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小米率先发布人形机器人“铁达”,但“踉踉跄跄”、“摔跤”、“比雷老师年长”等成为标签。网友们闹出笑话,也揭露了产品的困境; 2个月后,特斯拉擎天柱亮相,却遭到嘲笑,称它是一个铁架子,只能手动抬到舞台上展示。
当时,人形机器人还被视为各大科技公司引人注目的营销噱头。但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最近的2023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从Optimus最新的演示视频可以看出,它经历了非常巨大的迭代。它行走更加自然灵活,能够更好地执行各种复杂、精细的机械操作任务。例如,清理杯子和盘子。而近日,特斯拉还表示,7月份正式投产的Dojo超级计算机也将为Optimus提供服务。
此外,华为注册成立东莞市吉木机械有限公司的消息更是让业界兴奋不已。据悉,该公司注册资本8.7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电子元器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及实验开发。
当然,最引发国内市场情绪的还是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出台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北京提出培育数百个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高科技、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和应用场景,到2025年、2020年,全市核心机器人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无论是产品端还是政策端,人形机器人的风潮似乎已经彻底吹响,但也难免引来一些质疑。人形机器人为何在当前节点爆发?人形机器人iPhone 时代还远未到来。哪些地方被卡住了?以优必选为代表的国内仿人机器人企业能否熬到黎明?
电动车与大模型的组合
一项新技术周期的启动往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背书;二是旧技术周期遗留下来的大量闲置资金;三是推动更大规模的工业革命。
以上三点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初具规模,也是此次引爆市场的关键。
近日,国海证券等多家知名券商发布了仿人机器人研究报告。他们一致认为,虽然今年的投入还处于0-1阶段,但从长远来看,空间不是问题。
如果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更大。人形机器人是劳动力的替代品,电动汽车是燃油车的替代品。全球劳动力约35亿(总人口80亿),全球汽车保有量15亿辆。预计人形机器人单价为10万元,汽车单价为15万元。人形机器人和汽车顶棚股的市场空间分别为3.5亿元。225万亿元。
马斯克还乐观地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远远超过汽车的需求。特斯拉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拥有500 万台人形机器的产能。按照量产后2.5万美元的单价计算,未来三到五年市场空间将突破100亿美元,十年后将突破1000亿美元。
《科技报》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危机下,人工替代的行业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今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关注制造业、农业、建筑业、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界等10大应用服务、安全应急和极端环境应用。聚焦重点领域,明确指导。这样的政策驱动利好,实际上已经为机器人市场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当然,技术的实现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的基础。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电动汽车的供应链重叠度相当高,一些重要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迁移。例如,一些视觉感知算法可以在机器人上复用,并赋能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Know-How。未来,特斯拉的FSD V12和Dojo超级计算机将能够大幅提升AI训练的速度。
马斯克此前也曾表示,特斯拉的领先之处在于,开放了FSD和机器人的底层模块,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算法复用。而且,通用AI算法支持的机器人才是特斯拉未来的长期价值所在。
此外,在机器人产品中,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占据了70%的成本。基于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配件还可以实现产品复用,基于经验积累和大规模降低成本的能力,也将有助于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
在智能化问题上,AI大模型等技术的爆发,以及硬件技术方案的迭代,加速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功能升级和智能化提升。 AI是大脑,运动控制器是小脑,机器人是躯干。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模型参数高达万亿级。 ChatGPT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自动化决策来提高机器人的理解能力,以及持续对话和持续交互的能力; PaLM-E模型可以借鉴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方面的知识,帮助机器人掌握更多样本的学习能力并执行已获得的决策。
在这些技术的赋能下,机器人可以实现任务级的编程和交互。你只需要告诉机器人它想要做什么任务,机器人就会明白需要做什么,拆分任务动作,生成应用层控制指令,并根据任务过程中的反馈纠正动作,最后完成人类分配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实现完全自主运行。
理论上已经近乎完美,但冷酷的现实是,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已经打开,技术也日趋成熟,但从价值释放的角度来看,仍有突破的空间。
“iPhone时刻”还未到来
