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醉归处

我们知道,词的文学风格起源于唐代。当时主要是歌手演唱的歌词,又称“曲词”。

说白了,就是古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如今的流行歌曲终日沉浸在爱情的狂喜中不能自拔。其实古歌也擅长这一点。

唐代至李渔之前的词坛有两个特点:

一、歌颂美女。

歌词内容必须围绕美女展开。越香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卖个好价钱。

男女之情,缠绵缠绵,柔情蜜意,典型代表是晚唐五朝著名文学流派“花间词派”所编的《花间集》一书。

二、美女唱歌。

唱歌的人一定是一位年轻貌美的美女。如果你让一个瘦老头唱歌,谁会听?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词的名声非常不好,甚至在文坛上不受欢迎。如果说诗是文人的正妻,那么词恐怕连小妾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文人的。幸福的女主人和女主人。

唐代文人选集中很难见到词。诗就是诗。即使有几首实在不忍掩埋的词,也只是附在诗的后面,或者单独编成一本小册子。到最后,他们还是不公平。顺。

在文人眼里,诗歌是非常高贵典雅的,但歌词却永远摆脱不了浓重的世俗色彩。当他们看到歌词时,他们会想到妓院、酒馆、歌女和舞者。想要优雅起来真的很难。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李渔生活的时代。

我们在李渔早期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世俗化的体现,比如“奴出身难,教你发慈悲”。

如果李渔一生都写下这样的事情,那么他在历史上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恐怕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抹小浪,历史星空中的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所以很难说今天的人们是否会记住李渔这个名字。

但历史事实是,李渔后期的诗风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用中国现代大师王国维的话来说,

“诗人们到了李后主,视野开始开阔,情感也深沉,于是就把灵公诗改成了士大夫诗。” ——王国伟《人间词话》

他的视野一下子变得无比的深远和广阔,他的思想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流行了一百多年的世俗化的淫词、歌谣,在李渔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士大夫的诗。

从此,言语不再是谈论爱情的特殊工具,也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激励人心、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在李渔亡国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闺阁。

而是“山河三千里,家国四十年”。

这是一个平时容易看到、其他时候很难看到的无限国度。

是家破人亡后的血泪真爱。

是“人生若长,我将永远恨水”的悲愤;

是“流水落花落,春去天地去”的感叹;

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哀;

就是那种不忍回首的乡愁,却在梦中一次次经历!

这就是王国维老师所说的视野开阔、情感深厚的开始。古代士大夫总是自诩为修齐治平。无论是住在寺庙还是乡村,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感情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士大夫皆有之。

唐代的士大夫往往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政治抱负,但拙劣的诗歌只是士大夫摘下道德面具、放松心情的港湾。

李渔来到这里,李渔将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悟写进了词中,使词的身份发生了惊人的飞跃。

从情妇到妻子,歌词本身的质量和品味也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李渔把为歌手保留的世俗歌词变成了士大夫的歌词,赋予了歌词第二次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称他为“词革先驱”一点也不为过。

而这也是王国维老师说的最后的“士大夫之言”。

李渔的诗歌开创了宋代三百年间诗坛的新风潮。

正是因为李渔的探索和巨大贡献,

后来又出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给诗坛带来了百花齐放、百色绽放的可喜局面。

从这一点来看,有人说,与其说是宋朝征服了李渔,不如说是宋朝征服了李渔。

倒不如说是李煜征服了宋朝,这是有道理的。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李渔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逆转?

他的写作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或许是他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打击。国破家亡,他狼狈北迁,一夜之间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卑微可怜的阶下囚。

从锦衣玉食的皇室生活,到生活贫困困苦的囚徒生活,他一次次受到嘲笑和羞辱,他的王后也受到无情的侮辱。

如此巨大的反差,别说是李渔这样一个心思细腻、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真实纯洁的人,我们谁能承受得住呢?

(勾践是个例外,他和我们不是同一个星球)

或许可以说,正是因为李渔遭遇的一系列血泪悲剧,才成就了他生命最后几年惊人的文学爆发力,创作出了震惊古今的名篇作品,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完善的词语。

也就是说,后人(包括今天的我们)对李渔诗的喜爱、欣赏、读、唱,都是建立在李渔的血泪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李渔的痛苦之上的!

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如果李渔没有经历这场悲剧,一直生活在肉肉乡,他还能写出这些永恒的杰作吗?

恐怕是一个问号。

希望大家在欣赏李渔用血与泪谱写的悲壮生命之歌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感谢他以苦难、蹂躏乃至生命为代价,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永恒的歌谣。这是一份永恒而珍贵的历史遗产。

你可以不喜欢李渔,但请停止侮辱和嘲笑他。他已经够可怜的了。

我曾经看到一位著名的通俗宋史作家嘲笑李渔:一个丧家失国的奴隶,仅仅因为写了几首打油诗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同情?

为什么?打油诗? ”

(哈哈,你写几首歌来试试如何?)

笔者认为,想要更好地了解一段历史或者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环境中,而不是从一千年后的今天来指点和判断,从所谓的道德上俯视和判断。高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评价历史是非常有问题的。

真正热爱历史的人,往往对历史有一种无言的温暖和敬畏。

从李渔投降北上的开宝八年正月到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去世,这四年是李渔生命的最后四年。

这也是他的文学功力大爆发、大爆发的时期。李渔在诗坛的地位也是靠这四年的震撼表现奠定的。

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是经典。言语简洁,没有任何修饰或修饰,很自然。每一个字都如珍珠,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尤其是到了晚年,李渔用白描手法直接抒发感情,驰骋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第二节、身是客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聊到了李渔生命的最后四年。

在接下来的叙述过程中,我将重点通过欣赏他的代表作来解读李渔是如何度过他的晚年的。

他经历了什么?

