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
纪录片《千年国医》 学术顾问团专家
本期内容摘自2010年9月5日在北京太庙召开的会议纪要,《千年国医》,制作组邀请罗大伦老师指导并解答有关《新京报》选题的问题。记录。
自述
我叫罗大中,笔名罗大伦。我和其他学医的人不同的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中文系的教授,所以我从小就读繁体中文的书籍,对古文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主修理科。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读古书。往往理科生不擅长文科,也不喜欢写论文。所以他们学的都是课本给他们的,他们不是这样学中医的。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中医文化传承平台被打破了。从事中医的人基本上不知道中医过去有多么辉煌。
中医的起源
中药的起源非常传奇。现在我们拿出《黄帝内经》来了解一下。它奠定了中医的基础,但其含义也十分晦涩难懂。例如,老教师朱良春曾表示,当他看到《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每天下一节”时,他不明白什么意思(意思是脊椎上的痛点每过一节就会下移一节)。天)。这时我才发现这句话的含义。《黄帝内经》这四个字已经很难理解了,所以能正确解读《黄帝内经》的人已经很厉害了,更不用说使用它们了。
中医学的起源不能仅仅依靠考古学,还必须依靠人类学。比如,有些书以皇帝的名字命名,就很有意义。 —— 《黄帝内经》。例如,书中用大量篇幅谈论天气变化。古人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掌握如此完整的天文知识的。它必须被组织起来。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成就是在国家层面的设计和组织下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使用了这么多皇帝名字的原因。现在就算把所有当代中医教授聚集在一起,也不可能再写出一本《黄帝内经》。可见古代中医文化是多么的辉煌。当时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但是都已经丢失了。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象中医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在我看来,中医最早的出现与皇帝有关。例如补脾小健中汤,用桂枝、白芍、甘草,加牛肉、糖水、生姜、大枣。该食谱包含药物、蔬菜、水果和谷物。肉的一种。过去是这样开的药方,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开这样的药方了。这不应该是古代劳动人民自己总结出来的。这肯定是给皇帝规定的。在国王的组织下,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大量实验总结出一套制度,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这个条件。
中医发展的大背景
中医自张仲景以来已经衰落,很多书籍已经找不到了。当时,人们忽视了中医理论,热衷于采集医方。我称之为“处方书时代”。到了唐代,代表作是孙思邈的《千金方》,这是医方的杰作。但治疗疾病的思路不是很明确,所以往往无法开始研究。在方剂时代的宋代,皇帝十分重视健康,广泛向民间征集医方并出版,比如著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了宋代,张仲景的著作刻成,医家们开始广泛阅读,开始重视医疗指导方剂。比如研究张仲景方剂的徐叔伟,就是当时涌现的医学大师。从此,张仲景被医家们誉为医圣。到了宋代,儒家内部出现了分裂。随后,随着大批儒家学者进入医学领域,将儒家学术界的活跃思想带入医学中,中医也随之繁荣起来,影响了后来的金元时期。医学思想开始争论,开始了中医从神进化到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医开始分化,各种学派涌现。每个理论都是基于个人的。大量的医家出现了,比如金元四大医学流派、屠屠宗、阴房宗等,不同的宗派出现之后,就会有争论,争论不断。各学校之间的合作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直至民国时期,这些医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发展中医,将中医推向了更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走向集中教学模式。教授学生的方法不是大师培训。这也造成了很多遗憾,导致名医越来越少。
关于医学古籍的认识
关于景芳,有两种意见。一是张仲景的《经方》,二是历代医家总结的名方。我们通常使用第一类。经典方剂的效果非常好。过去有“经典方不超过三剂”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张仲景的方剂服用三剂后无效,这个想法必须重新考虑,因为如果证据正确,患者应该做出反应至三剂。过去也有“经方不加减”的说法,意思是说张仲景的方剂不能随意改变,因为如果改变了,效果可能不好。当然,现在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加减,张仲景自己也加减了很多,但是过去人们确实有过这样的经验。那么为什么佛经如此有效呢?主要是因为这些经典方剂都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并有精湛的中医理论支撑的,所以直到今天,我们都会惊叹它的神奇。
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的表演也精彩纷呈。比如明朝的一位医学家张景岳,他非常伟大,他的方剂非常有用。我们今天的《方剂学》本教材中,用方最多的除了张仲景之外,就是张景岳了。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历代医家所写的古籍。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医书。这些都是金饭碗。消灭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是非常辉煌的。中医人应该认识到,人们也应该认识到,纪录片应该更多地展现中医古籍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关于中医“望闻问切”的传说
纪录片的创作必须与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术本身明确区分开来。很多东西都是传说,属于文化。扁鹊和华佗,哪些是传说,哪些是真实的,必须标明,并且要找专业人士来区分清楚。什么是传奇?比如孙思邈治龙王就是一个传说,传说不能算是中医的学术内容。
