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我从苏州中学高中毕业。当时的苏州中学叫苏州高级中学。我们没有初中,简称苏高中。在苏高中大三最后一个学期,他没有上任何新课,只是复习和准备考试。到了五月份,我们的作业就快复习完了。从1951年开始,我们已经把所有的高考卷子都考了两次了,我们正在整装待发,准备高考。学校要求我们填写一份高考申请表草稿。当时我们苏高中的同学大部分都想学理工科,我也是,所以就想读理科专业。我和几个关系亲密的同学讨论了填写申请表的两个原则。一是文科不考,二是平考不考。我们不想当老师。没想到几十年后,当我成为中文系老师时,这两个原则都被打破了。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一阵大风吹过,我的花瓣不由自主地飘扬起来,飘落在哪里也不是我能决定的。

让我从头开始。我的求学之路是从太仓开始的,太仓就是我面前的地方。

我出生在无锡,三岁时父母带我去了太仓。先到路渡桥,再到六合,最后到黄井。我到黄井的时候大概五岁。当时学校的招生规定比较宽松,我到了那里没有幼儿园可以入读。当时,黄井还没有正规的幼儿园。爸爸妈妈说,李峰五岁了,呆在家里还不如去读小学,所以我就提前去了小学。所以我比同学小1到2岁。我在黄井小学读了六年,然后读了初中。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一直比较理性,就是理科成绩比文科成绩好。最明显的迹象是,1962年,当我们上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时,太仓县教育局为全县中小学生举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数学竞赛和作文比赛。学校推荐我参加两项比赛。虽然我参加了作文比赛,但没能获得名次。然而,我在数学竞赛中以全县唯一的满分获得了第一名。学校很高兴,因为我们是一所离县城最远的普通初中,一直被人瞧不起。

然后到了第二年,1963年上半年,当我们读初三下学期,即将初中毕业时,我们的命运即将发生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的家长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中专。因为我读的是中专,两三年就毕业了。毕业后,你将有一份工作,你将能够养家糊口并赚钱。我的家庭比较贫困。我们家有四个孩子。我是最年长的。我的父母总是觉得抚养我们这样的四个兄弟姐妹很困难。我也很体贴我的父母。我觉得早点进入中专毕业,帮助父母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和父母商量了一下,决定考中专,打算考南京机电学校或者南京船舶学校。当年那两所学校都在太仓招生,名额当然很少。但父亲的耳朵很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我也同意了。后来,初中校长赵居健先生和院长刘伟慈先生突然邀请我父亲到学校谈话。他们在谈论什么?激励他让我去苏州中学考试。他们说你家莫立峰成绩很好,最好去考苏高中。皇京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考上苏高中了。如果他参加考试,他就会零突破。当然,两位老师肯定告诉我父亲苏中学有多好,毕业后我可以考清华,前途光明。父亲听后改变了主意。回来后就说我家李峰不再考入这所机电学校,而是考入苏高中。我妈说我们昨天才同意的,怎么今天就变卦了呢?但我父亲是一家之主,所以我当然要听他的。本来我的命运可能是去中专,但突然改变了,我去了苏高中。

徐有福师兄曾称赞我是“学生大师”。其实我不是学生高手,而是测试高手。我特别擅长考试。我考试的特点是,凡是我懂的部分,我一定能拿全分。我擅长考试。我报考了苏高中,很快就通过了考试。于是第二年,我们毕业后,我的同学都考上了沙溪中学。当时沙溪中学是全县最好的,比太仓县中学还要好。我是唯一一个去苏州就读苏高中的人。苏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好中学。位于苏州南部的三元坊。校园原为北宋苏州府学。其创始人是伟大的政治家范仲淹。范仲淹来苏州当太守,也就是市长的时候,那一带还是城郊。范仲淹看到那里地势很好,就买了一块地,打算为家里建一所私塾。在古代,人们很注重风水。风水老师过来一看,断定这片土地的风水特别好。好事吗?培养人才,这里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范仲淹是一个正直的人。当他听到这个结论时,他说,与其让整个范家出人才,不如让苏州出一门人才。于是,他将自己购买的土地捐赠给苏州府的一所官立学校。这就是苏高中的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一所新学校,称为苏州中学。所以,我们中学的校训就是范仲淹的两句名言:“先忧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当我和教育界的朋友谈论母校时,我经常说我的母校苏州中学,我不敢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学,但我敢说我们的校训是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学座右铭。哪所中学有如此大胆的校训?所以当我到了苏高中的时候,我就感觉整个氛围都不一样了。我并不是贬低黄泾的母校,但是黄泾校区确实比较简陋。我们在黄泾中学上物理和化学课,老师不让我们做实验,因为没有仪器。老师拿了一个乐器,在讲台上演示。我们只是在下面看了看,没有机会去做。当我跑进苏高中时,我看到那里有四个物理实验室和四个化学实验室。每节课都是我自己完成,这立刻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我上高中第一学期的时候,学校请来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来授课。华罗庚,当时的“三钱一花”,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我为此兴奋了好几天。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照片我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现在就坐在我的面前。说实话,那天华老师说的一切我都听懂了。他所说的为什么蜂窝的形状是六边形,我都听懂了,但我太兴奋了,忘记了仔细听。我也没做笔记,只是看着华老师。后来我写信给黄井中学的同学说,今天我见到了华罗庚!苏高中确实有很好的学习环境。

