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语文老师正在说起巴金,随口说道:“他已经一百岁了,去年他回成都看看他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当时全班同学都惊呼起来,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和文豪有同样的关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

一般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收录的现代名人,极有可能去了西方。有人无耻地在B站说出了自己的误解:“我初中时第一次读《活着》,扉页上是余华老师抽烟的黑白照片,下面是介绍。当时,我以为他已经走了……”

年轻人不敢相信写《活着》的人还活着,但写《活着》的人却说他活在《活着》。一方面,文化名人与普通人确实存在着奇怪的次元墙。另一方面,也说明上一波文化网红已经过去太久了,人们突然又距离文化名人更近了,让人感到极大的惊喜和兴奋。

如果把《百家讲坛》在全国的火爆作为上一轮“文化热”的标志,那么从《易中天品三国》到《余化成潦草的小狗》,其实跨越了16年,足够郭翔喂饱了。婴儿时期的她就成了杨过的迷妹。

时间长河两端的人们对文化名人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 16年前,家长在与小学生签售会时问易中天:“孩子们如何欣赏经典?”十六年后,正是那个年轻人让余华用一本书写下《我这辈子从来不去上班》。

而小学生和青少年可能是同一个人。上次,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这一次,人们渴望为自己现在的生活找到一个解释,哪怕是在寻找一些徒劳的安慰。

余华一直在努力

余华的网红天赋早在20年前就在高考减压广告中展露出来。

“我在1977年和1978年参加了两次高考,当然两次都失败了。我的一个同学申请了剑桥和牛津,但他不知道这两所学校不是中国的。很多人都夸我,说我的叙述语言简洁,其实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单词不多。

短短几句话,脱口秀演员看完后都会赞叹“老天爷会赏你大米的”。许知远离开《吐槽大会》时,他的笑话被称赞是一个文化人,但后来李丹透露这些笑话是鸟鸟写的。如果郁华去看戏的话,估计就不需要小果去安排人写剧本了。如果余华有空,他还可以给建国、程璐等其他脱口秀演员修改剧本。 “你的笑话太绕口了,语言也不够简洁。”

余华也愿意担任自己作品的编剧,他是最时尚IP产业链上的一环。他曾出演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到最近上映的《河边的错误》。世纪之交,他满腔热情地写了《许三观卖血记》的剧本,想让姜文执导,但没能通过审核,反而让韩国人拍了河正宇版本的《许三观》。

他并不害怕出现在屏幕上。 2007年,余华在电影《小说》中饰演自己,首次登上银幕。电影讲述了一群作家聚会讨论“诗”的故事。最后余华出现的时候,他还在帮导演想办法如何结束这部电影。这算不算“打破第四堵墙”?

但遗憾的是,这样活跃的余华老师却始终没有真正成为电视时代的“大众偶像”。他的采访、演讲、签售会的演讲现在看来都太超前了。现在当我们考古学家笑出声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当时的媒体是否认为余华是一个“变态”。

真正让余华成功“转型”的作品是2020年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面虽然有贾平凹和梁红,但也只有余华两人犀利得让人难以直视。影片中,他平静地讲述了自己的转型经历。无意间,他成为了疫情时期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导师。那条豆瓣热评最贴切:贾平凹太重,梁红太轻,只有余华游得轻。

“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连标点符号都不认识。然后我就找了一篇短篇小说,问怎么换段落之类的,我的野心很大。”起初并没有关心自己“小说进展如何?我先发送到《人民文学》和《收获》。如果我退货,我会把它发送到《北京文学》和《上海文学》。如果不行,我就发给吕梁杂志社。”余华以作家的身份,而不是作家的身份来表现自己。

接下来的两季《我在岛屿读书》应该是余华的综艺首秀。不仅是同性恋好朋友莫言,苏童、阿来、马伯庸、紫金陈等作家也谈论了各种话题。其实光是余华和莫言的对话就挺有趣的,但没想到,节目却相当冷淡。与当年《百家讲坛》的热度相比,在这一轮文化网红热潮中,人们大概满足于消费“形象”、“金句”和“情感”。至于具体的文化内容,则无关紧要。

精神状态领先20年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

看看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中的表现,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他不能像十几年前的易中天、于丹、季连海那样红了。既然他的“精神状态超前于时代20年”,今天的人应该能够理解他当时的情况。

其中一个节目是在一艘游轮上拍摄的。早上八点左右,天气很冷。郁华显然没有睡够,正在远离天空的地方徘徊。主人带着客人上船后,热情地向作家们打招呼。郁华抱住人,愣住了,就像是被操了一样。有人说,苏童,你中午总是起床。苏童无奈道:“没办法服从组织的调整。”那人问你不疼吗?苏童道:“好痛,郁华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大多数从大锅饭时代走出来的人,都像苏童一样,有大局观,心里有一个“组织”。而余华的身体里显然住着一个00后,表现出80年代初工人的状态。没有精神,但工作还是要做。如果你有别的要求,资本家就会为难你。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作家的使命不再是发泄、指责或揭露。所以,向余华提出任何问题,他都会表现得很平静、平淡,幽默又温暖。在混乱危险的日常生活中,余华也能给大众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哪怕只是一个冷笑话,也是一种缓解绝望的方式。