诊断学的理论框架在《黄帝内经》奠定了基础。古人在《内经》中详细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容以及如何诊断。后世的中医诊断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黄帝内经》基本没有舌诊内容。张仲景开始讨论舌象。金元时期出现了舌诊专着。直到清代,舌诊理论才在热病专家手中得以完善。这说明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舌诊只是检查的一部分。检查一直存在。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讨论了颜色诊断。听诊功能相对较弱,嗅觉主要是听声音,已基本丧失。澳门科技大学高亚涛老师研究语音疾病诊断。他根据《黄帝内经》的内容,撰写了多部音乐治疗疾病的书籍。他还发明了一种机器,可以记录说话者的声音,并利用计算机分析来确定人体。病情非常准确,因为《黄帝内经》是根据宫商焦正语的五声来判断体质的。
关于中医医德的内容如何展现?
古代的大医一定有慈悲心和高尚的道德。徐书伟看病从不收费,免费救治病人。朱丹溪水平很高,以德育人,开创了养心疗病的实践。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纪录片可以通过医学讲道,而道是中医的核心。方舟子说,古代中医的寿命只有70多岁。事实上,事情并非如此。那是因为他们累了。许多伟大的医生都生活在战乱时期。他们白天努力救人救人,晚上写书。什么是医德: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救人,这就是医德。
纪录片如何给老百姓讲明白中医,比如中医五行理论的“科学性”或者说真实性?
另外,观察中医的视角能否拓展到世界?现在外国人对中医很感兴趣,都组团来中国看中医。首先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后来我对中医技术也很感兴趣。清朝人来中国针灸,雅克爷爷,湖南卫视至今还在播出。这种流派在中国已经没有了,但在法国却流传了下来。
中医养生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内容,纪录片应就哪些方面重点讲解?
健康已被妖魔化。养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但是现在却被很多人打死了。比如张武就不能称为中医,因为他根本不懂中医理论。又如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叫养性。我们要区别对待骗子和中医,一定要找专家讲保健。我们谈论得越多,我们就会理解得越多,我们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区别。
记录中医
文档·故事·发现
用户评论
麝香味
看了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真的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原了中医的本来面目,太棒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山策
之前对中医有点误解,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对中医刮目相看,推荐给大家看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中医历史悠久,罗大伦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中医的精髓,真的太感谢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觉得中医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反而觉得它很有科学依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看完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理解,觉得中医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罗大伦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奥妙,强烈推荐!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海
之前对中医不太信任,但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改变了看法,中医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忆未来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纪录片中罗大伦老师提到的中医案例,让我对中医的治疗效果有了更深的信心。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明白了中医的哲学思想,觉得中医是一门很有哲理的学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最好i
看了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觉得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要,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医。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上花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敬意,觉得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纪录片中的中医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罗大伦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觉得中医确实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看了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觉得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希望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中医的疗效。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觉得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纪录片中罗大伦老师的专业讲解,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中医真的很神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觉得中医确实是一门值得传承的学问。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看了罗大伦老师的纪录片,觉得中医的发展前景广阔,希望中医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