就我目前的职业而言,我还想提一下苏高中的中文老师很棒。从高一开始,我就确定了以后要考理工科专业的大学,但是语文老师教得很好。语文老师讲得很好,强烈地吸引了我们学习语文和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所以我在苏高中读了很多课外读物。当我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学生。我自认为自己聪明一点,能处理好作业,所以课外读了很多休闲书籍。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什至读了两套《中国文学史》。按道理来说,没必要读。它不是高中的教学内容,而是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内容。不过,因为感兴趣,我读了两套。

就这样,我在江苏中学学习了三年,很快就到了1966年春天,到了填写高考报名表的时候了。苏高中对于我们填写高考申请表非常谨慎。五月份,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写一份申请表草稿。我的第一、第二、第三专业已经选好了,分别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理系。自动化与控制系的陈本业和前两位是一样的,但第三位却有些不同。填写好交给班主任。班主任会和你讨论。有的同学可能填高了,有的同学可能填低了……但是那一次,班主任填完后并没有和我们商量。突然,我听到扩音器里传来中央的声音。关于取消高考的通知。为什么要取消高考?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我们要大家都开始文化大革命。事实上,文化大革命几个月前就在北京开始了,在苏州则晚一些。高考取消后,我们毕业班的学生无事可做。本来准备高考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呆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当然,很快连高二、高一、大学各年级的学生都停课革命,不上课,就革命。革命的具体目标是推翻地方党委,最终推翻刘少奇。这种混乱持续了整整两年,也就是高中毕业后我们又在校园呆了两年,我的高中生涯延长到了五年。前三年是读书,后两年是在学校参加文革。其实我没有参加革命,因为我父亲不是好人,我也不敢参加,怕伤到他,就站在一边看着。那时,我们宗门有一个名字,叫逍遥宗。两年后,1968年秋,江苏省的“红色”政策出台。所谓普及,就是从1968班的初中生到66班的高中生,前后六个班的学生全部下乡,下乡插队落户。沦为知青。 1968年深秋11月初,我背着书包走出江苏中学校园,心中感慨万千。五年前,当我走进这个校园时,我以为我命运的帆将从这里升起。没想到五年后,风帆突然落下,我被下放农村。去乡下做什么?回到太仓,他加入了落户的队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即种田。因为贫下中农和生产队队员大多是文盲,他们能教你的就只有种田。那时的农业其实很简单。我们使用的农具是镰刀、锄头、杆子。没有拖拉机犁地,我们就用牛拉犁。那些农具,我去南京大学学习古代文献后,看了很多古代图像资料,发现它们和宋代农民用的一模一样,而且比以前没有任何改进。一万年。我在农村务农已经十年了。

正如我刚才所说,我的家庭背景不好,这个词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这是一个历史术语,这里的年轻朋友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所谓家庭出身,是指你的父亲是做什么的,你的母亲是做什么的,甚至你的祖父母是做什么的,你的家庭原本是做什么的。如果他们是地主,你就是地主家庭出身;如果他们是富农,你就是富农家庭。我的祖父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但我的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抗战时期,他在河南随同乡读书,直到读初二。日本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在那里招兵买马,说要抗战,号召青年学生加入,我父亲就怀着满腔热情当了兵。说实话,如果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经过他的家乡,他也会跟着去的。一个16岁的年轻人跟随军队抗日,却上错了船,加入了国民党军队。解放后,他被视为历史反革命。如果他戴上这顶帽子,他就会让我们成为反革命的孩子。所以到了农村之后,我的处境就很悲惨。

这是我湟中的老同学,他们都知道我在农村没有前途。当时知青下乡后,首先大家都在队里干活。一两年后,慢慢地,城里的工厂开始招一些工人。 1970年以后,大学也开始招生,但并不是通过高考招生。当时,工农兵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士兵中招收的。这个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认可的。不需要考试的,只需领导批准即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招生方式。看看我们黄井公社。第一年,黄井公社招收工农兵。整个公社一共收了五六个人。其中,公社书记的儿子就在录取名单之中。第二年我们又招收了一个学生,又录取了五六个人,其中包括公社书记的女婿。反正这两年都有他家里的人,因为是领导决定,秘书说了算。他说谁就招谁。当然,我没有参与这样的招生。所以,我下乡后,招工人、招学生、当兵都失败了。不准我当生产队办事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我只能在村里辛苦种地。

