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兰
南宋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初七,临安宫正议殿内气氛十分凝重。负责宣读圣旨的侍从,正在一字一句地宣读着一份影响无数人命运的圣旨。“天道必复,中华有公义,万民皆顺,人人自报仇”。这份圣旨就是宋宁宗颁布的北伐圣旨。沉寂四十多年后,南宋终于再次向金国宣战。准备报屈辱,恢复中原,这次北伐史称“开西北伐”。战争初期,辛弃疾正在江西潜山的家中。这个梦想成为将军,上战场杀敌立功的男人,不得不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这件事。一场战争。
随着战争的进展,他的身份悄然发生了变化。辛弃疾的身份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他首先从这场战争的旁观者变成了悲剧的预言家。辛弃疾在镇江时曾就北伐军事问题提出四点非常具体的建议:(一)征兵要有选择性。辛弃疾认为,南宋军官兵在“符离之战”中不战而败后,就已经对金兵产生了忌惮。所以,北伐期间,这些部队只能驻扎在长江上,用来虚张声势。如果他们真的想跨过淮河作战,就必须在边境地区招募壮士,组建专门的北伐军队,因为这些人从小就习武骑马,经常与金人作战。王朝。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所以在战斗的时候,不会有敌人无敌的心理阴影。为此,他让人做了一万件红衣,准备先招募一万名士兵。 (二)驻军必须分兵。北伐特种部队成立后,这支部队必须与原军分开驻扎,以免被原军见敌必弱、争有功的倾向所沾染。各种问题都会导致头破血流。 (三)军统张辛弃疾建议北伐分两路,每路两万兵力,驻扎在淮河东西部合适的地理位置,选拔新将,严格训练,使之能竞争与彼此。在配合下,形成了磅礴的军事力量,对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 (四)间谍必须清晰,即情报的收集和传递必须准确、迅速。辛弃疾认为情报人员相当于军队的耳朵和眼睛,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特别强调。
百家论坛
画外音
面对宋金战争一触即发,辛弃疾从征兵、驻军、士气、情报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此时,韩玉胄正掌管南宋北伐。他对辛弃疾的建议持什么态度?经历了几次严重的军事失败后,韩玉舟终于想起了在家无所事事的辛弃疾,决定委以重任。面对这个他等待了四十多年的机会,辛弃疾完全可以实现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的目的。梦?
但对于韩玉洲来说,他对于这场战争是盲目乐观的,对于军事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辛弃疾的四项建议他都没有采纳。结果,战争一开始,南宋的军队就已经处于溃败的状态。用南宋大臣程巨的话说:“事已至此,已不可挽回。百年之兵,一日崩;百年兵,一日崩。”公私一百年的保护,一日没了;中原一百年的人心,一日没了。”—— 《丙子轮对剳子》 这就是说,我们一出兵,我们将失去一切。一百年训练养育的军队,一日溃败;一百年来修造的设备,一日间全部化为乌有。公私百年积存的物资,一日间全部化为乌有。中原一百年都荒废了。百姓对南宋军队的希望一日化为泡影。以及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两年前,除了奇吉之外,没有人预测到这一点。” —— 《丙子轮对剳子》 也就是说,两年前辛弃疾提出的四个建议,每一个都被宋军以失败的代价验证了。正确性。
开熙二年十月,金兵分九路南侵。所到之处,南宋军队几乎全部溃逃。这年十一月,金兵先头部队抵达长江北岸,江南发生大地震。
此时,四川宣抚副使吴熙趁机公然造反,投降金国。一时间,南宋内忧外患。主张北伐的韩玉洲此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他又想到了辛弃疾,他给辛弃疾安排了一个新的身份。那是什么身份?他想让辛弃疾成为一名“消防员”,帮助挽救已经失控的局面,或者至少分担北伐失败的部分责任。据《宋史》等书记载,这一时期朝廷给辛弃疾分配了两个与军事有关的职位。第一次是在开熙二年年底。朝廷先请辛弃疾出任江陵太守,来到临安陈述对时局的看法。这次召见后,朝廷不许他返回江陵。而是留在京城,担任兵部尚书。宋代,兵部负责军队的后勤、情报工作。兵部部长,从三级开始,就是这个部门的第二位人物,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然而辛弃疾看穿了,可以说他看穿了韩玉胄并不是真的利用他来对抗金朝,而只是想分担责任。