最后,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到了开封后,李渔每天都在哭泣,想念江南的故乡,甚至还梦见江南的情景。

有一次我从梦中醒来,感慨万千,就写了一首诗《破阵子》来表达我的思念:

这首诗是李渔后来回忆国家灭亡后匆匆离开金陵时的情景。这不是他北上时写的作品。

商丘先感叹当年自己衣食丰足,却不知道什么是战争。

夏青写道,他成为俘虏后,突然变得非常瘦弱、憔悴。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他将被带到北方,他可能永远无法再踏上江南的土地。

当我去告别祖庙时,我不禁泪流满面。

但此时,教坊乐队仍在演奏着离别的乐曲。怎能不令人心碎?

李渔一行抵达开封后,赵匡胤登上明德楼接受俘虏。李钰等人白衣白帽站在楼下等待处置。当官员们准备宣读李渔的罪名时,

赵匡胤摆摆手:哦,算了,毕竟李煜也用过宋朝的年号,而且也听从了我的领导。他一向尊重法庭,给他留点面子,也不看罪名。

“太祖喻明德塔,常祀江南正朔,已命吏不得宣之。” —— 《十国春秋》

随后,赵匡胤宣布赦免李渔的罪行,并封他为光禄大夫、都督、右千牛卫将军、忤侯。前面的几个封号都是假封号,只有最后一个违命侯才是真正的封号。

显然,这是一个惩罚性的称号。

赵匡胤在开封城给他分配了一套房子,他正式开始了寄居在别人屋檐下的囚徒生活。

应该说,刚到开封的时候,李渔是很不适应的。他每天都做一件事:喝酒,熬夜,喝醉,在梦境的港湾里寻求一些心灵的慰藉,尽管醒来后还是要喝酒。面对严酷的现实。

李渔在一首名为《乌夜啼》的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饮酒解愁的情形:

世间事顺其自然,唯有梦想成真。到醉乡的路很稳定,应该经常去,但除此之外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李钰来说,这样的叹息绝不是无端的呻吟。作为南唐一国之君,他三千里山河的故土已经土崩瓦解,他曾经拥有的一切荣耀和幸福都成为了不可触碰的过往。

往事如梦,无法回首。他亲身经历的人生事件,如水不可还,如梦无有。

所谓“人生如梦”,就是北宋苏轼后世所说的“人生如梦”。

梦想具有三个特点:短暂、易变、不可把握。

所谓梦想,是对生命命运的短暂性、多变性、不可把握性的概括。

李渔深刻体会到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的必然性。他早已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又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解脱或超越痛苦的方法,只好逃入醉酒之中,寻求暂时的麻醉和遗忘。

于是他说:“醉香路应当经常游览,但不能做别的事。”

李渔有着一颗作为诗人的敏感而热情的心,特殊的人生经历也让他体会到了常人无法体会的人生悲剧。

然而,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李渔从自己真实的悲哀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普遍情感。写世界之大、众生之苦,尤为痛苦。

这种痛苦的思考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幸,对于君王来说是不幸,因为历史永远不会原谅一个亡国的君王,但却对倒下的读书人怀有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对李渔的话产生强烈的共鸣。

李渔投降后,心地善良的赵匡胤经常邀请他一起喝酒。老赵也是一位有名的酒鬼,而且酒量很好。

有一次两人一起喝酒,赵匡胤问李渔:听说你在江南的时候喜欢写诗?现场演奏一首歌怎么样?

李钰沉吟片刻,开口说道:

我向手中的月亮鞠躬,怀里充满了颤抖的风。 —— 《咏扇》

赵匡胤笑道,心中充满风,能有多大的风呢?

老赵就是胡闹,偷偷改变观念。

事实上,这首诗非常精彩。古代文人都喜欢随身携带一把扇子,闲着的时候打开扇子。

扇面如新月。朋友相见,手执扇子,互相行礼。风扇轻轻摇动,微风徐徐吹过。据说心里充满了摇风,很有艺术感,也很有趣。

老赵虽然这么说,但他与文人交往久了,肚子里也有些墨水了。他心里知道,李渔的诗其实写得很好。

几天后,老赵又设宴招待李渔。他对大臣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李渔:好一个翰林学士啊!

也就是说,李渔是非常有资格成为翰林学士的。那岂不是说李煜没有资格当皇帝?

老赵说的也是事实。

老赵是个酒鬼,知道李渔每天都是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的。当时朝廷有关部门每个月都要向李渔家供应酒三百石。老赵估计是怕这孩子喝死,才停止供应的。

李渔急了,尚书埋怨你不让我喝酒,我该怎么过日子?

老赵也是这么想的。他夺走了三千里山河,三十五个军国。人们喝点酒心烦意乱也是情理之中,于是他又恢复了酒的供应。

据不可靠的野史家记载,老赵和李渔之间有一些不可告人的故事。前时期的韩武与韩彦、韩哀与董贤、陈文与韩子高智慧,以及后来的齐正德与钱宁、乾隆与和珅之荣。

难怪老赵对李渔总是深情、大方、关心,甚至担心小李会醉酒而死。老赵甚至表示,只要他还活着一天,他就保证小李的生命。

这两个人之间肯定有什么事情,这说明笔者已经被外焦里嫩、香气扑鼻的雷吸引了。

以上两段纯属闲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任何相似之处纯属偶然。

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北方的晚春与江南的晚春不同。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李渔,难免有些不适应。当他醒来来到阁楼时,看到外面杨花盛开的景色,心里的惆怅是难以形容的。我不禁怀念遥远的南方故乡:

空虚的梦想很遥远,

南方的春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船上有管弦乐队,河水碧绿,

满城飘絮轻尘,

忙着杀掉观花者!