本来我想留在太仓黄井,但1974年,当我下乡第六年时,父亲去世了。我的父亲不堪忍受折磨,自杀了。他自杀后我非常伤心,我不想再留在这里了。我托亲戚帮我把户口迁到了安徽省泗县。我从一个农村转到另一个农村,从一个生产队转到另一个生产队。太仓农村再艰苦,我毕竟是鱼米之乡。迁居泗县。那里的口粮是三分之一小麦,三分之一玉米,三分之一干红薯。这是非常困难的。我在泗县一直待到1978年春,总共在农村待了近10年。

莫立峰:我曲折的求学之路

这十年来,我没有停止过学习。我还在学习,但是这个学习变成了完全自学。下乡后,很多人对我说:你这辈子都考不上大学了,你已经放弃了,你还在读什么书?很多好心人劝我:“你为什么不学一下编篮子的手艺,赚点零钱呢?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呢?”然而,我真的很喜欢学习,也很想学习,但那些技能我却从来没有学过。

刚开始下乡的时候,苏高中的同学都还在读书。我们去农村的时候,都带了一些书,准备下乡自学。但一两年后,我们发现,在当时的农村,靠自己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你找不到教科书。大学里找不到更高水平的数学和物理教科书。书店里也不卖。其次,当你遇到问题或障碍时,如果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你将无法克服它。当然,我相信如果把牛顿或者爱因斯坦放在农村,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他自己就能克服。但我们素质一般,智商一般,遇到困难就会克服。过不去。所以到了下乡的第二年,我就断定我不能继续学理工科了。我果断收集并临时买了一些我离开苏高中时收集的数理化书籍,其中有几本我后来熟悉的小册子,其中有物理的《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数学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还有一本这个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叫做《一笔画和奇偶点图上作业法》,被当作废纸卖给废品站。从此,我告别了数理化。我这辈子再也不学数理化了!

农村种田虽然辛苦,但毕竟有农闲时节,也有下大雨不好下田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当然我也想读一些书。说实话,当时的知青生活相当艰苦,精神压抑。当然,也有一些知青谈恋爱。有首歌叫《小芳》:村里的女孩叫小芳。我们村里有一个女孩叫小芳,但是小芳根本不爱我。我非常孤独和沮丧。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读书、借书来安慰自己。而且,因为我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我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这实际上激发了我的野心:我必须完成我的高等教育,我必须向高尔基学习。俄罗斯作家高尔基,他的自传三部曲,第一部叫《童年》,第二部叫《在人间》,第三部叫《我的大学》。当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去了喀山,想进入喀山大学。事实上,他没有钱交学费,根本无法进入大学。他刚刚去喀山大学卖面包。但高尔基在社会实践多年,后来成为世界级作家。他在一所社会大学学习。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我的高等教育。我必须自学才能达到大学水平。所以后来我读起来很感慨。就这样,我改掉了原来中学时学习不够努力的习惯,变得勤奋了。

我在农村读书的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到了1974年左右,当我即将搬到安徽时,我已经把能借到的中文书籍都读完了,再也借不到新书了。我别无选择,只能开始看英文书。看英文书很慢。英语书中有很多新单词。如果边看书边查字典,阅读速度会很慢。没有中文书那么快。也就是说英文书籍比较经典,可以延长阅读时间。我开始学习英语。在我农村生活的最后几年里,我主要阅读英文书籍。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纪律转变。我的纪律转变完全是被迫的,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我自己的决定。我的第一个转折是在农村读中文书籍。起初我看中文书籍很散漫,后来慢慢缩小到古典文学。这里怎么缩小了?并不是我特别想看这些书,而是这些书可读性很强。这些书读几遍也没关系。你说的是《古文观止》 《唐诗三百首》。这不像小说那样读一两遍。这种书你可以看十遍、一百遍,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咀嚼、体会。这些书我读了很多遍,经过反复阅读,一个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背诵课文。因此,我在农村背诵了大量的作品。比如我从头到尾背了十三章《孙子兵法》,曲子的《离骚》我也从头到尾背了下来。这两件作品对我来说也起到了计时器的作用。我在黄井镇东边排队,距离镇子大约有五里路。每次我从插队的村子走回城里时,我都没有手表。我该如何计时?我只是边走边背作品。后来我才明白,这段路正好可以背3遍,《离骚》,也就是1遍。背完作业,我就步行去镇上。另外,当时农村还没有电。城镇已经通电了,但乡村还没有通电。晚上,天黑了。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点一盏灯。抱歉,煤油是定量供应的。每个家庭每月可以根据户口本购买一斤煤油。我一个人一个家庭,每个月可以买一斤煤油,用来点灯学习,一个星期就可以全部点完。所以大部分的夜晚都是漆黑一片,没有灯光。后来我被迫设计了一个读书方法:白天天还亮的时候奋力背诵,天黑后躺在床上反思自己的作品。就这样,我晚上的时间勉强能用完。

