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之星,男,八零后,本名:刘晓杰,陕西佳县人。延安志丹中学一级教师,志丹作协会员,延安作协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注册诗人。爱好广泛,专注现代诗歌写作。
目录
1我的初中生活
2父亲的呼唤
5月3日独自前往志丹将军广场
4校园午后寻找美
5.立夏时思绪飞扬
6妈妈打电话
全国春天的7倍
8枣树之恋
9父亲和羊
10 妻子说她在山上挖菜时的视频
11秋天的印记
12记住生命中的离别
13我们的“中学时代”
14 延安新区第一中学之旅
15个“小人物”的训练日志
16我对诗歌的热爱
17我的五一假期
18我的家乡端午节
第19章秋雨的心思
20 说说“没有不会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1 有理想相伴的青春迷人
22疫情环境下的分离
23“老杨事件”的反思
24奶奶家的回忆
25、下课铃一响,我像往常一样立即走进教室。
26 杨永军,你安息吧
27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28 晚饭后春游校园
我的初中生活
今天我也在写一篇关于下水的文章。一方面,我在练功,磨利生锈的笔尖。另一方面,当我在黑板上给学生写这个题目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 如果我现在回想一下我小时候的中学生活,会像我现在教的初中生一样吗?
想想,我的中学时代确实不是这样的,但如果全部回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挖掘出内存深处的东西并不比在真正的仓库中找到物品容易。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已经是一片模糊了。只有零星的碎片表明我确实走到了今天的地方。看起来像这样。
我的家乡是陕北郏县刘果谷镇刘果谷村。我上中学的时候,刘国固还没有改建镇,只是乡一级。如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这个老村庄即将不复存在。我村的初中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了一片废墟。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后,我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乡。其他日子,我因为学习和工作,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很多时间。我想,这样的日子已经二十三年了。长的。
我的初中消失了,随之而来的耻辱让我无法回忆起学生时代的所有场景。有一年,暑假期间,我骑着父亲的牛车,路过我已经待了五年的学校(五六年级加初中)。它的墙壁已经消失,窑洞没有窗户,大部分都装满了附近农民的柴火。上部的许多窑洞也已经倒塌,院子里长满了青草,有一条小路穿过。
这就是我的初中吗?
我的初中在哪里!
这确实是我的初中。
那天我心里莫名地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它的消失让我无法安慰自己,也无法为漂泊的灵魂找到长久的安慰。
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对两个不同的窑洞社区感到困惑。一是上下两排排列整齐的窑洞,院落干净宽敞。下排有教师花园或菜园,朝东有一张水泥乒乓球桌,是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初中。过了一会儿,这一切景象都消失了,变成了现在这副破烂的样子。但我知道,如果是在梦里,一切都还是一样。
很多年后,我建议我尽量不要回忆中学时代,因为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们现在这个样子。我的老师没有忘记,我儿时的同学也能回忆起来。我只是根本不记得上过什么课。我不知道几年后我现在的学生是否会像我现在一样,对初中生活没有记忆。我想有些同学会忘记,永远不会记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完没了地讲,而学生们只是打瞌睡或对楼下的邻居窃窃私语,他们会记得老师吗?她会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吗? ——也许吧!
