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没有人能够定义文化。是文字吗?艺术?没有人能说清楚。

每种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必然的。它是由人、环境、背景、时代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慢慢融合、逐渐形成的。甚至文化也不是人们刻意创造的,而是在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凝结而成的,有生活、有背景、有地域特色。因此,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领域。

多年来,厦剧从昨天到今天,经历了许多波折,逐渐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扎根,成为民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歌子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歌子戏又称乡村戏,是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 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来了《龙溪金歌》、《安溪采茶》、《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歌仔亭”出现。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歌子戏”。它首先流行于台湾,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改革创新,定名为“乡村剧”。这种戏曲歌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悠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子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该片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在东南亚拍摄并发行。其他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被拍成电视剧。

1. 生成

歌子戏流行于闽语系华侨聚居的台湾、闽南及东南亚地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陆将歌子戏命名为湘剧。 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恢复原名“歌仔戏”。

说到歌子戏,大多数人只知道它起源于台湾,但其实它的根源在闽南。歌子戏的基础是《歌子》,是厦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子是流行于厦门、陇西等地的一种说唱音乐。漳州称金阁,台湾、厦门称阁子。歌子的语言生动、押韵、拐弯抹角,富有地方色彩,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外,演唱内容都是群众耳熟能详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反映了群众的思想感情。它们造型古朴、美观,因此很受群众喜爱。

据记载《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率福建将士东渡收复台湾,从而带来了“金歌”等民间民间艺术的流行和《车农鼓》传到台湾,并与当地名曲、小调相结合。广泛流行于台北等地农村及渔区,出现了坐唱形式的“歌子馆”……

郑成功的军队将歌子带到了台湾,随着福建和闽南的移民大量移居台湾,歌子在明末清初传到了台湾。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民歌,与闽南民歌相融合。 20世纪初,歌曲、舞蹈、车鼓等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歌仔戏。

又因早期歌子戏是在广场或寺庙地面上随意表演,故又称“扫地”。扫地是歌子戏最简单、最原始的表演形式。

2. 传入

虽然歌仔戏的基础是从闽南传入台湾,但歌仔戏确实是在台湾形成的。这也开启了歌子戏传播的新征程。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遥遥相望。许多闽南人从这里起航,带着怀念和悲伤漂流到台湾。他们在台湾开拓、扎根,繁衍繁衍,播撒同源文明的种子。在跨越台湾海峡的悲歌中,两岸紧紧相连成一条思念之线。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厦门已成为闽台出入境的重要门户。移民人口的增加,使厦门成为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汇地和闽南文化的中心。各种民间艺术也汇聚一堂。起源于台湾的歌子戏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传入厦门。

当初收藏的这么多种类的艺术文化,在海浪的冲击下逐渐消散、褪色。然而歌子戏却一直流传至今。坎格子戏的出现和传播是海峡两岸共同文化的结晶。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和血脉。

3. 发展

厦门歌子戏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

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的繁荣

歌子戏传入厦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激起了社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普通阶层的男女都对歌剧着迷。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阶层也有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歌子戏纯粹是淫乱和盗版。在表演内容上选择了一些爱情场面,表演上比较随意。这是一种危害社会的低俗行为。

这两种情绪的交汇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分歧。然而文化界的大声呼吁不但没有严格取缔歌子戏,反而吸引了大量观众。主要原因是它适应了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歌子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歌剧形式。其语言和音乐以闽台人民熟悉的方言和民歌为基础。它的创建基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样的矛盾中,歌仔戏更加生机勃勃,盛极一时。

来自一种文化、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文化本身的发展是曲折的,被不同的人接受,又被不同的人抛弃。最终的发展方向永远是一个谜,谁也无法下定论。

1930年代也是台剧团大量涌入厦门的时期。这些台剧团经常往返于台湾和厦门之间,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对歌子戏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战时期,歌子戏经历了很大的挫折。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厦门岛,整个城市被战火摧毁。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戏班逃离厦门或解散,厦门戏曲活动陷入停滞。

日本投降后,歌仔剧团陆续进入厦门演出,台湾剧团、地方剧团、大陆剧团齐聚厦门。曾经为了在逆境中生存而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歌子溪重新团聚了。

纵观歌仔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闽台共同培育的歌仔戏从形成到现在,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大多数时候,两地艺术都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艺术家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时期只有在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在这宝贵的20年里,不仅厦门人民全面接受了歌子戏,将其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而且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台湾歌仔戏艺术家将歌仔戏带到厦门后,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闽台艺术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而带到了台湾。两地歌仔戏就是这样不断融合发展,使歌仔戏能够快速适应两地观众的欣赏要求,缩短两地差距。

闽南文化遗产:歌子戏

文化不分地域。海峡两岸的歌仔戏巧妙地交融、相互竞争、相互交融。它们在海峡两岸都有不同的发展,成为两岸交流的纽带。台海两岸紧密相连。

歌子戏改革时期(1950-1958)

1950年,战争刚刚结束的厦门,人们的生活还处于困难时期。当时厦门剩下的剧团不多,主要是傅锦春和霓光剧团。这段时间,剧团的生活很困难,看戏的人很少。

1950年,国家开始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提出清除旧戏曲中的不良内容、封建糟粕和淫秽、野蛮、恐怖的表演,收集、审查、修改和保存优秀的传统戏曲,联合、教育、改造老艺术家的思想觉悟和提高文化知识,净化舞台形象、净化舞台语言。

