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什么是“天堂”?
这一切都意味着“天”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直是最高权威的象征。
首先,“天”的理论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观点或一个学派。它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形式。根据荣格的意识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天”的概念是内化于中国文化心理的集体潜意识。徐慎之《说文解字》将“天”字解释为“至高无上”[2]。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天为万物之祖,无天万物不能生”[3]。荀子曰:“天行有常,为尧则不存,为桀则不亡。” [4] 道家圣人老聃把“天”视为永生境界,说:“天长,地长。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是因为它,不是自生的。”故能永生。”[5]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也分为天道。纵观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儒家、佛教、道家的学说,“天”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说明中国学术界的“天”并不是某种教义或宗教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一个既定的、广泛的原始概念。它是中华各种文化诞生的原型理念,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中国人常说“天在上”、“天道酬勤”、“知天命”等俗语。这里的“天”并不是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或佛教的神明。这是一种去除宗教本质的文化崇拜。它就像一种“普遍”的合法正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命令。
“天”常常与宇宙、自然相混淆,象征着主宰万物的绝对客观力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天一般是至高无上的、客观的、权威的、无限的。它是每种文化中最高权力的化身,起着限制、平衡、约束和指挥各种力量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对“天”的信仰和尊崇,并不像西方世界的基督教那样有精确具体的信仰对象,也没有繁文缛节的教义。相反,这是一种自发性和钦佩。换句话说,有意识地转换深埋的文化基因,就是自我崇拜。对于中国人来说,“天”并不需要是某个具体的神,“天”就是“天”,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部分是天生的优越者。有了这个前提,承认“天”就能起到震慑国内的作用,皇权因而可以依靠“天”的权威。
2、从“人王”到“皇帝”——中国皇权合法性的“天人合一”
“天道”是中国文化中对“天”的理论解释。道教尊崇天,尊崇“人类生存的周围环境意义上的天道”[8]。这里的“天”象征着包罗万象、包罗万象的宇宙家园。所谓“道生一,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儒家尊天、推崇天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为“道”寻求合法性。所谓“王道”,就是君王治理天下的方式。董仲舒说:“天子受天之命,诸侯受天子之命,子受父之命” “臣受君命,妻受夫命,受命者受天之尊”[10],从天道到人间王道,这是一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建涛教授认为,王权源于王道,王道始于王道。天道[11].
从“仁君”到“皇帝”,中间的转变是基于对“天”的理论运用和精神归顺。
(1) 权柄首次出现—— 以天为父
在西方基督教传说中,圣灵耶稣(Jesus)并不是从凡人子宫中诞生的人类。根据《圣经》的记载,圣子耶稣是由童贞女玛利亚“受圣灵孕育”的[12],这意味着他是耶稣的父亲。那就是圣父耶和华,他的母亲玛利亚成为圣母玛利亚。基督教就是这样完成了“创造众神”,把耶稣的诞生变成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它拥有权柄,而且这个权柄恰到好处。当礼乐崩溃时,它成为“罗马帝国用来控制人们思想、复兴罗马文化的精神动力”[13]。
无独有偶,这种造圣方式和“以天为父”的精神倾向,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常见的例子。《诗经·商颂·玄鸟》 记载:“天命玄鸟降临,生商”[14],《史记·殷本纪》 又记载:“见玄鸟落卵,简狄取而吞之” ,因怀孕而契约而生”[15],这个“气”就是商人的始祖。他是从黑鸟之灵中诞生的,那是“天”的血脉;同样,《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并写道:“上帝不安,不健康,他如此渴望牺牲,以至于实际上生下了一个孩子。” [16],《史记·周本纪》更详细地描述了前因后果:“江源外出野外,看到巨人的踪迹,激动地说要踩踏,但身体一动,仿佛“他怀孕了”[17],这表明后稷的出生不是通过男女性交的凡俗方式,而是来自某种神性行为。同样,这也是继承自“天”的力量。虽然这些记载是先秦时期先民口口相传的传闻,但到了汉代,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的史书体系有意识地用“天”的权威来解释圣人的诞生,从而确立国王统治世界的合法性。性别。
“以天为父”有两个价值取向。一是基于中国家庭伦理。父权社会的开始,逐渐使父亲的权威超过了生儿育女的母亲。父亲统治他的孩子,国王统治他的大臣。在这个伦理框架中,天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而皇帝则是天在人间的化身,具有难以形容的神圣性;其次,它以“天”的至高无上为基础。皇帝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但在先秦时期:010年-3万年间,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最高,这一法律制度与人们观念中的“天”相呼应。