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本质上并没有摆脱机器的约束。尽管它们具有人体形状,但它们仍然是机器人的一种。只有配备了传感、驱动、终端执行、能源供应、计算和软件五大系统后,与逻辑简单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在智能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更像是机器而不是“人”。由于它运行的轨迹是预先编程好的,它只能在固定区域和特定地点执行规定的、重复的动作。它不具备独立处理紧急(非程序)问题的能力,只能归类为非智能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无法与环境交互,而人形机器人则具有更高程度的自主操作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用更规范的学术语言来描述,这种人工智能被称为“体现智能”。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ITF 2023上也谈到了这一概念,“人工智能和加速计算正在共同改变科技行业。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将是一种称为体现AI的新型人工智能,它能够理解、能够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系统就是体现智能。”
具身智能是提高当前“弱人工智能”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产生超级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但显然,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距离这种状态还很远。
更具体的期望是:首先理解人类语言,然后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识别运动中的物体、与环境交互,最后完成相应的任务。但还没有人形机器人自己决定自己想做什么。
此外,传感器精度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例如,水、灰尘或颠簸进入后,相机的校准很容易失败。长期使用后,像素容易出现坏死等硬件问题,这将直接导致机器识别率的准确性下降。能否准确拾取鸡蛋等易碎物品,也考验着精细度和可靠性是否有突破。
与普通轮式机器人相比,双足行走难度更大,对软硬件性能,尤其是控制算法的要求更高。因此,如果机器人能够在不依赖人类帮助的情况下判断周围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么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将会进一步提高。然而,目前能够实现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人形机器人还很少。
当然,高昂的制造成本也是导致人形机器人难以走出实验室并完成商业化的一大因素。
仿人机器人的结构比工业机器人复杂,这也导致其价格较高。本田ASIMO的单台成本为200万美元,波士顿动力Atlas的单台成本为250万美元,甚至特斯拉的Optimus的单台成本也在10万美元左右。
一位员工告诉《科技报》,“传统人形机器人的三大部件是减速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这些部件都由少数制造巨头控制,这将考验行业的议价能力。如果行业需求规模不大,如果不能低价采购,就很难降低成本和数量,如果不能低价采购,就很难低价采购。”
诚然,高标准和低标准是行业降低成本的“绊脚石”。但国内供应链在电机、减速机、滚柱丝杠、传感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国产供应链的引入有望进一步降低核心零部件的价格。
对于特斯拉和小米等财力雄厚的公司来说,用钱换空间不成问题。他们也有资本接受这个行业缓慢的商业化进程。但对于像优必选这样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初创企业来说,这会是一个问题吗?坚持到天亮吗?
艰难的0到1
一般来说,行业环境不成熟、商业化不明晰的早期往往是最“烧钱”的时候。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仿人机器人公司。
以优币精选为例。第三方平台信息显示,已获得D轮融资。公开资料显示,D轮融资历时两年,共增资6次。不过,Ubiselect的营收状况却并不乐观。
根据优必选提交的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9月的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5.29亿元,净亏损达到7.07亿元、9.18亿元。7.78亿元,同期收到的政府补助分别为6620万元、5950万元、2150万元。
收入小幅增长,但利润下降。幸运的是,在新兴科技产品市场,早期经营亏损是投资者可以接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亏损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影响利润的因素之一是存货跌价准备。
优必选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存货612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4540万元。这批库存为4万台人形机器人AIpha迷你悟空。原因是产品生命周期短,无法适应客户喜好的变化和技术的变革。
换句话说,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还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还是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无法量产意味着毛利率无法提升。数据体现,优必选2020年毛利率为44.7%,2021年下降至31.3%,去年前三季度为30.7%。其中,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1.3%,但消费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仅为4%。
优必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法维持资金的境地。阿尔法第一代原型机和极目早期原型机问世后,都面临着生存困境。创始人周健和CTO熊友军去各地路演,寻找基金经理吸引投资。
在一次投资者座谈会上,周健结识了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夏作权。后者个人出资400万元进行投资,让优必选得以生存。此前,有前员工透露,如果不是腾讯在2018年领投C轮融资,“公司早就烧光了”。