正如他后来说:“韩周怎能利用贾轩立名?贾轩怎肯靠周周求富贵呢?” —— 《祭辛稼轩老师墓记》 也就是说,韩周周如何利用辛弃疾立名?人民呢?辛弃疾怎么可能是一个愿意依靠韩玉胄去追求财富的人呢?于是,他毅然辞去了这个职务,回到了江西潜山。第二次是开熙三年九月初。当时,南宋正在与金国议和。然而金国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并威胁要取韩玉胄的首级。韩玉胄当然不肯答应,愤怒地准备与金国开战,于是派人到潜山请辛弃疾再出来。他这次给辛弃疾的职务是得到枢密院批准的。这是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中的重要职位。当时一直都是韩心秋的亲信所持有,看来这一次韩心秋真的会动用辛弃疾了。
南归四十多年,辛弃疾终于有机会指挥南宋正规军第一次与金兵作战。辛弃疾也是第一次如此接近他的理想,成为一个运筹帷幄、决战胜利的将军,甚至是一个统帅。但当钦差到达千山时,辛弃疾已经病倒在床。就算韩宇洲再有诚意,他也没有实力完成这个任务。辛弃疾此时的病确实很严重,经常陷入昏迷状态。
开熙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沉睡已久的辛弃疾突然睁开眼睛,连声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小偷!”,然后一切就结束了。沉默。这位一生梦想“以铁力搏,如虎吞万里”的英雄人物,以六十八岁的高龄结束了生命的终点。他毕竟没有成为将军,骑马去称霸局势,竭尽全力恢复中原。历史总是这样令人遗憾。
百家论坛
画外音
辛弃疾在悲愤中突然去世。尽管他曾经身居高位,距离上战场报国杀敌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但残酷的现实最终留下了这一永恒的遗憾。然而,未能在战场上实现人生抱负的辛弃疾,最终却在词坛留下了不朽的身影。那么,作为文坛领袖,人们会如何评价辛弃疾的歌词呢?后人眼中同为“苏信”的两位宋代杰出诗人辛弃疾和苏东坡有何不同?
百家
讲坛
赵小兰
幸运的是,辛弃疾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他还留下了一些别的东西。据江西志《铅山县志》记载,辛弃疾去世时,“家中无钱,只留下诗文、奏疏、藏书”。 —— 《铅山县志》 也就是说,家里根本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剩下诗、诗、诗。有关皇帝议事的奏折,以及其他文章和书籍。这些事情也许会让那些指责辛弃疾“贪官”的人失望,但正是这些事情真实而生动地保存了英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八百年来它不断地让人惊叹、惊叹、兴奋和遗憾。尤其是他的话语,为他在文坛赢得了一个他一直向往但在现实世界却未能获得的头衔。
这是什么标题?且看清代一位文学评论家是怎么说的:“词至嘉轩,博大博大,喜气洋洋,风雨兼程,鱼龙千变万化,真正的词界,犹如飞将。” ——陈世坤《云韶集》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这首诗发展到辛弃疾手中时,气势磅礴,境界广阔,情感的表达十分愉快。笔墨文采如风雨鱼龙般生生不息、变化多端,实乃诗坛飞将军。啊! “飞将军”是汉代名将李广的绰号。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名声赫赫,匈奴称他为“汉飞将”。辛弃疾在现实中并不是将军,但他在诗词方面的表现却为他赢得了“词飞将”的称号。
相信没有人会反对授予辛弃疾“词飞将”称号,也没有人可以撤销。词的世界本来就以那种内容上注重男女爱情、风格上讲求含蓄委婉的委婉词为主。这基本上是一个女孩的国家。这种情况直到苏轼到来后才出现明显改变。苏轼以其豁达的胸怀和非凡的才华,写词如诗,在文字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士大夫的品格、情感和理想。苏轼的一些话,如“大江东去,浪花尽,千古风流人物”,真是“绮罗香泽之境,摆脱缠绵态度”——胡寅《题酒边词》。彻底改变了词的涂抹、柔美、婉约的女性气质。然而,像苏轼这样的诗并不多。他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诗坛的基本形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低声的优美温柔的歌声战胜了豪放慷慨的挽歌。