我的第二个转变是从读中文书籍转向英文书籍,这与我一生中遇到的一位贵人有关。可以说,我下乡后的学习是非常孤独的,因为我周围没有人在学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价值观是读书无用论。大家都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当我看到你学习的时候,我会说这个人很傻。学习有什么用?它根本没有用。即使上了大学,也不要靠读书。领导有最终决定权。领导让谁上大学,谁就上大学。为什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要学习,周围很少有人理解我。有时我从家里走到剧组,一路上很多人都嘲笑我。有时我会带着一个塑料网袋,里面装着几本书。有人当着我的面说:“我身上还带着一些书,但好像我要上大学了,我都当了农民了,还看书干什么?”还有一些更令人不快的评论。幸好我只是充耳不闻。

然而,我的生活中终于出现了一位贵人,他鼓励我学习。这个人就是我高中同学顾书白的叔叔。顾书白的家在沙州,现在叫张家港。改革开放后,顾树白成为张家港最好的中学梁丰中学的特级数学老师。他是我在苏高中的同学。自从下乡以来,他一直自学,主要是自学数学。顾书白有一个叔叔,名叫徐学明。徐学明老师解放前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后来又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解放后,他成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但当我反右的时候,我就被扣上了“官方右派”的帽子。虽然我没有戴上这个标签,但我仍然是右派。我不再是校长了,也不被允许当老师了。我回到了农场,但我的房子没有被搜查。所以他家里藏有大量的书籍。他听顾书白说我爱读书,但借不到书,就开始借书给我。他家里有很多英文书,原版英文书。我向他借了几本英国诗集。还有一本很厚的砖头状的书,《孙子兵法》英文版在伦敦出版。他不仅借书给我看,还指导我学习英语。那年我开始自学英语,借了《世界短篇小说名著》。这套书共八卷。我没有借七卷、八卷,只借了一卷到六卷。我只是阅读课文并做练习。炼完功后,我写在纸上,发给顾书白。然后他把它交给了他叔叔,请他帮我改正。改正后发回给我。这种远程函授教学持续了两年。他不收一分钱,完全是强制性的。他只是看到我喜欢读书,所以想鼓励我、支持我。

这件事催生了第二个鼓励我学习的人。几年后,我搬到了安徽。我把户口迁到了安徽泗县。我有一个阿姨在那个县工作。我叔叔是解放军军官,调到泗县工作。我姑妈跟着他到泗县一家银行当会计。我搬到泗县寻求他们的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些人脉,帮我把户口安排到了生产队。农忙时我种地,农闲时我在公社农具厂打工。安徽淮北农村的农业劳动力与江南不同。我在江南加入了队伍。江南的农民从大年初一一直干到除夕,一年四季都要下地干活。淮北有懒农。小麦种子播下后,没有太多的田间管理。到时候就用镰刀割,这样就有很多闲暇时间。我的身份还是农民,户口还在生产队,口粮也分配到生产队,但我在那个农具厂当车床工。农具厂发给我的工资大部分都给了生产队,每个月还给我8元钱。我在农具厂工作,条件很好,晚上有电灯,晚上可以靠着灯看书。

冬天腊月一个寒冷的夜晚,我上夜班到半夜两点,下班后才回到宿舍。那天我没有完成英语作业。上一堂课的英语作业被叔叔批改后还给了我。我一直跟着顾书白叫徐学明老师叔叔,但从来没有叫过徐老师。我还没做完下一堂课的作业。我想快点写完,然后寄进去。于是,虽然我上夜班,直到两点才下班,但我还是回到宿舍,吃了一个馒头,开始写英语作业。为了下一堂课。我在灯光下埋头写字。外面雪下得很大,窗子上的冰刀有一尺长。我们农具厂隔壁就是公社卫生院,那天晚上急诊室有医生值夜班。农具厂和卫生院之间有一道墙,但有一块墙倒塌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缺口,两边都可以通行。这位医生姓熊。他是整个卫生院唯一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熊医生在那里上夜班。透过墙缝,他看到农具厂一侧有一扇透着灯光的窗户。半夜两三点,又下雪了。他很好奇为什么灯还亮着,就从大雪的缝隙中走过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走到窗前,看到我在灯光下埋头写作业。他站在外面看了一会儿,然后什么也没说就悄悄离开了。第二天,熊医生来看望,说我昨晚看到你半夜三点还在看书写作业。现在还有人这么刻苦学习。你太棒了!从江南到淮北的十年间,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鼓励我读书的人。熊博士热爱文学。他的藏书不多,我也向他借了一些书。