作为行业内估值300亿的独角兽,其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其他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也很可能陷入困境。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实现本质上并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技术问题。
无论是优必选的真人大小机器人“沃克”、马斯克的“擎天柱”,还是小米的赛博一号,如果要真正瞄准大众市场,他们的产品还远远不够完美,技术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和发展。
首先,在算法方面,虽然很多底层代码已经开源,但差距在于迭代的质量,比如不同场景的适应性。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产品处于行业领先,而育碧等国内企业仍需迭代追赶。
第二个问题是硬件成本。除了三大部件之外,人形机器人还需要更多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以及芯片、云计算平台等综合支撑。这就决定了未来产品之间的竞争最终将是供应链之战。
机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研发被认为是最困难的两条赛道。大投入很难看到效果。这对优必选这样尚未上市、背后没有“金融家”支持的公司来说是一次考验。例如,优必选2021年的产品仍然使用2017年采购的芯片和板卡。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器件库存要么自然损坏,要么报废。
不过,企业家们也找到了一条清晰的生存之路。在很可能亏损的AI赛道上,想要生存,就必须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然后运营上市,补充血液,延续生命。
优必选的所有故事都是针对投资机构的。但它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与以往不同。如果一家公司没有成熟的商业支持,即使成功上市,应对二级市场的预期压力仍将举步维艰。
“目前,像CyberOne、Optimus这样有背景的人形机器人,存活下来并做得很好的概率很大。然而,像优必选这样财力稍差的公司,却想分一杯羹。目前,看起来还是很困难。”一位机器人供应链相关人士向《科技报》坦言。
写在最后
阿西莫夫的《钢穴》 提出了这个问题:假设您正在管理一个农场,并且您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拖拉机、收割机、耕耘机、汽车、挤奶机等机械上安装“电子大脑”,将其变成智能机器。二是保持收割机、耕耘机、汽车、挤奶机等原样,但使用带有“电子大脑”的机器人来操作它们。你会选择哪一个?
用户评论
惯例
哇,人形机器人觉醒了?听起来好科幻啊!我小时候就梦想着能有个机器人小伙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是不是真的能实现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人形机器人觉醒?这标题让人兴奋不已。但我也担心,这样的技术会不会取代人类的某些工作,让我们失业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坠入深海i
觉醒?这个词用得太好了。希望人形机器人能真正智能化,为我们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我一直觉得人形机器人是个大威胁,它们觉醒了,我们该怎么办?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绳情
标题太吸引人了,迫不及待想看看这篇文章。人形机器人觉醒,会不会是下一个科技风口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人形机器人觉醒,是不是意味着它们将拥有自我意识?这让我既期待又害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这标题让我想起了电影《终结者》,人形机器人觉醒,人类真的准备好了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人形机器人觉醒?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深度,期待作者的深入分析。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看到人形机器人觉醒,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们的伦理问题。我们怎么确保它们不会伤害人类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科技发展太快了,人形机器人觉醒,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有点懵。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标题很吸引人,但我还是担心人形机器人觉醒后,会变成我们的竞争对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盟山誓总是赊
人形机器人觉醒,这可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迫不及待想看看它们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样剩余
这篇文章标题好,但我对“觉醒”这个词的理解有点模糊,希望作者能解释清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万象皆为过客
人形机器人觉醒,这让我想起了人工智能的未来。我们准备好了迎接这个挑战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あ浅浅の嘚僾
人形机器人觉醒,这可能是科技史上的一大步。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保持对人类的忠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标题好有冲击力,人形机器人觉醒,这是否意味着它们将拥有更高的智慧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人形机器人觉醒,我希望它们能成为人类的助手,而不是替代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这篇文章标题太吸引人了,我一定要看看人形机器人觉醒背后的故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点一点把你清空
人形机器人觉醒,这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里的机器人。它们真的能成为人类的伙伴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