在此背景下,辛弃疾出现了。辛弃疾和苏轼不同。从两人的性格气质来看,“东坡是衣冠伟人,贾轩是弓剑侠客”。 ——谭贤《复堂词话》。这是清代评论家谭宪说的。他大意的意思是:苏轼是文人中的伟人,衣着整齐,儒雅,而辛弃疾则是那种带着弓箭剑云游四方的人。骑士。这个评价指出了两个人最大的不同:苏轼是一位文人医生。他的诗摆脱了“南女相思”传统题材的束缚,充分展现了文人医者的情趣和抱负;他博览群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因为这个动乱分裂的时代,因为他“将军”的出身,也因为他“气势磅礴的年轻人”的武侠性格,让他对这个人没有了兴趣。他对传统军事文化很感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军事战略。辛弃疾并不像一般文人那样只能纸上谈兵。他居然能够运筹帷幄,冲锋陷阵。因此,辛弃疾呈现给我们的更多是一个充满野性和力量的武士形象,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慷慨、英勇的将军。
这样的人,闯入诗坛的“女儿国”,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做出任何“少女行为”。他自然会放声高歌,尽情地唱出他的英雄情怀。歌颂他抗金复辟(中原)的理想。而当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被迫退居家乡时,他的诗作依然保持着这位英雄将军的本色和豪情。就连他在看住处周围的风景时,看到的风景也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华贵典雅的牡丹对他来说变成了什么? “它们和花儿多像啊?就像是武宫的第一批弟子,周围环绕着绿色和红色的阵法。” —— 《念奴娇》。就像吴国王宫里刚刚接受军事训练的女兵一样;在他眼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是“群峰奔腾西,旋涡万里,群山欲东去”—— 《沁园春》。就连原本一动不动的山脉,也开始动了起来,如同万匹战马,从西向东奔腾;山上的松树变成了马匹上的士兵。 “老夫闲暇,天教忙碌,总督十万松。” —— 《沁园春》 也就是说,我老了,本该享受平静和幸福,但老天爷却让我找点事做,回顾一下眼前的事情。雄伟的松树战士。你看,这种日常的风景,在他眼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与军事有关的形象,而且常常让他在这种想象中感觉自己像个将军。
辛弃疾的这句话,据南宋辛派诗人刘克庄说:“闷官大声,铿锵小声,横贯天地,横扫天下,这是自世界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 —— 《辛稼轩集序》。这意味着辛弃疾的这句话,无论是从辞藻还是韵律来说,都非常铿锵有力,威力十足,能够席卷所有时空。自有人类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词。此外,还有不少评论家为贾轩词的艺术魅力所着迷。正如飞将李广用兵不按既定方法一样,李广用兵也不按既定方法。相反,他的阵型多变,奇兵出色。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的歌词不拘泥于过去,多种多样。他在苏轼“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文为词”。只要用写文章的方法和语言来写文字,就进一步扩大了文字的表现力。有人称赞他“才华丰富,思维敏锐”——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北宋、南宋的诗人都没有能与他相比的。有人钦佩他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古籍中的语言和典故,“创造天壤之别,超越古今”——吴恒照《莲子居词话》。有人称赞辛弃疾为“词之龙”,说他的诗所表达的气场特别磅礴,但意境也十分忧郁。有人称辛弃疾为“诗中狂人”,认为他的诗充满了进取的意志和力量。
总而言之,从以上的评论和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词的世界里,无论是从辛弃疾的开宗立派和大胆词地位的确立,还是从辛弃疾的思想情感来看,文字本身从艺术功底来看,辛弃疾“词飞将”的称号确实是当之无愧。
画外音
作为宋代诗人的杰出代表,辛弃疾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诗。在文字的世界里,他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的英雄理想和人生情感。他杰出雄浑的文风最终以豪放的文笔奠定了他独特的历史地位,被后人誉为“诗飞将”。然而,赵小兰教授告诉我们,对于辛弃疾来说,“词飞将”的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悲惨的证明。这是为什么呢?