这首歌《望江梅》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晚春的美丽景色,充分表达了李渔在中原的情感和江南的心。

李渔还写了一首描写江南秋色的歌曲《望江梅》。有些人认为这两首歌实际上是同一首歌,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两首不同的歌曲。

在此期间,李渔写下了许多思念江南的歌词。除《望江梅》外,还有另外两首诗:《望江南》、《子夜歌》、《浪淘沙》等。

李渔虽然被封为侯爵,但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囚犯。朝廷派了一位老人看守门口。

不许任何人去探望李渔,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去探望坠落的凤凰。即使来了,也会索取报酬。

比如张继,喊着要自杀、为国而死,不但没有死,还通过他的能言善辩的嘴,在北宋当了官。这个男孩时不时地来看望他的老主人。别误会,这小子并不是忠臣孝子。李渔家里充满了秋风油水。张继每次来,李渔都会奖励他一些好东西。

一开始,曹彬劝李渔多拿些宝物,说开封不如金陵,俸禄只是杯水车薪。李渔悲痛欲绝。他怎么可能费心去把钱和其他东西带出体外呢?

匆匆收拾好行李后,我们就上路了。没想到,到了开封,才发现李煜是投降的亡国皇帝中最穷的一个。即使到了这个阶段,张杰也不忘记敲他的骨头,吸出他的骨髓。

后来,李渔确实没什么可奖励的了。看到张吉一脸热切地看着自己,李渔叹了口气,奖励了张吉一个平时用来洗脸的白金脸盆。

张伟板着脸,抱着脸盆嘀咕着离开了。多半是在心里骂李渔这么硬汉!

第三节、旧江山

李宇春天抵达北京。这一年秋天,开宝八年十月,经常为难他,却又对他照顾有加、恩爱有加的赵匡胤突然离奇死亡。

赵匡胤非常了解李渔的性格。他曾经向李渔传达了一句话,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保证你安然无恙。

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就可以照顾好自己了。

南唐往事最终章:宋朝的皇帝不仅不是一个姓赵的官员,而且还是一个亡国的君王。

有句话叫“祸从口出”,赵匡胤知道,能给李渔带来麻烦的就是他的妙笔。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他的担忧。

赵匡胤的死因千百年来一直是历史研究的焦点,是一个永恒的谜团。

虽然有大量证据证明其兄赵光义谋杀了其兄,但由于正史的坚决否认,缺乏最直接的证据。

这个案子注定要继续争论下去。

我们不深究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不管怎样,他的弟弟赵光义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继位了。他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他改变了元朝,给国家带来了太平盛世。

与出身职业军人的哥哥赵匡胤相比,赵光义是一位学诗、乐诗、喜欢与文人诗词唱和的文人皇帝。

俗话说,英雄惜英雄。当李渔这个读书人遇到了赵光义这个知识渊博的皇帝,他的处境应该会有所好转吧?

更不用说,李煜的处境在赵光义即位后迅速好转。先是把不听话的太子的帽子摘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像样的爵位:陇西郡国公,从侯升为国公,升官了。

李渔的俸禄不够,便向朝廷奏报,希望得到救济。赵光义不仅给他增加了工资,还给了他300万元的专项扶贫补助。他真是心地善良,是李渔的心腹啊!

“皇后说他穷,宋太宗命他每月给他俸禄,但还是给了他三百万。” —— 《十国春秋》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其实这个赵光义表面上温文儒雅,假装是一个书生,但内心却很阴暗。他是一个卑鄙恶毒的恶棍,远不如他粗暴的大哥哥那么真实。

他先是给李钰塞了几颗蜜枣,然后开始时不时地羞辱李钰。

有一次,赵光义、李煜、南汉后主刘渊等人参观皇家图书馆,边走边看。

赵光义对李渔说:听说你在江南的时候就爱读书。现在还读书吗?这里的很多书都是你在江南的时候写的。

他这番话,让李钰感觉很不舒服。他只能磕头道谢,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女王低头谢过。” —— 《十国春秋》

这一时期,李渔的诗歌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几乎每句都是经过时间锤炼的杰作。由于赵光义一次次的羞辱和折磨,李渔的处境越来越糟糕,心情也越来越压抑、压抑。平时没有人来看望他,所以他很孤独。他每日饮尽忧愁,或登高望远,思念千里之外的江南。祖国。

一首歌《子夜歌》充分表达了这种忧郁:

它以一个关于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悲伤和遗憾的反问句开始。梦中,我思念祖国,但醒来后,才发现喜悦又落空了,不知不觉就流下了两行泪水。

没有人陪他爬上楼梯,眺望远方。这和《乌夜啼》中的“独自上西楼”、《浪淘沙》中的“不要独自靠栏杆”是一样的感觉。

这种情绪在《乌夜啼》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安静的夜晚,李渔独自爬上了阁楼。一轮新月挂在天空中。夜色朦胧。这个夜晚如果你想爬上去远眺,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李钰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几棵梧桐树。它们长得很茂盛,挡住了视线。这也意味着,即使爬上楼梯,也看不到外面。健康)状况。