因此,从“人主”到皇子的第一步就是“以天为父”,即“造神”。这与日本天皇的“创神”如出一辙。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日本天皇的称号是日本圣德太子在研究中国文化典籍后将“天皇”、“天皇”二字改为“天皇”。这种对天的崇拜也是从中国继承下来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所谓‘天’是指‘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神,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而是泛神”,而在日本,“‘天’是指天照” ,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神。” [18]。这意味着中国皇帝肩负着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主要职责是“代天治民”。祭祀神灵只是获得统治合法性的附属仪式;而日本天皇则是神的代表,是人格化的神。他的主要职责是“祭天祭祖”[19]。他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神圣性,确保“万世一族”,而不是统治人民。由此可见,“以天为父”对于中国皇帝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异于常人的神性,更重要的是拥有治理天下的合法性。这是一种以抽象造神形式而生的实践导向。
与马克思主义奉行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体系不同,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体系始终遵循以帝王、贵族、英雄为主轴的“英雄史观”体系。世界最初被创造,混沌也最初被创造。王朝的更替总是围绕着国王展开的。虽然《皇帝诞生》的记载往往大同小异,但它们都遵循并突出了一个原则:——是上天所命的。有了这个前提,皇帝的权威就可以建立,而这种建立不仅仅是武力的统治或者官僚制度,而是对人心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控制。 “一个政权能否建立,关键在于它如何被人民认为是合法的”[20],而“以天为父”的天命论和王权神授是第一。步。 “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21]“祭”是祭天,是维持统治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戎”是武力,是维持统治合法性的文化基础。维护统治合法性的现实基础。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深化
如果说“以天为父”只是赋予皇权合法性,那么“天人合一”理论思想的确立则是皇权合法性确认和深化的巨大飞跃。这里的“天”不仅是抽象意义上的“至高神”,也是现实意义上的自然规律和宇宙运行的体现,而“人”则是指肉身的皇帝。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性”[25],与西方哲学中“自然不能非理性”的理念[26]类似,中国人也相信自然有规律,但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从来没有把自然视为绝对理性和无意识的,而是将自然视为“感性的、个性化的”。这种趋势为“天”与“人”连接乃至合一提供了机会。皇权的合法性与上天的关系就在于这种有机联系。
不可否认,“天人合一”的本质也是造神,但处理的方法却十分巧妙和深刻。它不仅是捍卫皇权的盾牌,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 “天人合一”不仅是对皇权合法性的阐述,而且涉及复杂而精妙的自然哲学的系统建构。它甚至带有一丝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即尊重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
那么“天人合一”在客观意义上是否可行呢?从唯物史观来看,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农耕技术的发展外,就是对自然条件的好恶。因此,我们的祖先对“天”的简单而持久的敬畏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种类似于图腾崇拜的心理寄托,但它并不是基督教的具体“神”。 “天”对我们来说更像是某些法则、思想和最高概念,虽然是拟人化的,但并不是具体的。
目前,“天人合一”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西汉初期和宋明时期。除了思想学术层面的理论发展外,“天人合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化皇权的合法性。表现。西周时期的“天人合一”还很粗糙。一般表现为“尊德护民”的“天命观”,“君天无亲,唯德为辅”[27],这里的“天”更像是“天”。一种指导国王治理人民的道德导师。在这种天命观的指导下,先秦统治者能够自觉地“尊天”“保民”。他们认识到“人如果顺从天命,天就会奖赏他们(维持他们的统治),反之,天就会惩罚他们”,“对人来说”[28],这里的“天人合一”是指“天人合一”。人的行为规范和天理”。先秦时期,对“天”的认识已经“从自发到自觉,从敬畏神的神秘主义转变为先秦理性主义”[29],从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开始了。
儒家是最早联系“天”和“人”的思想流派之一。与道家强调“返璞归真”或“无为”、“天人同性”不同,儒家更愿意将“天”引入到这个世界的体验中。这里的“天”不是某种随心所欲的“道”,而是“用心而明性,知性则知性”的境界[30],对“天”的理解是修行仁、义、礼、智之道。因此,“天人合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君主是否有能力治理天下、给万民带来太平。
西汉时期,董仲舒直接将“天人合一”与皇权结合起来,为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这是士大夫自觉地将“天德”与帝王艺术结合起来的早期表现。为了迎合皇帝的需要,董仲舒统治阶级依靠“天”的权威来主张自己的政治和哲学主张,并自觉地将“天”的意志解释为三项基本原则的人类伦理。和五个不变的规则。这一说法很快就成为维持帝国统治的有力工具,甚至可以说,其威力不亚于任何强大的军队或精干的官僚机构。董仲舒在向武帝汇报的《天人三谋》中写道:“受天所托的君王,必是非人力所及,能以己之力而得之者,此为符。”的任务授权。” [31]这段话的目的是解释“天”赋予君主统治天下的权力,“道者,适治之道,有仁、义、礼、乐。故圣王不在了,但他的子孙数百年太平了。“礼乐为教化之力”[32],阐明了“天”赋予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就是所谓的“礼乐”。仁义礼乐(等级秩序、仁爱思想)的背后,是君主通过“天人合一”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天”爱“王”,代表皇帝的皇权是“天”所赐予的。
