来负责?是端午节的问题吗?还是粽子的问题?是那家人的错吗,不该给他吃粽子?这么多人吃,偏偏那个邻居就噎死了!

最后,大家多认为“这都是命啊”,怪他命不好。这不就玄乎了嘛?

这就跟大家看中医的态度逻辑一样。出了事,是中医的问题?是中药的问题?还是……

大家可以去思考。

一个老师让我知道中医路的方向,一个老师教会了我怎么走,所谓“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是实践的意思,中医就是这样,会不亦乐乎!

士精神

那一年,还有一个老师不得不提,她是教医古文的,因学校领导学术造假,她实名举报,最后被提早退休。

还记的她的最后一趟课,她说,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给学生上课,眼神流露哀伤和无奈。她说“士可杀不可辱,但现如今的学者,古代士的精神完全没有了,学术造假十分常见,”

她选择斗争,和现实斗争,因为一辈子研究古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早已潜移默化的可在骨子里了,她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是脊梁骨比那些所谓的男人,领导挺得还要硬直。

最后,当然没有好结果。她被提前退休,另一个当事人远走他乡。

这个事一度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还上了凤凰卫视,一个叫“人间冷暖”的节目。主持人陈晓楠采访了她,那个老师叫赖文,我见过最有古代‘士精神’的老师。

中医路上有期望也有失望,有失落也有收获。

每到教师节,都要感谢这些好老师。感谢,他们用言语更用行动引导着我们这些中医学子。

所谓言传身教,古代儒生遗风有在他们身体体现,中医的灵魂尚未完全丢失,中医的文化还有在传承。

中医偶像

武林中有门派大侠,娱乐界有明星大腕,中医界则名医大家。

这些中医大家就黑暗中的星星,指引我们前行,学习中医的捷径找好好老师模仿,这些中医大家的示范显得格外重要。

中医大家成为我们初学者模仿学习的对象,对于初学中医的朋友门来说,有一本书肯定是要看的,就是名老中医之路,最早那个版本的。

更多的是,他们对中医的精神,鼓舞一代代后辈学子。

二羊是一个比较叛逆的人,在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我就不怎么老实。对于教材课本,我觉得实在是无趣,我喜欢阅读课外关于中医的东西。

二羊刚学中医不久,一次偶尔逛天涯中医论坛,看到一篇连载贴,一个叫罗大伦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古代中医的传记故事。这篇贴活泼的文字,以及故事里面的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我。

这篇帖子很火,后来还被出版社找到出版了,整合出了两本中医科普书《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神医是这样看病的》。

现在他又出了好基本书,如《阴阳一调白病消》、《中医祖传的那点东西》等,二羊虽然不喜欢乱市面上七八糟的养生书。但这位罗博士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比较适合中医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

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出版社给书定了一个我认为很俗的名字。但内容还是不错,正统但比较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至于旁门左道。

很好玩,对于刚刚接触到中医的我·追着这篇连载贴看,几乎每一段都没放过。特别是那些医家的事迹很鼓舞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清代名医黄元御。

他说,一次他在地摊淘到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发现这个医家讲的中医跟课本完全不一样,什么脾胃为中轴,左肝右金为轮,脏腑分甲乙丙丁等。

仿佛淘到一本中医的武林秘籍,葵花宝典。这本书买回去之后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拿去复印,视为珍宝。

我在《二羊简介》那篇文章中也提到过黄元御,他是我最崇拜和佩服的医家之一。黄元御是名门之后,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本来是要考科举功名的,用现在的话说“根正苗红”,不出意外,考一个国家公务员完全没问题。

黄同学虽然是“官二代”但他比较桀骜,不因为自己家底厚,有后台就就坐享其成。他觉得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他学习特别刻苦。在那个时代,都是点着桐油灯看书的,这位黄同学经常点灯熬夜看书。结果患上眼病。

现代人条件更好,大学里面的学习条件更是没得说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干做什么呢?丰富的夜生活、熬夜通宵打游戏。

就冲着黄同学刻苦学习的劲,二羊都佩服。

刚开始,黄元御并不在意,眼睛不仅越来越痛,连看书都模糊了。这才想着去看医生,谁知道遇到都是庸医,“说这点小病没问题”,那个医生给了他吃了清肝明目,去火的药。相当于现在的抗生素青霉素这类的消炎药,结果,病没好反而加重了。最后他的那只眼睛被庸医治瞎了。

身体残疾,不能再考公务员,他痛恨庸医,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他被迫学中医。他学中医之后,发现自己的眼病根本就不应该滥用抗生素,所以他很痛恨乱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他读中医的方式是以一种苦行僧苦修的方式读的,找来中医的经典,从源头开始研究。他很倔,根本不相信唐朝以后的中医,要学就学正统的中医,他只相信中医经典。只相信四圣,所以后来他的书都是命名为“四圣心源”。

就一本伤寒论就研究了十年。他选择与世隔绝,闭关苦读的方式。研究了伤寒论十年之后,他还感叹,这本书怎么这么难啊?!