1951年,中国大陆全面实施戏曲改革运动,明确提出“改革人、改革戏曲、改革制度”的方针。

1953年底,厦剧开始改革,逐步废除剧本制度(即演出前没有剧本,只规定人物名单、出场顺序、大体情节或主线,演员们自己排练,有时甚至没有必要的排练,或者把故事的轮廓画成连环画,或者把缩写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后台让演员们上台前看一下。至于舞台上的演员,则全靠他们的现场表演)来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想要提高歌仔戏,就必须注重向观众传达的故事内容的健康性和意义,改变舞台表演的随意性,防止舞台上出现坏话。

这次戏曲改革,给厦门歌子戏带来了新的面貌,探索出了一条继承传统、创新创作的新路子。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更新,废除了旧剧团制度,抛弃了剧目中的封建糟粕,克服了旧剧团遗留下来的不良作风,提高了演员素质,建立了完整的舞台美术制作体系,适应了整个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厦门歌子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子戏的鼎盛时期(1959-1964)

由于传统戏曲的改革,银幕时间制度的取消,表演艺术的提高,对艺术家的要求也提高了。过去,歌仔戏的演员都是向剧团的老师拜师。由于基于屏幕的系统,演员不需要任何教育就可以在舞台上表演。随着全社会文化知识的普及,演员必须创作艺术、读懂剧本、解读剧本,将情感倾注到角色中。因此,培养新时代演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方法,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新一代戏曲演员。 1957年6月,厦门开办戏曲演员培训班,以专业班为主,适当安排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到1959年,厦门已有两个公共戏班。

在剧目建设上,剧团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它不仅组织、改编传统剧目,还创作、演出现代剧目。它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心血,探索了歌子戏表达现代生活的新创作方式。一批优秀剧目登上舞台。

音乐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又不失原曲的旋律特点。

1949年至1965年,厦门专业剧团与业余剧团关系十分融洽,都吸收了大量新生力量,活动相当活跃。

歌子戏的衰落期(1965-1976)

20世纪60年代中期,厦门歌子剧的发展开始遭遇挫折。 1965年,大批演员被精简离开剧团。留在剧团的人都下乡参加工作队,剧团就停止了演出。 1969年,同安县湘剧团、厦门湘剧团被迫解散。歌仔戏艺术遭到严重破坏。

歌子戏再次繁荣时期(1977-1982)

1976年,省立艺术学校恢复,在厦门开设湘剧班,招收小学四年级至初一年级学生。吸收了以往艺校的教学经验后,湘剧课的教学更加系统化、正规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学习、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剧本,拥有比前辈更广阔的审美视野,能够理解观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有意无意地找到改编,并尝试打造一个雅俗共赏的舞台。图像。

随着舞台艺术表现手段的日益丰富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舞台艺术也趋于多元化。在统一的意境下,灯光营造了剧中的环境和人物的外在形象,烘托了舞台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种文化艺术的背后,需要多种文化艺术的支撑。只有不断融合、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才能在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时代是文化的引领者。

歌子戏的转折点(1983——)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现实。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歌仔戏的受众日益减少。厦门歌子剧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谁也说不准歌子剧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值得庆幸的是,厦门歌仔戏仍然保持着两种格局,一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道路,二是民间专业剧团的发展道路。两者相辅相成。

3、继承

歌仔戏诞生以来,两岸剧团、艺术家演出交流不断。歌子戏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珍贵艺术形式,已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歌仔戏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戏曲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歌子戏现在主要流行于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对其不再感兴趣。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歌子戏的生存和发展。继续。

2006年5月20日,歌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福建省厦门歌子剧团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用户评论


雨后彩虹

看了这篇关于闽南文化遗产歌子戏的文章,真的被深深吸引了,传统艺术魅力无穷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没有爱人i

歌子戏,听起来就很古老的感觉,希望能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种艺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闽南文化遗产真是丰富,歌子戏的唱腔独特,让人听了忍不住想跟着唱。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歌子戏的服饰和道具都很有特色,希望年轻人也能喜欢这种传统戏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歌子戏的传承真的不容易,希望政府能多支持这样的文化遗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歌子戏的唱本内容丰富,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失心疯i

小时候就听过歌子戏,现在长大了,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仅有的余温

歌子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舞,真是太精彩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歌子戏的唱腔优美,每一句都让人陶醉,实在是一种享受。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人,只适合好奇~

我对闽南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歌子戏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闽南的历史。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〆mè村姑

歌子戏的演员们真的很不容易,他们用生命在传承这份艺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歌子戏虽然古老,但并不枯燥,反而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刺心爱人i

希望歌子戏能走出国门,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国的闽南文化。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到伤肺i

歌子戏的剧本往往讲述的是历史故事,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歌子戏的表演很注重舞台效果,演员们的表演也很到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虽然歌子戏在年轻人中不是很流行,但我希望它能重振雄风。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盲从于你

歌子戏的旋律和唱词都很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歌子戏虽然面临传承困境,但我相信它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歌子戏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希望它能够继续陪伴我们的下一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