阅读英文书籍对我来说具体有什么用?主要是帮我解决了高考报名的问题。我在农村呆了十年了,我迫切希望情况能够改变,我可以离开农村。 1977年终于等到了。算一下,我是1968年下乡的,到了1977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邓小平终于回来了。邓小平回来后,立即决定恢复高考。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12月举行的高考。高考时,我过得很艰难,报名时遇到了障碍。按理说,高考已经恢复了,中央的精神是,无论家庭出身,所有年轻人都可以报考。但1977年,大学招生是在省级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因为没时间组织全国统一命题、统一印制试卷,唯一统一的就是考试日期。各省分别组织申请。江苏为江苏做生活测试,安徽为安徽做生活测试。我妻子当年在南京,是南京一家服装厂的缝纫机工人。她在南京参加高考。我在安徽以农民身份参加高考。我们同时考上大学,都成为了77级大学生。是高考的恢复让我们走到了一起。高考前,我们一个人种地,一个人缝纫。我们是典型的男耕女织。

那年10月,我听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了。我很高兴。我终于盼到了不管我的家庭背景都可以报名的那一天。我立即跑到公社去报名,但当我看到安徽省的招生简章时,对考生报名有年龄要求。意见表示,候选人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个别有专长的候选人年龄可适当放宽。我当时28岁,按照规定,我不能报名。我感到很委屈。我想,不是我拖了这么多年才参加高考。我以前从来不被允许注册!看补充规定,如果有专业知识,年龄可以放宽。我就认真思考,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没有专业知识。原因是我中学时各科成绩都比较一般,而且都成绩不错。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主题。当然,其实我也太诚实了。后来进入大学后,我才知道有的学生只是随便报了一个专业,比如物理。如果我不敢弥补我的专业知识,我就无法报名。前面永远有路。几个公社干部看到我的无助,都很同情我。那个公社里高三还在农村的知青就我一个人了,其他人都出去招工人、招学生了。他们说这个人平时很老实,一直在工作,也喜欢读书。现在高考终于恢复了,不让他报名了,请大家帮我想想,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报名。有一位头脑聪明的干部说,我参观农具厂时,仿佛看到他拿着一本厚厚的英文书在那里看书。他不是专门学英语的吗?还有人说,对啊,你专业就填英文不就可以了吗?我说是吗?他们说为什么这不可能?宣传册上没有说明需要什么证明。我将在该表格上填写英语专业。其实我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只是英语水平一般。但我还是填了。如果你填写的是英语专业,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必须填写外语专业。

莫立峰:我曲折的求学之路

1977年,当我在安徽报名参加高考时,我回忆起11年前的过去。陆游有一首诗,叫“少时自知世事艰难,中原北望如山”。他早年就想收复中原。 11年前,我在江苏中学校园里填写了高考申请表草稿。诚然,“自幼便知世事艰难,清华北望,意气如山”。那时的我真是精力充沛如山。但11年后,当我在安徽省泗县汴河公社办事处填写入职表时,我已经一贫如洗,胸无大志了。我哪里敢报考清华北大?我不敢报考家乡江苏的南京大学。我只想稳定,只敢报安徽的大学。我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大学,第二志愿是安徽师范大学,第三志愿是宿县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都设有外语系。我以为任何学校都会接受我,如果几年后毕业,我至少可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可以改变城市户口,离开农村。填完申请表后,就到了考试的时间,我被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录取了。