这证明“天”与皇帝有共同之处,“人君”成为“父天地母”的“天子”[33]。此外,董仲舒还创造性地将阴阳学说与“王道”结合起来。他利用“天”在人们认知中的普遍性,提出“君、臣、父、子、夫之义,以阴阳为理。君为阳,臣为阴;君为阳,臣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34],用自然法则的“天法”赋予君主控制万民的合法性,传递天下的原则。 “天”人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构建。董仲舒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君权神授来捍卫君主专制制度,而是选择利用基于人伦伦理的天人关系,建立基于人心道德的政治哲学[35],把人民对仁政的渴望与人伦道德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真理、天的至高无上与王治的合法性结合起来,一步步推进,完成了“天人合一”的论证。这是对以“天”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完美辩护。
(3) 仪式建立——禅宗
所谓“封禅”,就是祭天之意,是君主“天命”最直接的体现。 “封”是指皇帝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山丘上除土祭祀大地,表示接受天命。 [36]
太史公《周易》掌门道:“自古帝王立位,岂不授禅号?” [3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号是皇帝接受上天命令的象征性仪式。事实上,它是用来“凸显儒家思想”“正统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8]。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高度仪式性和政治性的行为艺术,其象征功能远远大于其实际功能。
“封禅”多在名山进行。古人称名山为“望”。在传统观念中,山河是大地之神。登高是为了更接近天空,更接近天空是祈祷和牺牲。因此,“封禅”就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庄重的礼仪行为。在古代,这是一种由皇室垄断的权力。它是千百年来“天人合一”和“天命观”的仪式体现。在人们的固有印象和儒家礼乐思想中,只有象征性的“只有代表天国治理天下的“天子”才能与天沟通。其本质不仅是“构建政治治理模式,而且构建统治思想文化范式。”[39]
其实,这种接近神灵(祭天)的行为并不需要儒家士大夫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笔墨去渲染。它本身就有难以形容的等级限制。从政治角度来看,只有皇帝才能被授予禅宗地位。说明这是一种皇家礼仪;从经济角度来看,只有“天下为王”的皇帝才能负担得起如此奢侈、昂贵的仪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封禅代表了皇帝对“天”的一心报功,祈求地平平安、上天保佑,可以安抚民心,进一步维护统治秩序。
除了理论建构之外,这是君主“天命”的具体仪式表现,即君主整顿天下、安定国家后,因功而受天命治理天下。
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是中原的文化中心,因此其境内的泰山是世界最高的,有“天下第一山”之称。战国时期,人民之间存在着纷争和竞争。天下无主,无以谈凤禅。最初的封禅只是齐国方士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与王道无关。当秦始皇“强盛第六代残存功臣,大力推行谋略,掌控内心世界”[40]时,它就成为帝王们夸耀功业、展示天下的仪式。秦始皇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可以通过金马铁马攻打六国,但维护一个大国的安全和政治统一不能仅仅依靠军事力量。他还需要从理论层面寻求合法性,所以他象征着世界上至高无上的皇帝。他开始有意识地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泰山,祭祀宇宙万物中最高的“天”。这是对皇帝合法性的主权宣示。报天之功为“凤”,报地之功为“禅”。封禅是在告诉世人,皇帝对天下的统治是由“天”决定的,天下的一切需要都由皇帝向“天”汇报,天下就是一个皇帝的事业。总的来说,“封禅”并不是简单的祭天仪式,而是一场政治与正统相结合的“政治秀”。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客观地讲,皇帝经历这些波折并不是为了报答上天的恩惠,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正统的有德之人,拥有统御万国的权力和合法性。北京大学教授严继荣认为,“从政治主体的角度来看,政治合法性是政府通过非暴力手段使被统治者自愿接受其统治的能力”。他还提出了两种使政权合法化的方法。 ——“合理程序原则”和“共同政治理念原则”[41]。从政治角度来看,“封禅”无疑是基于这两个原则的“非暴力手段”,旨在说服世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正式记录并受到历朝历代承认的皇帝有七位。他们是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是北伐匈奴,立下武功的汉武帝,是兴国立唐的汉光武帝。唐高宗、开创新朝的武周皇帝(以嵩山为特色)、立下开元大业的唐玄宗、领导清朝的宋真宗王朝。事实上,并不是历代的国王都能被授予禅宗的称号。只有重新整顿了天下或者成就了伟大武功的皇帝,才有这样的资格。禅宗的称号,第一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在白天求仙、开悟、飞升。