我们不难想象李渔被软禁的情景。

下一句话,那种不断整理的离别离别的感觉,真的和平时心里的感觉不一样。与李清照的“唯眉在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转眼间,距离太平兴国已经三年了。按照规定,那些有爵位的权贵贵族的女性亲属必须定期到皇宫进贡。李煜的小周皇后被封为郑国夫人,按照规定,她也被纳入宫中朝觐。

这个小周皇后也是绝色美人。她刚到开封不久,就被好色之徒赵光义看中。

每次朝圣结束后,其他女子的妻子都很早就回来了,唯独小周侯再也没有回来。她总是在皇宫里呆上几天,然后才回来。

每次他回来,小周侯都会哭着骂他,骂得李渔站在院子里都听得一清二楚。至于皇宫里发生的事情,任何有正常头脑的人都会明白。

关于此事早在宋代就有不少记载。后来,有好心人甚至画了一幅爱心行动《熙陵幸小周后图》的名画。赵光义死后,葬于永西陵,故西陵亦指他。

李钰能做什么呢?

就连自己的生命,也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还能活多少天,还是个未知数。你想让他做什么?

难道让他用家里的菜刀去和宫里的好色之徒打架吗?

李渔被骂了急了,只能小声劝道:能不能温柔一点?这不是我们江南老家。

当囚犯本来就很痛苦,现在却更加痛苦。这种折磨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经历的。

作为一个男人,李渔曾经是国家的领袖,现在却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眼睁睁看着她被贼人羞辱,却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痛苦,深入他的内心。你得找个地方发泄。

李渔把所有的悲伤、愤怒、悲伤都融进了他的歌词里。这一时期的歌词所流露的苍凉和沧桑实在是让人读不下去,比如《忆江南》这首歌

这首诗以“多少泪”开头。用的是泪三字,不免重复,也不过分重复。

表现出强烈的悲伤,极其悲伤。 “断面复恒逸”形容泪流满面的样子。

充满了不想说也说不出来的担忧,封圣停了吹,也没有吹的意思,透着深深的绝望。

经历了从骄傲无忧无虑的皇帝生活到惊恐不安的囚徒如此巨大的人生转变后,他变得非常脆弱和悲伤。在如此巨大的悲伤和痛苦中,无法谈论内心的细腻情感,只能留下无声的泪水。

无尽的悲痛之中,他阴沉地说道:“心碎无疑了。”

这分明是诗人感受到内心剧痛后的哀嚎。

一个曾经的贵族,怎么能承受这样的痛苦和屈辱?也可想而知,皇室四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贵族,只是在该流血的时候流下了懦弱的泪水。

这就是他悲惨一生的根源。

既然选择了忍辱负重的道路,就必须学会承受一切难以忍受的痛苦。

如果实在忍不了,就效仿纣王、李从恪的做法,跳进灰烬里,就完事了。

或者像金哀宗完颜守绪、明思宗朱由检那样,无耻到见祖宗在地下,用头发蒙面自缢身亡。

但李渔最终还是选择忍辱负重,活下去。虽然他曾经有过自焚的念头,但始终下不了决心。

北方早春寒暖交替,尤其是夜间,春寒料峭。

这样的夜晚,李渔从梦中醒来,环顾四周。他的家不在江南,而是在遥远的北方中原。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他不禁感到寒意越来越浓。

著名的《浪淘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在梦中,他重温江南家乡的美好往事,以获得片刻的幸福。只有在梦中,他才能暂时忘记自己作为住在别人屋檐下的囚犯的身份。

俗话说“贪图一时享乐”,就是说,在梦中贪图哪怕一时幸福的人,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如此黯淡、不如意。

但就连这小小的喜悦也被窗外的春雨和春寒打断了。盖在身上的丝被也抵挡不住初春的寒气。听着窗外的春雨,李渔不禁想起了江南的家乡。

我想出去走走,但我却在暗自告诫自己,我不是告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爬高吗?

怎么又忘记了?

告别祖国三千里山河很容易,但再次相见却太难了。

最后一句写在春雨里。那些娇嫩的花朵纷纷落下,随着潺潺的流水流走,春天也在这一刻渐渐离他而去。

这句话已经是一个微妙的隐喻,我害怕我的日子屈指可数,我的生命也会像这朵落花一样随风飘散,不知会去往何处。

最后一个字“天地”是什么意思?

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意见分歧。百家论坛的赵小兰教授读了这篇文章,将其解读为天地之间的距离。我感觉这不是味道。

这个词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天地会相会”本身是专有名词,并非天地并置。

感觉李渔用在这里,结合上一句“水落石出花落,春去春去”,似乎已经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天”与“地”是天堂与地狱、欢乐与痛苦的两个极端世界。它们也是李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心态和情感的写照。

也许天地才是他摆脱痛苦的最终归宿。

此时的李煜似乎已经预感到了危险的临近,或者说是心痛欲绝,没有什么比死亡更悲伤的了。当悲伤和痛苦强烈到一定程度时,整个人的思想可能会先于身体而死亡,而活生生的身体可以理解为行尸走肉。

回想起来,赵光义虽然此时一心一意与北汉竞争,但他并没有忘记“关心”文学同僚李渔。

有一次,赵光义召见南唐老大臣徐宣,问他最近是否去看望过自己的老主子李渔。徐轩说没有。

赵光义问他为什么不去看一下(这不是明知故问)