1978年春入学后,就读于安大学外语系。安大学外语系当年招收英语专业学生150余人。外语系班级规模较小。由于需要上听力课,150名学生被分成7个班。我在七班,本来我想在安徽大学外语系读到毕业,未来的专业是英语。我也为自己找到了长远的方向。因为顾书白叔叔借给我的书里有很多英国诗人的作品,而且都是原版。我也喜欢一些在中国不太出名的英国诗人,比如丁尼生、华兹华斯、勃朗宁和勃朗宁夫人。我非常喜欢勃朗宁和勃朗宁夫人的爱情十四行诗。我只是想我现在会努力学习英语。当我学好英语后,我将来会做把英语诗歌翻译成中文的工作。也就是说,我原本是想在安第斯大学外语系完成四年制本科学位。但1979年春天,也就是我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又吹起了命运之风,那就是考研之风。我们英语专业一共有七个班,其中六个是快班。快班里有几个尖子生,英语能力特别好。原来他们是北京、上海的知青。这些尖子生向学校提前申请研究生。学校一开始不同意,说只有学士学位毕业后才能申请。他们说我们已经这么大了,再读四年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我们的水平还可以,所以就让我们去申请。学校本来不允许,但他们努力了,后来学校领导才松口。因此他们获得了提前报考研究生的权利。消息传出后,我无动于衷。因为我认为我的英语水平不够好,我想完成我的本科学位。结果同学听说后也来劝我去考试。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班的同学都觉得我学习多,还说六班的那些同学知识没有你多。他们都考了,你为什么不考?他们来劝我,但我不为所动。但很快,一个新的因素出现了,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有哪些新因素?这是一个经济因素。自从进入安大学以来,我一直靠奖学金生活。我在农村当了十年农民,也当了几年既是工人又是农民的临时工。我的收入一直很少,口袋里的积蓄从来没有超过100块钱。进入安达大学后,我不再工作,没有收入。国家发放的津贴是每月18元,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勉强够吃饭。再理个发,一块肥皂就够了。当时我看中了新出版的《新英汉词》

典》,要5块钱,我买不起,就一直没买,经常借别人的用。有人来劝我说,你为啥不考研究生呢?我告诉你,研究生助学金是每个月35块。我一听就来劲了,经济因素确实是最大的动力。我想假如考上研究生,每个月有35块钱,那就太好了。我就决定也要提前考研,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出去了。因为我们7班是普通班,不是快班,居然也有人要提前考研,就成为一个新闻了。

我报考什么专业呢?当然是英语语言文学。我还决定要考南京大学,为什么呢?也是偶然因素。因为我读的安徽大学是1957年大跃进时候创办的,当时为了要支持它,从南大调一部分老师过去,从复旦调一部分过去。我们外文系的老师有三分之一来于复旦,三分之一来于南大。我熟悉一个南大调来的老师,他经常说南大的英语专业非常强。范存忠教授、陈嘉教授,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英国文学专家。既然我要考研,我当然要瞄准这个目标。所以我想报考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考范存忠、陈嘉他们的研究生。我把我的想法写信告诉老母亲,母亲说那很好,你外公外婆都在南京。你考上南大以后,我到南京去看外公外婆,还可以顺便来看看你。我就决定要考南大外语系的英语专业了。 1979年的时候没有网络,所有的材料都是书面材料,你要报考研究生,到哪里去查目录呢?就是到安徽省教育厅去查。那天早上我离开安大校园,跑到省教育厅去查全国各个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目录。各校的目录都放在一张大桌子上,清华一本,北大一本,南大也有一本。我一查目录,果然有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指导老师是陈嘉他们。再一看考试科目,心一下就凉了,五门课程中有一门是第二外语,规定在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任选一门。安徽大学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要到大二的下学期才开。我那时候才是上学期,第二外语还没开,我连字母都不认识,那我怎么考?再看其他大学的英语专业,也都要考第二外语。五门课中有一门课没法考,照理说只能打道回府。我都想回去了,再一想不对,我要提前考研的消息,我们班的同学早就宣布出去了。我要是名都没报上,就灰溜溜的回去,太损害我们班的集体荣誉了。我要维护7班的集体荣誉,我当场决定,今天非考不可。这个专业不能考,我就换一个专业试试。然后我就在南大的招生目录上往前翻。外语系的前面就是中文系。一翻翻到中文系,一看有一个科目叫做中国古代文学,招生的导师是程千帆教授,研究方向是唐宋诗歌。再看五门考试科目,并没有第二外语。因为中文系的研究生招生不考第二外语,只要第一外语就行。一看那五门课,我觉得我可以对付,当场我就报名了。早晨我去的时候还是要报外语专业的,中午回来的时候,我告诉我的同学,我已经报名了,但是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刚才我说了,我是考霸,我最不怕的事情就是考试。报名后一个半月就开考,根本没多少时间来复习备考。三天连考五场,每场三个小时,强度较大。现在每年高考,家长往往让考生住在离考场较近的酒店里,还要加强营养什么的。我是个穷学生,赶考的准备就是早上在学校食堂里买两个馒头,再带上一个水杯。考场设在合肥二中,我提前一天去观察过,知道有开水供应。我乘坐七八站的公共汽车,再步行10分钟,就能赶到考场。上午考三个小时,中午就着开水吃两个馒头,趴在桌子上睡一会。下午两点再考第二门。两天半下来,英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唐宋诗歌专业知识、政治,一门一门的全都考完了,我自己感觉考得还好。我进南大后,才知道那年程先生总共录取三个学生,我的五门总分是416分,领先第二名50分。8月底接到南大的录取通知,我考上南大的研究生了。