自始皇定制以来,到了汉代,人们对“封禅”有了大致的认识,都下意识地将王命与天命联系起来。据说“王命改姓,改制以顺天,成功封禅以知天地”[4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发现“封禅”不仅彰显了神权与王权的统一,而且还有一个现代前提,那就是皇帝必须是有功之人。先帝初一统一山河,封禅无罪;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赐禅,目的是“平天下、立秩序”。汉光武帝、唐玄宗授禅是为了复辟,武周授禅是为了革命。这与帝王统治的合法性若想借助天威来巩固,首先必须有“天下太平”的现实基础。司马迁《封禅书》对封禅有详细的记载和解释。核心点是描写“封禅”对于皇帝治理和“载命上天”的重要性。汉武帝“尤尊鬼神祭祀”。游猎、参禅、举行巫术祭祀、祭祀神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求仙求药,而是为了将国家神权融入中央,将王权与最高神权结合起来, [43] 民心即政治,在巫鬼盛行的汉代,禅宗的正统象征着儒家思想的确立。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也象征着神权与皇权的完全统一。
宋代时期,在宋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宋儒不再执着于儒学的礼化,不再对“天人合一”感兴趣。类似于董仲舒的“立国之道,敬神之言”。尊者负责他的政府; “神有其化”[44]已不再适用。宋代士大夫不再将“帝治乱”与“天德”联系起来并予以驳斥。末日论[45] 欧阳修提出“世间之义”的“绝通论”来批判五德论。与他一脉相承的朱熹的“五通论”也助长了这一背景[46],“封禅”就成了“亵渎天德”的行为。宋真宗以后,逐渐不受欢迎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天”与皇权合法性的关系仍在延续和深化。 《封禅》的衰落更多的是形式主义本身的衰落,而不是对“天”的质疑。在封建社会,一切权利的最终解释和合法性仍然来自于无所不能的天。皇帝治世最基本的理论建构仍然是“天命”。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皇帝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往往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他背后的军政集团的帮助。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的拥护,但从“人君”到“皇帝”的跨越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秩序的构建上已经趋于成熟。一个政权成熟的标志不仅仅依靠军事建设、经济发展或者官僚制度的建立,还涉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合法性的确立。
“以天为父”就是“创神”,“天人合一”就是法制,“封禅”就是主权誓言。三者合而为一。在中国独特的命运观和宇宙观框架内,封建皇权制度找到了可以维系的理论和文化基础,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稳定。虽然本质上可能是一种“愚民”,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上帝的尊重、对德行的敬畏、对人的敬畏,是我们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三、结论
一般来说,中国封建皇权的发展与“天”的关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它不仅是政治或文化的阐述,而且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理论建构。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简要看法。但我的文字功底还很浅,学术基础还不够深,对文化现象的思考还很肤浅。
[1]李扬帆,“天下”概念考察[J],国际政治研究,2002(01),105-114。
[2][中文]徐申,《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7月版,1页。
[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85页。
[4]《战国》荀子着,谢旦、叔田译注,荀子[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1年9月版,147页。
[5]【春秋】老子着,赵伟译注,《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6月版,15页。
[6] 选自西乡龙生《封禅书》。
[7][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71页。
[8]任建涛,天道王道王权的基本结构——王道政治及其文明矫正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02),83-94。
[9]【春秋】老子着,赵伟译注,《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6月版,第50-53页。
[10] 与3 相同。
[11] 与8 相同。
[12] 选自《西乡南洲翁遗训》 新约马太福音。
[13]刘春霞,基督教圣母与中国观音菩萨[J],安徽文学(下半),2007(01),105-106。
[14]【春秋】孔子编,张南桥译,《诗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350页。
[15][汉]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局,2010年4月版,12页。
[16]【春秋】孔子编,张南桥译,《诗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271页
[17][汉]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局,2010年4月版,17页。
[18]沉才彬,以“天皇思想”为中心的日本天皇与中国天皇比较研究——[J],日本学报,1992(02),107-124。
[19] 与17 相同。
[20]严吉荣,论政治合法性实现的意义和途径[J],学海,2004(04),88-97。
[21]【春秋】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62-164页。
[22] 与20 相同。
[23] 与20 相同。
[24]孔子《春秋》,杨伯钧、杨凤宾译,《论语》[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146-155页。
[25]张岱年、方克利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289页。
[2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159页。
[27]【春秋】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53-55页。