徐宣表示,没有命令他不敢去。

赵光义笑道:没关系,你去看看他最近过得怎么样。

徐宣便领命前往李渔家迎接。到了门口,就看到同样的老人守在门口。

由此,不难看出赵光义对李渔的蔑视。对付你,不需要派禁军强者看守。只要一个老人就够了。

老头不让进去,说没有圣旨谁都不许进去(由此可见赵光义的虚伪和狡诈)。徐宣拿出圣旨,被放了进去。

徐宣见到李渔,行了老臣的礼,两人只是坐在那里,没有多说什么。

李煜可能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有人来看他了,尤其是南唐的老大臣们。他的肚子里装了太多的话。现在徐宣来见他,李渔就有些不忍心了。他泪流满面,边哭边叹息。潘佑和李平应该是误杀的。

徐宣很是尴尬。他在策动杀害潘佑、李平方面也有一份“功劳”。现在面对李渔的哭声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只好什么也不说。

回来后,赵光义问他李渔对他说了什么。

徐轩不敢隐瞒,便将一切都说了出来。赵光义闻言勃然大怒。好吧,他还是想念自己的祖国,后悔杀了潘佑和李平。看来他的意思还是不是真心的。臣服于宋朝!

我已经忍了很久了,太放肆了!

或许从这一刻起,赵光义就生出了杀机。看来这个人已经不能再留下了。

七夕节就是七夕节,也是李渔的生日。太平兴国三年的七夕节,注定是李渔最难忘的生日,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我们在江南的时候,每年七夕,宫里都会举行宴会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虽然时代变了,但李渔的生日仍然是陇西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庆祝是必须的。

当晚,李渔在他家设宴,命歌女唱他的歌词,其中包括最后夺走他生命的挽歌《虞美人》

这首诗一直被视为李渔的最后之作。正是这首诗激怒了赵光义,赵光义毒死了李渔,于是这首诗就成了献给李渔本人的挽歌。

在李渔的作品中,这首诗脍炙人口,位居榜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世人眼中,春花秋月是人间美好时光的美丽风景,而诗人却一声“何时”的叹息,让他所有的思绪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如春风”的往事固然是美好的回忆,但“你知道多少”三个字道出了诗人一生的悲哀过去的时光留下的经验。

面对春花秋月,诗人能体会到众生的苦楚和无常,以及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悲哀,这大概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这里的尖锐而深沉的感受,或许只有经历过乡村的人才能体会。只有那些经历过失去家人的悲痛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它。

此时此刻,李渔如此珍视的“祖国”已经“无法回头”。依旧是月夜,一切都与以往不同了。

祖国那个“雕栏玉壁”的宫殿应该还在吧?

只是柱子和墙壁上的颜色已经褪色,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诗人的情绪在这里完全无法控制。一段时间的忧愁和悲伤,自然地汇成了“一江春水东流”。诗人将国破家亡的痛苦与世事无常的悲愤结合起来,直接抒发了内心无尽的悲愤。像一条河流,流淌不息,形成强大的感染力,成为千古抒情的名言。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歌声飘出了屋子,飘进了宫殿,飘进了那个屡次羞辱过他的男人的耳中。男人无疑是生气了。

他不想再忍受了。他知道,这个囚犯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威胁。

但他用笔写下的诗却早已传遍世界,成为引领那个时代文学潮流的风向标!

这样的话会对人心,特别是对南唐故里的人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毫不夸张地说,他涉嫌颠覆国家政权!

你这个战犯,不认真改造思想,改过自新,为宋朝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反而肆无忌惮地写下反动言论并加以宣传。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

宋朝数千万人强烈要求严惩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

基于以上原因,赵光义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让弟弟赵廷美送李渔一壶御酒给他庆生。赵廷美也热爱文学艺术,是李渔的粉丝。

看到自己的粉丝赵廷美亲自送酒,李钰怎么能不喝呢?

于是我喝下了御酒,接下来发生的事史书上就写下了几句话:

“我于第三年七月去世。” —— 《十国春秋》

李渔是怎么死的?

一致认为他是被赵光义下毒的,余酒被给予了中药马钱子提取物制成的触发药。

这种毒药能迅速破坏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痛苦不堪,身体扭曲变形,头脚像弓弦一样缩在一起。因此,它被称为触发药物。该人最终在极度痛苦和折磨中死亡。

史料记载,李

煜被药毒折磨好几个时辰后才死去,对他而言死居然也是如此之难。

李煜死了,死在他42岁生日的那天夜里,事后那个虚伪的男人假惺惺的辍朝三天默哀,并追赠李煜为太师、吴王。

以王礼安葬在西京洛阳城北的邙山上,还令南唐旧臣徐铉撰写他老主子的墓志铭,这块《宋追封吴王陇西郡公墓志铭》于民国三十年代被盗出土,下落不明,只留下碑文传世。

也许是因为对老主子心怀愧疚之情,徐铉在墓志铭里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千言,狠狠歌颂了李煜一把。

第四节、身后评

李煜死了,按照史书的体例,最后都要盖棺定论,那么史书又会如何评价这位弄丢了祖宗江山社稷的后主呢?

要知道历史上的那些后主几乎都是声名狼藉,那么李煜能例外吗?

我们不妨就来看看吧

《十国春秋》里对李煜的评价有几个关键词:“纯孝”、“爱民”、“宽厚”。

第一个我们前面提到过,李璟去世后,李煜守孝期间过度悲伤,到了骨瘦如柴,必须靠拐杖才能站起来的地步。

李煜的爱民也是各种史书一致公认的,在位期间休养生息,最大限度减免百姓的赋税和差役,恢复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十几年。

也正是这一点,李煜的死讯传到江南后,江南父老焚香痛哭,大街小巷、城镇乡村到处都能看到烧纸钱的人。

和后蜀灭亡后,后主孟昶押往开封时,四川百姓沿江相送,百里不绝,哭声震天惊人的相似。

南唐往事最终章:宋朝的皇帝不仅不是一个姓赵的官员,而且还是一个亡国的君王。

我们不禁要问历史到底被那帮胜利者蹂躏到了什么地步?