上个月在韩国的签售会上,粉丝们要求余华写一首《致富》,余华却举手改成了《野心》,什么花样啊!有人让我写“我这辈子都不去上班了”。余华答应了,但后悔在背面写了“在家工作也一样”。来吧,无论他的“班级”在哪里,就跟着他吧。也有人让我写“更上一层楼”。余华漏了一个“一”,立即在附加符号上写了“二”,说明这层楼不是余老师自己爬的。

看着这些诙谐的名言,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熬夜排队了。余华就像深山禅寺里的老和尚。他时不时地念出几句佛偈,为烧香添油的善男信女们开悟。他们鼓起勇气,驱散阴霾,下山去体验滚滚红尘。困难没有变,困难中的年轻人也没有变。郁华只是稍微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六祖惠能云:“动的不是风,也不是旗帜,而是仁者的心。”这或许就是事实。

同样的道理,对于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只是想卖假药。但如果是余华,有文学大师的背书和一贯的人生经历,那就是最有用的补品了。应该说,余华的“模因化”并不是他自己主动完成的,而是由移动互联网媒体构建的。当严肃的作家变成马虎的小狗时,网红经济的逻辑已经完成了对文化领域的渗透。

文化网红迭代

1978年,余华高考落榜,易中天考取同等学历的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学历; 2006年上海书展上,易中天一天卖出6000本书《品三国》册,打破了余华2005年创下的3000本书的纪录。

两人交织的经历,是两代文化网红的缩影。上一代文化网红大多学术灵活,身份为教授、学者,但思想活跃,愿意拥抱电视和大众。鉴赏三国的易中天、读论语的于丹、探寻红楼梦的刘心武、趣谈百家姓的钱文仲、聚焦清代名臣的季连海,聚焦两宋的袁腾飞,还有以女性视角解读唐朝历史的孟曼,也不妨。

这一代文化网红是非学术的反对党,具有被剥夺的社会身份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冷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不再输出特定的文化内容。余华从来没有教过年轻人如何写小说。莫言就像一位聪明的老农。许致远总是悲伤和愤怒,但你不知道他在悲伤和愤怒什么。

上一代文化网红面对的是等待美食的大众。 2007年的一份关于《羊城晚报》的报道中,8岁的小学生李南田虔诚地看着自己刚刚买的《品三国》。他的母亲陈女士自信地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上古代文化。我呼吁提供更多这样的教育书籍。”

我不知道他是否只是书店的托儿,但当时确实每个人都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持有一本《品三国》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掌握了厚重的知识,但它确实反映了社会尊重知识的大趋势,仿佛它就是看不见的道路上很少有人看到的“成功的另一面”的教育投资。

现在,对于文化网红来说,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调整。那些买了《品三国》回家的孩子,并没有成为历史学家,也没有掌握汉末英雄的创业精神,而是成为了普通的农民工。能引起他们共情的,不再是赤壁、三国的周郎,而是失败的孔乙己和无人问津的“郎朗山”。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传播内容本身。从电视到移动,深刻的变化是文化影响者不再系统地输出内容,而是碎片化地输出金句。《百家讲坛》 在彻底没落之前,不少大学生参与节目录制,对老师点赞。说实话,那种系统性、学术性、枯燥的叙述让人如坐针毡。

仔细想想,当电视切换到《百家讲坛》时,也许硬糖先生并没有那么感兴趣,他可能想换台。但改变渠道的行为,无形中就会产生这样的压力。 ——文化节目看不了了。我没有智慧吗?至于是否有家长会强迫孩子看,并向外界吹嘘我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知道。

用户评论


挽手余生ら

哇,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真的来了吗?感觉现在网上什么风格的网红都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灬一抹丶苍白

网红经济这股风真的停不下来啊,第二次浪潮更加强大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有创意的内容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我觉得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哎呀,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是不是又要开始追新的网红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网红经济这股浪潮真的让人难以抗拒,尤其是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我觉得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纸愁肠。

文化网红浪潮二次来袭,是不是我们要学会更多样化的审美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第一次网红浪潮的时候我错过了,这次一定要跟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嘲笑!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感觉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ok绷遮不住我颓废的伤あ

网红经济这股浪潮,第二次来袭,我觉得我们要更加理性对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疲倦了

哎呀,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感觉网络上的氛围更加活跃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的我

文化网红浪潮二次来袭,是不是我们要学会更多样化的网络礼仪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绝版女子

我觉得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内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光薄凉

网红经济这股浪潮,第二次来袭,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更多的商业化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我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很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网红经济这股浪潮,二次来袭,是不是我们要更加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感觉我们的网络世界更加精彩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哎呀,第二次文化网红浪潮,感觉自己又找到了新的追星对象。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