[28]张世英,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07),34-37+62。
[29]朱志荣,中国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理念[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7-20。
[30]《战国》孟子着,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7月版,第127-140页。
[31][汉]班固,赵以升主编,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92-802页。
[32] 与31 相同。
[33] 来自班固《圣经》。
[3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73页。
[35] 与8 相同。
[36]杨小敖、杨庆,真宗丰禅文学的“生产”与“消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5),49-55。
[37][汉]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局,2010年4月版,155页。
[38] 何平利,韩武凤禅:正统儒学仪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36-41。
[39] 与37 相同。
[40] 选自贾谊《白虎通》。
[41] 与20 相同。
[42] 选自《应邵》《过秦论》。
[43]杨华,——张出土简与秦汉神权统一的《风俗演义》、《封禅书》简的比较研究[J],历史研究,2011(05),4-26+189。
[4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37页。
用户评论
素衣青丝
天,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神圣存在,但在中国历史上,皇权对天的诠释却各有千秋。有的人认为皇帝是主宰万国的人间王,高高在上,无人能及;而我更倾向于视天为父的皇帝,他们能以天为师,治理国家。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感觉这个标题很有意思,天在中国皇权中的地位,历来都是一个谜。我是那种觉得皇帝就是人间王的人,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我倒觉得,皇帝既是人间王,也是视天为父的存在。他们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表达对天的敬畏,同时也以天命来加强自己的合法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忘故
这个话题太深奥了,我一直以为皇帝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存在,但现在想想,他们似乎也在努力与天沟通,寻求天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标题中的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我觉得,无论是人间王还是视天为父,关键在于皇帝如何平衡自己的权力和对天的敬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我一直对中国的皇权制度很感兴趣,这个标题让我对“天”在皇权中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皇帝视天为父,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超越,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但这也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标题中提到的“主宰万国的人间王”,听起来好霸气,但我更喜欢那种以天为师的皇帝,他们更懂得尊重自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敬情
我觉得这个标题揭示了中国皇权的一个矛盾: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出对天的敬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古代的皇帝,他们是如何在权力和信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标题中的两种观点,一个现实,一个理想。现实中,皇帝往往是人间王;但在理想中,他们应该以天为父。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风谷离殇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暴君。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摆脱对天的敬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皇帝是人间王还是视天为父的皇帝,这个问题好像很难有定论,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这个标题让我对中国的皇权制度有了更深的思考,原来皇帝的背后,还有这么复杂的一层关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我觉得,无论是人间王还是视天为父,关键在于皇帝如何将权力与道德结合起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中国的皇权制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现象。通过这个标题,我对“天”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儒家思想,他们认为皇帝是天命所归,但同时也强调皇帝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自繩自縛
天在中国皇权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信仰。皇帝对天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的治国理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