公道自在人心,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

“宽厚”也是李煜的一大特点,甚至到了丧失原则的地步。

按照制度,处决死囚要通过李煜最后裁决,李煜每次都是最大限度减刑,能不杀的尽量不杀。

最后司法部门都看不下去了,和李煜争论:这个江洋大盗不能减刑!那个是超级杀人犯,不能减刑!

每次都要和李煜拍桌子争,李煜才被迫让步,多批准几个死刑,即便如此还是伤心哽咽半天才盖印,正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生民何辜?朕实不忍为之。

“论决死刑,多纵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十国春秋》

但《十国春秋》也指出了李煜的一些缺点,比如喜好奢侈、过度崇信佛教以至于荒废了朝政,

最后大发感慨说李煜其实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假如天时地利人和的话,一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也是守成之主,

可惜由于崇尚奢侈、沉溺佛教,导致朝政荒废,国破家亡,落得和那个声色犬马、吹拉弹唱,最后躲在枯井里被活捉的陈叔宝一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啊!

应该说《十国春秋》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公正的,不像新旧五代史以及马令和陆游各自的《南唐书》为了维护宋朝权威,无法客观中立的评价。

马令、陆游《南唐书》虽然有种种顾虑,但总体而言对李煜的评价还算中肯,结论和十国春秋基本一致。

但马令版和陆游版又略有不同,马令版的《南唐书》贬多于褒,因为马令是北宋史官,必须用批判性眼光看南唐,这是工作要求。

在马令版里马令用惋惜的口吻说当初大宋兴起后,天下百姓翘首期盼太平,而南唐依旧割据称尊,开历史倒车,这难道不是逆历史潮流吗?

等到走投无路时才被迫投降,这个时候你就老老实实做乐不思蜀的阶下囚,或许还会安度晚年

而李煜偏偏在这个时候大唱故国恋歌,肆无忌惮的表达思念故国的情感,真是愚蠢之极,脑袋不开窍怎么会到这种程度!

“及属皇朝,普天之下莫不翘首太平,而犹窃土贼民,十有六年,外示柔服,内怀僭伪,岂非所谓逆命者载。

及其势穷计迫,身为亡虏,犹有故国之思,何大愚之不灵也若此!”——马令《南唐书》

马令的话虽然有点刻薄,但也不无道理,

李煜这个人过于单纯,仿佛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在江南时不管国家到了多么危险的地步,依旧奢侈无度,莺歌燕舞;

等到敌军围城,金陵危在旦夕时,听信奸臣之言,以为敌军马上就溃退了,依旧在后堂听和尚们讲经;

为了粉饰太平,城破前夕还录取了三十几个进士;

亡国北上后,最该做的是夹起尾巴做人,学会奴颜婢膝,讨好新主人,以求得苟延残喘,可看看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毫无保留的宣泄自己的亡国悲痛,不但日夕以泪洗面,将真情实感流露无遗,还写出一首首的词将这种感情告诉天下人,包括那个虚伪的高高在上的男人;

这样的人难怪马令会发出这种感慨,在明哲保身这方面,历代的亡国之君都有精彩的、惊世骇俗的卓越表现,李煜和这些前辈甚至同辈人、后辈人相比,可以说是交了白卷。

汉献帝刘协委曲求全,在军阀混战异常残酷激烈的东汉末年居然稳住皇帝之位二十多年,

禅位后又平平安安的寿终正寝,什么叫水平!

什么叫高山仰止?

蜀汉后主刘禅被捉到洛阳后,马上装出一幅酒囊饭袋的模样,大吃大喝,乐不思蜀,装傻充愣,把自己打扮成小丑,讨司马昭欢心。

有一次在宴会上司马昭问他思念四川老家吗?

刘禅回话时还不忘狼吞虎咽:猪蹄真不错,陛下,您刚才说什么?

司马昭又问:安乐公可思乡否?

刘禅一抹嘴:猪蹄???哦不,京城这么好,俺不想家。

这副德性逗得司马昭和群臣哈哈大笑。

刘禅也躲过了杀身之祸,你以为刘禅真是无能的废物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一个废物在诸葛亮死后能在四川稳坐四十年皇帝,你觉得可能吗?

这才是大智若愚的高手!

东吴后主孙皓在国内穷凶极恶,暴虐无度,被掳往洛阳后马上变成乖巧听话的孙子了,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这叫水平,功夫到家了。

南陈后主陈叔宝荒唐不堪,酒色财气,花天酒地,和张丽华在后宫里的荒唐故事至今仍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谈资,他的《玉树后庭花》和李煜的《霓裳羽衣曲》有一拼。

这小子被俘时真是出尽了洋相,躲在枯井里不敢出来,吓唬了半天才拉了出来,到长安后马上装起孙子,公然向隋文帝要官当,鲜廉寡耻的说:没有官衔,上朝时和大家在一起感觉怪不自在滴。

起初隋文帝还担忧陈叔宝会抑郁一阵子,吩咐宴会上不要演奏江南乐曲,害怕陈叔宝听了伤心,现在听了这番话,一口茶喷出来,气得快抓狂了:

陈叔宝呀陈叔宝,你真是全无心肝啊!