当年9月我离开安徽大学,到南京大学报到,从此就进入中文系,进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但是凭良心说,直到我到南大报到的时候,我的专业思想还是不坚定的。我并没有下定决心就要在古代文学学科里干一辈子。因为我原来是想学英语言文学,最近几年的兴趣也都是英国诗歌。现在虽然考到了中文系,但是专业思想不是很坚定。但是当我见到白发苍苍的导师程千帆先生以后,跟他接触一段时间以后,我的想法慢慢地变了。我后来的45年一直耕耘在唐宋诗歌这块田地上,从来没离开过一步,完全是受程先生的影响,受他人格的感召。我下面就说说具体的细节,影响我转变的还是偶然因素。

我在安徽大学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因为我从未听说过他。我想这一定是南京大学的老教授,一直在南京城里研究古代文学。到了南大一了解,原来他不是一直在南大。原来在1978年的夏天,程先生还是武汉的一个街道居民。他怎么会是街道居民呢?他在1957年当了右派以后,发配去劳改。等到文革以后摘帽,他已经60多岁,武大就让他退休了。他把户口从劳改的沙洋农场迁回武汉街道,就成了街道居民。1978年8月,是我们南京大学的匡亚明校长从武汉街道上把他聘请到南大。第二年他招收研究生,正好我要报考,又临时改了专业,就考到他门下了。我们两个人成为师生,真是前生的缘分。不管哪个人的生命轨迹只要有一点点的变化,我们就不会相遇了。

莫立峰:我曲折的求学之路

我说我与程先生成为师生是前生的缘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我进入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深思熟虑的主动选择,是命运之风把我刮到那里去的。其实程千帆先生也是如此。程先生1932年在南京考大学, 考上了金陵大学。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一半前身。什么叫一半前身呢?我们南京大学是民国时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两个学校合并而成的。金陵大学是一个教会大学,美国的教会来华创办的。程先生考上金大的时候,他要想读什么系呢?他要想读化学系。他在南京金陵中学读书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化学老师。他非常崇拜那个老师,自己也爱上了化学,所以考金陵大学也是想读化学。那个时候的教会学校,报名的时候十分宽松,就是新生可以自由转系。报到那天,程先生来到金大。那时候大学的招生规模都比较小,金陵大学一年就招几百个学生。几个老师坐在一张长桌子前面,各个系的新生来报到,交学费。程先生一看化学系学费很贵,要100个银元一年。程先生家境清贫,交不出100银元的学费。他就问管报到的老师,我能不能选一个学费便宜点的系来读。老师说中文系学费最便宜,程先生当场决定改上中文系。这一改就改出了一个国学大师。要不是程先生当年从化学界转到中文系,要不是我从最早的理工科转到外语系再转到中文,我们俩就不会成为师生了,这是我们的第一重缘分。

第二,程先生当了右派以后,被发配到离武汉两百华里的沙洋农场去劳动改造。他在那里最主要的劳动就是放牛。前天上午我在苏州书展上参加《程千帆全集》第二版的发布会。他的全集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是2000年出版的,是我主编的;第二版,就是去年年底的这一版,也是我主编的。第一套全集500万字,第二套全集700万字,我作为主编,曾经仔细校对全文,因为这是老师的书,必须认真编纂。我在苏州书展上说,大家现在看到煌煌十二巨册的《程千帆全集》,大家一定误以为这个老先生一辈子都坐在书房里面写文章。其实不是,程先生晚年有一句名言,他说我这一辈子最好的做学术研究的时间都被放牛放掉了,他壮年的时候一直在放牛。我们俩成为师生以后,有一次我陪他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园散步。我们两人一起走啊走,前面出现了一块草地。程先生点点头,自言自语的说,嗯,这块草地够五头牛吃一天。他放牛太有经验,他知道这块草地够五头牛吃一天。我听了以后点头说,嗯,差不多差不多,因为我们生产队有6头耕牛,我也有点放牛的经验。我们师生两人都曾经长期从事农耕,这也是一种前生的缘分。