百家论坛:赵小兰
历史现实中,“飞将军”李广虽然被称为“才华横溢”,但命运似乎总是与他格格不入,直到去世也未能封为侯爵。辛弃疾的情况也很相似。尽管他被称为“优秀人才”——朱熹《答辛幼安启》,文武双全,但他的野心仍然难以实现。
但如果按照晚宋诗人刘辰翁的说法,他也是一位新派诗人。在刘辰翁看来,正是这段被诽谤、斥责的经历与辛弃疾愤怒而有力的英雄本性之间的矛盾,才使得辛弃疾的言语如同无数的军器、护甲、万千战鼓。演奏着这首曲子,他写出了一生中的种种不平事,创造了生动大方的文笔。他写了一些最好的歌词,例如下面的歌曲《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天千里秋色清,水随天行秋无边。目光远方,献愁恨,玉钗盘发髻。夕阳上空”楼上,断钟声中,江南游子望吴钩,遍照,无人领会,登高之意。
别说鲈鱼值得称赞。西风吹来,老鹰会适时归来吗?要田要房,怕他见你不好意思,六郎有才。可惜逝去的岁月,忧愁风雨,树木就这样了!谁可以给我打电话?我有红领巾,绿袖子,我能找到英雄的眼泪。”
此诗为公元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时所作。前两句,表现了一种十分荒凉辽阔的境界:寒秋里,天高地阔,山河无边,天、山、水、秋色都连在一起,延伸到无边无际。距离。在这无边的秋色、无边的秋意中,辛弃疾登上建康阁,眺望远处的群山。在这个希望中,有一些东西可以“献上悲伤和仇恨”。它是什么东西? “霍纳和蜗牛面包”。 “霍诺螺髻”原是形容山的形状,像美女头上的玉簪螺髻一样美丽。据说如此美丽的山应该给人们增添一份愉悦的情感。为什么他们会“带来悲伤和仇恨”?这是因为辛弃疾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悲伤和怨恨。而他所看到的山脉,正是失落的中原山脉。所以,山越美丽,人就越悲伤,就越增添悲伤和仇恨。 “你看吴勾,把栏杆都拍拍。” “五钩”就是剑,剑是用来杀敌的。但现在,只能查看,不能使用。拍打栏杆是一种发泄愤怒的动作。但他一次又一次地看剑,拍遍各处的栏杆和栏杆,却没有人能理解他爬楼梯的心情和意图。 “别说鲈鱼值得吃,西风一吹,老鹰就不回来了?”这是《世说新语》的典故:西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张继英。他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吹来。他想起了家乡吴中的野菜、莼菜汤、鲈鱼。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舒服。我何必为了这份名利不远千里去当官呢?于是他辞职回到了家乡。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放弃名利,回归乡村的行为。辛弃疾这里所说的是,何况鲈鱼已经可以当美食了。秋天快结束了。为了这道美食可以辞职隐居的张继英回来了吗?言下之意,连张继英都没有回来,我就更不会想辞职隐居了。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否定了当时一些士大夫不顾国事隐居乡村的人生选择。 “可惜岁月流逝,风雨悲凉,树木如此!”这又是一个典故。东晋大司马桓温第三次北伐中原时,看到自己担任琅琊太守时,亲手栽下的柳树已被十人拥戴。其厚重,令人不禁感叹道:“木既如此,怎能辱人?” —— 《世说新语·言语》。这意味着,如果树都这样,人怎么能经得起时间的流逝呢?于是我当场流下了眼泪。从这个典故中,我们终于可以确定,辛弃疾是希望像桓温一样领导北伐的。他之所以“攀登”并眺望远方,是因为他看到时间正在匆匆流逝,自己的青春即将消失。从他二十二岁带队南下,到写下这首诗,已经三十岁了。五岁了,距离回到南方已经十三年了,他已经沉沦在部下之中了。因此,看到领导北伐的理想尚未实现,当一个人的英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感到无助时,有时想要有一个红颜知己在身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安慰他。他的心已经碎了,那么他有吗?没有,或者不在身边。
所以辛弃疾在诗的结尾说:“谁能呼钱红领绿袖,寻英雄泪!”我该派谁去叫那个温柔美丽、温柔体贴的美女来擦我脸上的英雄泪呢?喻说:“男人不轻易流泪,是因为他还没有到悲伤的地步。”辛弃疾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英雄,却流下了眼泪,可见他有多么悲伤。这首诗的境界很广阔,但情绪却很压抑,所以词人唐贵章曾评价这首诗“豪迈激昂,一气呵成,如闻垓下之歌”。就像西楚霸主项羽被垓下包围时,向垓下表达自己的感情一样。正如虞姬所唱的那样:“山势险峻,天下势不可挡,时势不利,但辉煌不会消逝,辉煌不会消逝,你无能为力,你无能为力”忧心忡忡,无能为力”,这位英雄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谊融为一体,不仅让人刀剑乱舞,更让人心痛不已。这是一部典型的辛派作品。这是最典型的辛派作品。
在我看来,这首诗其实浓缩了辛弃疾一生的悲惨命运。于是当辛弃疾的诗成为他悲惨命运的证明时,在现实生活中,想当将军却未能成名的辛弃疾,为他赢得了“生前名声大噪”的话语,最终为他赢得了“文明世界》《飞将军》,他该哭还是该笑?事实上,诗歌只是他的“郊游”,就像他声称的“酒、诗、诗皆是余”一样,诗歌其实只是他的副业。所以,“慈飞将军”的称号或许会给地下世界的他带来一些安慰,但肯定不会让这位英雄的灵魂得到彻底的安息。
画外音