黄元御只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到炉火纯青、完全的融会贯通,他都不会说懂伤寒论。不像现在的中医,稍微学一点就谓天下无病可医,有的还装高深,招摇撞骗。

他医术怎么样呢?

没有太多医案记录,但御医治疗不好的病,被民间中医黄元御治疗好了。乾隆帝还留他做御医,只是他不善于混迹官场,木秀于林,风必吹之,黄元御这么牛的人在太医院里面呆着,叫那帮贪生怕死的庸医情何以堪。所以他遭到太医同事们的排挤,领导给他穿小鞋子,同事们都孤立他。

没干一年,他就请示回家了,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还请他去看病,要求带他入宫,他都拒绝了。

每每读到黄元御的故事二羊都很有感触,他是二羊的偶像,建议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位黄元御。罗大伦文(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是机缘,由罗大伦知道了黄元御。他的事迹,他书中的文字、思想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二羊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在看完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才系统建立起来的。尽管后来有李可老大力推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横空出世。最多也只是《四圣心源》的通俗版本而已。

初学者可以把这两本书凑一起,参照来看,可以快速、系统完整的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

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就如同解剖室的尸体标本,是死的,支离破碎的。当你了解到一套系统完整有生命的中医基础理论后,你会惊叹会喜欢上中医的。

中医是很活泼的,是系统的、完整的,有生命的。就像一个灵动的生命。

黄元御,把人体气机运行的整张图都画出来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是一个有的组成,并且运行像一个圆一样。一起周流、如环无端。

看不太懂古文的朋友可以参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面那几个章节,以及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疗密码-临证辨象》。熟读/玩味。

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就完整的刻在自己脑子里了,由此入门,可以较快的掌握具有传统思维的中医。学好了,以后读中医的书,就相对来容易很多了。

但是黄的优势在理论,至于临床还得看回伤寒论。这个是后来我才有的体会。

在中医这条路上,有许多多多的名家,更有许多的动人故事。这些名家和故事汇在一起,你会看到中医的灵魂在传承。

古有“汉代有医圣.张仲景,因族人病死几百,遂学医著《伤寒杂病论》;

宋有儿科大家-钱乙因母亲被庸医误治,孤苦的童年激发他发誓终身免费行医,接触儿童病患,成儿科泰斗。

清代名医黄元御,因自己眼疾被庸医治瞎,遂自学医术,博通医易,继四圣之绝学,发扬古中医。

清代妇科名医傅青主,年轻时因爱妻患病,无医能救,病故。遂发誓终身未娶、精研妇科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圣手。《傅青主女科》也成为中医妇科不得不看的经典。

从名老中医之路,到古代的黄元御,徐灵胎,陈修园,再到后世的陆渊雷、恽铁樵、接着现代的李可、倪海厦等人。

这些大家如同黑暗中最亮的星,在黑夜中,我们在中医这条路上摸索前行,看到他们的光亮,心中遍就有了方向。

有一个朋友好奇的问我,你怎么就知道那么多医家,你是记住这些的?有什么技巧吗?

不用记啊,因为喜欢,经常去读他们的书,读关于他们的故事事迹自然知道的。

就如同你去问那些追星族一样,怎么对娱乐明星就那么如数家珍呢?

这是因为喜欢;

只是因为我喜欢中医而已。

– end –

中医同城新栏目“我的中医之路”上线

说出你的中医故事

让更多人懂得中医的好!

无论中医师,中医学生,还是中医爱好者,均可投稿。

用户评论


此刻不是了i

读了大学专业,以为人生就稳了,没想到道路还是这么曲折,哎。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专业不等于出路,这句话说得真对,读完专业才发现自己还是一片茫然。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自凉丶

虽然专业很重要,但个人能力、机遇和坚持才是关键,曲折道路上的每一步都算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读完大学专业,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曲折的道路让我学会了坚持。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道路曲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曲折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大学专业只是敲门砖,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读了大学专业,才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并不是那么感兴趣,道路曲折也是无奈。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上冰箱当高冷

专业确实能给人一些基础,但道路曲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不放弃就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专业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道路曲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落花忆梦

读完大学专业,才明白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曲折的道路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风谷离殇

专业只是个标签,真正能决定你人生的还是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道路曲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曲折,选择放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大学专业让我有了基础,但后来的曲折经历让我更加成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到你身边

每个人都要经历曲折的道路,专业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坚持下去才是关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道路曲折是成长的磨砺,专业只是帮助我们迈出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得自己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专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在曲折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读完大学专业,才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还有很多不了解,道路曲折让我更有动力去探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寻鱼水之欢

道路曲折是正常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道路。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专业只是起点,真正决定我们道路的是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曲折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