你的心肝都哪儿去了!

陈叔宝憨厚的一笑,露出一排雪白的门牙:不好意思,丢在江南没带过来

或许这些前辈的光辉事迹太过久远,可即使和李煜同时代的难兄难弟们做的也是无可挑剔。

南汉后主刘鋹当初狂妄叫嚣和宋军不共戴天,决一死战,被掳往开封后,一夜间便从一米九抽到一米五了,拍宋太宗马屁那叫一个空前绝后。

宋太宗亲征北汉前夕,刘鋹在朝堂上手舞足蹈的说:

大宋神威天下无敌,我等降王早早就到京城为陛下效劳,刘继元(北汉后主)那小子不识抬举,王师讨伐一定旗开得胜!

陛下,俺可是第一个进京觐见陛下的哦,希望等刘继元到京后,封俺做投降诸王们的头儿,也好组织诸位降王一起歌颂大宋神威哇!

这番话逗得赵光义哈哈大笑,一帮大臣也是哄堂大笑,刘鋹不但不脸红,反而洋洋得意。

可见此人的脸皮已经比开封城墙还厚几十倍。

不管怎么说这些后主们虽然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留下千古骂名,但在当时至少保住了性命,从化解危机的角度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那么李煜能不能效仿这些前辈的经验?

答案是不能。

因为李煜的性格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走这条路,他终究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他的悲剧也就无可避免。

至于陆游的《南唐书》则出现了新的特征,陆游写南唐书时,昔日的大宋朝已经变成了南唐第二,龟缩于东南一隅,如果过度贬斥南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陆借古讽今,讥讽南宋政权仿佛是非法的南唐政权。

所以陆游的《南唐书》把南唐视为正统王朝,而不是地方割据政权,三位君主的传记是本纪,而不是传,这样一来也就暗喻南宋的正统合法性。

所以陆游的《南唐书》褒多于贬,其实很好理解,你要是把南唐说得一钱不值,也就是把南宋一起骂了。因为南唐和南宋实在太相似了。

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最后对李煜的评价很长,足足有一页,前面部分几乎和《十国春秋》的记载一致,文字相差无几。

后半部分则是陆游的感慨,这里重点讲陆游的感慨。

陆游感慨道:李煜的死讯传回江南后,江南父老焚香号哭,足见李煜之爱民不虚也

“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

但李煜崇信佛教,广建佛寺、大批青年男女剃度出家,耗费巨大,无法具体统计。

南唐往事最终章:宋朝的皇帝不仅不是一个姓赵的官员,而且还是一个亡国的君王。

“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

每天也不上朝,就在宫里建造佛堂,穿着僧衣焚香膜拜,因此荒废了政事。

“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

又在宫里设立澄心堂,召集一帮文士坐而论道,不亦乐乎,平时的旨意都由这帮文士出谋划策并下发。等到宋军围城后,李煜下旨调兵遣将,大臣们居然都不知道。

“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

李煜诛杀军事负责人皇甫继勋后,军事方面失去了指挥,几乎成了一盘散沙,一天夜里数万部队奉命调动出城,相关负责人只是签字执行,居然连这些部队去什么地方,去执行什么任务都一无所知,后来才知道命令是澄心堂那帮人下发的。

宋军围城越来越紧,金陵成了一座死城,城里人心惶惶,而李煜却一点都不慌,居然还在佛堂里听一帮和尚讲佛法。

朝中大臣都知道国亡就在这几天了,而佞臣张洎却告诉李煜宋军已经是强弩之末,马上就要撤回北方了,李煜信以为真,非常沉稳,反正宋军过不了几天就撤走了嘛。

“群臣皆知国忘在旦,慕,而张洎右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

李煜不但以为宋军马上就要撤走,甚至以为南唐依旧和谐稳定,在被围城期间还录取了三十多名进士,李煜的所作所为,大多都跟这个差不多。

陆游最后的一句话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说李煜的仁爱作风虽然感动了南唐百姓,却最终无法保全江山社稷。

“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突然很想请教一下陆游老先生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论调如何看?

感觉挺有意思的。

第五节、在何方

李煜虽然死了,但关于他的身后之事千百年来却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史书里并没有记载他的详细葬地,只是笼统的说在邙山。

宋朝《河南府志》记载算是最详细的了,也仅仅写到葬洛阳城北10里。

邙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古墓集中区域,号称“东方金字塔”已发现的古墓葬多达十万座,那么李煜墓究竟藏身何处呢?

综合各种信息来看,目前较一致的看法就是李煜大概葬在洛阳城北,今孟津县朝阳镇的后李村、周寨村一带,我们从这两个村子的名字就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后李会让人联想到李后主。

至于周寨村还有一个故事,

说是当年李煜死后,小周后前去为他守墓,当地官府为了解决小周后住宿问题。

便在李煜墓附近建了一座寨子供她居住,久而久之这座寨子便被叫做“周寨”,而李煜墓附近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名叫后李的村子,两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今天的洛阳地图上还能看到这两个村子的名字。

李煜的子孙后代死后也陆续归葬这里,久而久之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李姓家族墓地,附近后李村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姓李,他们自称是李煜的后裔,这里面不排除攀附名人的因素。

李煜墓位于邙山北魏陵区的核心地带,四周散布着许多北魏墓葬。

从高空俯瞰,真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李煜墓背枕邙山,面朝瀍河,四周帝王将相云集。

依照方位坐标看,

东面是北魏江阳王元乂墓(向阳村)、陈后主陈叔宝墓(凤凰台村);