辛弃疾满怀遗憾地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他死后六十二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束。公元1279年,蒙古灭南宋。辛弃疾“打铁马、虎吞马”的梦想虽然从未实现,但他为恢复中原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未竟的英雄事迹多年来却广为流传。
百家论坛赵小兰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辛弃疾的故事在他去世六十多年后才有了一个非常神秘的结局。南宋咸淳年间,有一个人,名叫谢枋德。这个谢枋德去了江西省潜山县,住在辛弃疾墓地旁边的一座寺庙里。傍晚时分,突然听到辛弃疾墓地边传来一阵急促而响亮的叫喊声,好像有人在抗议他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且,从晚上到半夜,声音越来越大,越接近他的卧室,就越惨烈。全寺众人皆惊,以为辛弃疾显灵了。谢吓得睡不着,点起蜡烛,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为辛弃疾辩护。他打算天亮后去参拜辛弃疾。神奇的是,他刚写完这篇文章,喊叫声就消失了。这个故事记载在《宋史》和谢枋德的《祭辛稼轩老师墓记》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太离奇、不可思议,但只要我们回顾这些天的讲课,只要读到辛弃疾悲壮激昂的英雄话语,我们是不是会觉得这个故事,即使是编出来的呢?这是多么真实的谎言?
用户评论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辛弃疾的诗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他的豪情壮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别经年
辛弃疾,诗坛强者,他的词作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非昔比'
辛弃疾的诗,既有豪放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真是绝妙。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波映月
辛弃疾的诗,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每次读都感觉力量满满。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幽梦
辛弃疾,诗坛强者,他的词作简直就像一部部历史剧,让人沉醉其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虽然辛弃疾的诗作很有力量,但有时候也觉得他的豪放有点过于激进。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辛弃疾的诗,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豪情与智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爱放弃
辛弃疾的诗,虽然有些地方读不懂,但那种意境真是让人向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灵魂摆渡人
辛弃疾,诗坛强者,但我觉得他的一些诗篇太过悲凉,让人心情沉重。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辛弃疾的诗,让我想起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辛弃疾的诗,每一首都像是他内心的独白,读起来很有共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柔腔
辛弃疾的诗,虽然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那种意境真是让人着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辛弃疾的诗,虽然豪放,但也有柔情的一面,让人感动。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涟i
辛弃疾的诗,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嘲热讽i
辛弃疾,诗坛强者,但我觉得他的诗作更适合有故事的人去品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辛弃疾的诗,有时候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他讲故事,真是生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辛弃疾的诗,让我看到了古代诗人的胸怀和抱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呆檬
辛弃疾的诗,虽然有些地方读起来费劲,但那种韵味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辛弃疾,诗坛强者,他的诗作对我来说,既是精神食粮,也是情感寄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