前天在苏州书展上举行的关于程先生全集的发布会名叫做“一生求索,九死未悔”。屈原有句诗说“虽九死其犹未悔”,程先生就是这样,他被打成右派后真是九死一生,挨批挨斗,劳改放牛长达18年。右派分子我也见过不少,等到改革开放,摘掉右派帽子,恢复待遇,大多已经五六十岁了。很多先生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安度晚年了。但是程千帆先生不是这样,他被匡亚明校长请到南大时已经65岁了,但他在晚年竟然创造出余霞满天的学术辉煌。原因就是他不肯放弃,他晚年的20年是把整个生命都放在学术上,放在教学上。所以程先生到了南大以后,硬是使我们南大的古代文学专业上了一个台阶。本来我们已经落后于同城的南京师范大学,是程先生在南大发愤工作,才把南大的两古学科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我跟从程先生学习以后,觉得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那种热爱是沁入到生命深处的,他不是一般的欣赏式的热爱。跟着程先生读研,从硕士读到博士,前后五年,我的专业思想就变得坚定了,我就下定决心这一辈子就坐在这张冷板凳上,再也不离开了。我1979年考进南大,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到今年2024年,45年来我一步都没离开过古代文学。我决心终老于斯了!

此外,跟着程先生读书以后,我在农村初步养成的发奋读书的习惯是保存下来了,而且得以发扬。程先生教学生非常严格,对我要求尤其严格,因为我的起点太低。我先当他的硕士生,然后又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我毕业以后他才招第二个博士生。我攻博的三年中,整个南大中文系就我一个博士生。程先生一个人指导我还嫌不够,他又请了三个教授做他的助手,一起来指导我。现在我的博士生有时诉苦说,压力太重。我说你们的压力重什么啊?我一个人管你们十几个人,那时候四个教授管我一个人,我的压力才重呢。程先生对我说过,我看你在农村劳动那么多年,身体还蛮棒的,加点压力也不会垮,你就抓紧读书吧。我以前没有读过中文系, 所以要恶补,要从基础的典籍从头读起。我的研究方向在入学的时候就确定了,是唐宋诗歌研究。但是程先生给我开的经典阅读的书目,全部是唐代以前的书。《论语》《孟子》算一部书,《老子》《庄子》算一部书,然后是《左传》《诗经》《楚辞》《史记》《文心雕龙》《文选》,一共八部经典,都是为了夯实基础。我花了一年时间认真把八部经典读完,然后开始写博士论文。我读得比较快,我还是有一点拼搏精神的。

在读博的第二年,1982年,我结婚了,第二年我的女儿就出生了。等到1984年,我博士答辩的时候,女儿正好一周岁。那时候的物质条件很艰苦,我家住在妻子单位分到的那间房子里,一共8个平米,我有一张小书桌,头顶上方拉了很多根绳子。那时候小孩的尿布都是要洗要晾的,没有现在的一次性纸尿布。阴雨的日子里,我的书桌上方都晾着女儿的尿布。有时我妻子说弄块干尿布来,我就随手一拉,拉到一块就扔过去。当然更多的日子我是住在南大的集体宿舍里,三个人一间,幸亏两个室友都是理科的,白天都呆在实验室里。我埋头苦读了三年, 等到1984年10月,我就参加毕业答辩。那是新中国第一次文学博士论文答辩,所以我就成为第一个文学博士。当时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都到答辩现场来录制节目,第二天还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我答辩的那几天里,系里不少人都在为我忙,因为那场答辩会特别隆重,旁听者多达300人,答辩委员中有5位先生是从外地请来的,所以系里有好几位老师都在那里忙。当时负责指挥的是系副主任许惟贤先生。答辩结束后我向他道谢,说对不起,这两天为了我一个人的事情,搞得系里面这么忙。许先生说这没关系,只要你以后好好地给我们干活。果真,我答辩刚结束,系里就给我派活,马上备下学期的课。我10月22日答辩,第二年春天就上课,从那时开始,我40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讲课,直到2023年才上完最后一课。我也算是终生扑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上了。

用户评论


减肥伤身#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经历太感人了,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啊,我为他的坚持点赞!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看过莫立峰老师的文章,很受鼓舞,我也在求学路上,希望能像他一样不屈不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莫立峰老师的曲折求学之路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谢谢分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看着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感觉自己太幸福了,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人士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经历太丰富了,他的人生故事就像一本励志书。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我也要像莫立峰老师那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继续前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读完莫立峰老师的文章,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太坎坷了,但他从未放弃,佩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要更加努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莫立峰老师,你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才能走到终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初

读完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我感受到了他内心那份对知识的渴望,我也要加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你,很幸福

莫立峰老师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追梦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个人学习。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球的我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明白,只要有决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点一点把你清空

莫立峰老师的文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求学之路,我要向他学习,勇往直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仅有的余温

读完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我被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要向他看齐!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真的很励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莫立峰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只有经历过曲折,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我为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感到自豪,他的人生经历激励了我,谢谢分享!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我发功喷飞你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看到了他的人生智慧,我要向他学习,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袂婉约

莫立峰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走向成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莫立峰老师的求学之路让我看到了他那份对知识的热爱,我也要像他一样,追求自己的梦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