东南方向是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墓(瀍河之畔)、北魏清河王元怿墓、北魏终宁陵(盘龙冢村);

南面是道教圣地上清宫(葛家岭村);

西南方向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冢头村);

西面是北宋魏国公石守信家族墓(石碑凹村);

西北方向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长陵(官庄村);

北面是长陵的陪葬墓群(徐家沟、高沟、缠沟一带);

东北方向是朝阳镇街区,东汉定远侯班超墓(煤窑新村);

李煜能和这些历史上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帝王将相相伴在一起,也算是理想的归宿吧。

但遗憾的是李煜墓的确切位置至今尚未找到,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李煜墓在民国初年已经被盗,当年参与盗墓的一位村民见证了李煜墓志铭的出土。

遗憾的是随着这位村民的去世,李煜墓志铭的下落成了永远的谜团。

前几年,孟津当地文物部门在后李村走访时发现了一些望柱、石羊、石虎的残部,在一块玉米地里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据勘查,附近有一座唐宋时期的墓葬。

当时他们过早的透露了口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大批煜粉激动不已,甚至打算组团到邙山祭拜李煜。

在洛阳文物部门的介入下,当地文物部门迅速否认了李煜墓的发现,改口说是疑似李煜墓,具体情况还需要考古发掘才能证实。

第六节、魂兮归

笔者多次实地走访后李村试图寻找李煜墓的蛛丝马迹,可惜都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收获,千百年过去了,当年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李煜墓所在的地方在过去叫老坟台,是一片家族墓地,李煜的后代应该都葬在了这里,以前还有祭台遗存。

70年代初期,由于平整土地,老坟台一带的古墓多数被铲平,导致今天的地面痕迹荡然无存。

找不到李煜墓难免会沮丧,但仔细想想,就为之释然了,李煜他已经和河洛大地融为一体,就让李煜安安静静的继续睡吧,还是不要打扰他的美梦了。

君不见多少帝王将相墓葬发掘后都变成了有关部门的摇钱树,扩建景区、兜售门票、纪念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相信这不是所有煜粉愿意看到的结果。

李煜篇讲到这里也该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说实话真是难说再见。

在收笔的时候,很多人不禁会问李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得到人们普遍的同情和爱怜呢?

笔者自己的感触是李煜是一个至真至纯的人,虽然贵为天子,却至死都不曾改变他那颗赤子之心。

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时都是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石头,可到了垂垂老矣之时又有几人没有被现实磨成光滑的圆球呢?

李煜生下来时是个孩子,死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依旧是一个孩子,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他至死都不懂人活着是需要戴面具的,甚至不止一幅。

他不懂,他真的不懂,他的内心世界没有那么复杂,他始终活的简简单单,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想简简单单的生活有时候真的好难好难。

李煜不过是在这世间走一遭,享尽这人世间的繁华与颓败的极致,再淡淡地看这些来了又走。

最终他还是走了,所有的爱恨情仇一并成空,只留下那些在书页案头、市井街巷里流淌的词句,供无数的后人徜徉其间,寻觅着他的踪影,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我们说李煜就像是暮春时节的潺潺流水,无声无息的流逝,总有一天会从我们的眼前渐渐流走,但是这流水终究要汇入浩瀚的大海,那里有他向往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李煜又像是中秋佳节的皎洁明月,虽然明月会慢慢的降落下去,但我们知道明月会永远存在于宇宙之中,

每个孤独的夜晚都会给我们希望和温暖,那皎洁的月光不正是李煜人格魅力的永生吗?

李煜的生命离我们远去了,但离去的仅仅是他的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

他的文学艺术生命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每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们心中,从来未曾离开过。

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永远活跃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

永远闪烁在文学的浩瀚星空里。

李煜有句词叫“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和李煜短暂相见的这段日子,笔者再一次深深为之动容,无法自拔,亦学到了很多很多宝贵的东西,不知诸君有何收获?

就让我们后会有期吧。谢谢大家耐心的阅读!

【南唐往事,全篇终】

用户评论


凝残月

这南唐往事真是让人唏嘘,宋朝皇帝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看了这个最终章,对宋朝皇帝的评价真是大逆转,没想到他竟然是亡国之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南唐往事的最终章揭示了宋朝皇帝的真实面目,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真是没想到,宋朝皇帝居然是一个亡国的君王,这南唐往事也太跌宕起伏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的风骚姿势我学不来

南唐往事的最后一章,让我对宋朝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怎么就那么无能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哽咽

南唐往事最终章,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宋朝皇帝的统治真是让人失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点一点把你清空

宋朝皇帝的亡国之举,让人不禁想起南唐往事,这段历史真是太悲壮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南唐往事的最终章,揭示了宋朝皇帝的软弱无能,真是让人惋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没想到宋朝皇帝的统治竟然是这样的,南唐往事的最后一章太震撼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南唐往事最终章,让我对宋朝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竟然是亡国之君,太意外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这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宋朝皇帝的统治真的是太失败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南唐往事的最后一章,让我对宋朝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怎么就那么不争气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真是没想到,宋朝皇帝竟然是亡国之君,南唐往事的最终章让人深思。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南唐往事的最后一章,让我对宋朝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竟然是这么一个失败的统治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忘故

宋朝皇帝的统治真是太失败了,南唐往事的最终章让人痛心疾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涟i

这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宋朝皇帝的亡国之举让人唏嘘不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南唐往事的最终章,揭示了宋朝皇帝的真实面目,他怎么就那么不争气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这段历史真是太有深度了,南唐往事的最后一章让人对宋朝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