离开少年时代真正的初中生活已经很久了,但今天我又过上了新的初中生活。不同的是,我少年时代的初中生活只持续了短短三年,而我现在的初中生活已经十七年了,这还没有结束,还能持续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父亲的电话
昨天,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遇到一个卖野味(獾)的村民,就问我喜不喜欢。我知道这东西很少见,也不贵,就让爸爸买了。今天早上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她买的野味已经去皮、清洗干净,放入冰箱保存,直到国庆放假回来。
记得高中时出国留学,离家几百里。交通不方便,信息不详。村里没有电话。开学我就离家出走,要等漫长的寒暑假才能回家。后来读大学的时候,我家里装了电话,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费等原因,不让我经常回家。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将军的家乡。由于路途遥远和工作原因,我不能经常和父母团聚。我只在国庆、寒暑假等长假的时候才回去。这20年,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分离的时间多了。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家长也配备了智能手机。当他们想起孩子时,他们可以打电话给他们。然而,父母给孩子打电话的次数多了,孩子与父母联系的次数却少了。对我来说,妈妈主动找我的多,我找父母的少。父亲很少给我打电话,家里人一般都是通过母亲联系我。我这几年买了车,出行不再受换站的麻烦,时间也大大节省了。我只需半天时间就可以从工作地点行驶400公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婆婆西行后,年幼的儿子就被托付给父母在家乡照顾和抚养。因为担心父母老去,担心年幼的儿子长大,他就增加了回去的次数。我想他应该多回家一次。
上次回家的时候,我仔细看了看父亲。他瘦瘦的,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就像黄土高坡上的沟壑。我的父亲已经年过花甲,年纪真的很大了。他不再是我年轻时的威严形象了。
当我们在家时,我们看到父亲总是忙着无休无止的家务活,总是早出晚归。仿佛他这辈子就是一个陀螺。我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了十几年的党支部书记。他为我就读的中学和乡政府的人做饭。他还当过89年的电工,还骑过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全乡的各个村庄,挨家挨户收取电费。这几年,我被村民选举为村长。我知道这都是因为父亲在村里的良好威望和能力。当然,在村里工作的父亲,生活更加忙碌。他既要考虑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好在妈妈有能力,所以家庭比较好。现在我把我最小的儿子留在家里。增加了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安慰自己,让两位长辈能够享受天伦之乐。毕竟,老年人总是热爱晚辈,愿意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我想这确实是我儿子不配的原因。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从未抱怨过这一切。他们每天依然辛苦工作,更加细心照顾年幼的孙子。我和老公经常感叹我们照顾孩子比父母还好,我们和其他年轻人也这样感叹自己(2018年9月9日)
五一独行志丹将军广场
原本五一假期我可以回老家。无论我在外漂泊多久,对家乡的思念始终如一。但在这个特殊的一年,我们不得不打乱所有的计划。疫情期间,我们只有两天休息时间,不准外出。
五一过后,天气真的暖和起来了。虽然早晚还有些冷,但白天已经热得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人们已经穿上了盛夏的衣服。我知道再过几天就是立夏了,但是夏天的味道似乎变得更浓了。
熬过了炎热的午后,我发现外面的阳光不再那么刺眼了。我想,在这短暂的五一假期里,还是出去走走吧。我们家在一个小镇的南边,离家最近的地方大概就是将军广场了。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但走出去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了热气。我脱下外套,披在肩上。我看着外面的行人。男人穿短袖衬衫,女人穿裙子。
我觉得夏天来得真快。穿过采油厂中原、梨园小区外的长街,向南走几十步就是将军广场。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志丹将军高大的石像矗立在那里。对于志丹人来说,这是走进将军广场非常熟悉的景象。雄伟的志丹将军像高高矗立在红色首都一群人工堆砌的革命者石像之上。身穿军装的刘志丹将军目光锐利地看着脚下的土地。广场上有带着孩子玩耍的人,有租用婴儿车的人,还有卖玩具和零食的人。他们一定是附近的居民。
将军的左手边下面是一个人工湖。游客不多,环境还不错。人工湖不大,环湖步行只需几分钟。湖面上碧绿的波光微微荡漾,夕阳的照耀如一面耀眼的镜子。站在湖边的石栏上就能感受到凉爽的感觉。
镇子不大,沿着周河从北向南呈纵队分布。这里恐怕只有将军广场那么大的地方了。今天又去了将军广场,感触良多。我们的寿命只有一百岁,但正是将军们和无数革命前辈的牺牲和努力,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岁月。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点。
你有一个英雄的名字
碑文:献给我的第二故乡、将军故里、红色革命之都志丹县。
你有一个英雄的名字
那是刘志丹将军为国捐躯之后
留给这片土地无上的荣耀
将军的遗体埋在地下
将军精神永垂不朽
十八年前
是你真诚地接受了迷茫的我
十八年后
我会在你厚实的胸膛里扎根
你有很多英雄事迹
那就是志丹将军领导的革命老祖
留给这片土地的精神财富
烈士陵园松柏常青
革命的故事将永远载入史册
许多年前
我在爷爷的传奇故事里听说过你
许多年后
我亲眼目睹了你的成长和发展。
将军故里,革命红色之都
那雄伟的山河
培养勤劳诚实的人
你厚重而肥沃的土地
蕴藏着宝贵的石油资源
明亮繁华的小镇是您的窗口
漫山遍野的油井都是你的旗帜
你被历史沉淀
胸怀宽广而坚定
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你用英雄的鲜血
肥沃的土地
我们共同谱写共和国新篇章
寻找校园午后的美好
四月随春天离去,五月缓缓来临。北方人还没能真正享受到春天的温暖,就已经被夏天的烈日灼伤了。五一过后,距离立夏还有两天,天气炎热如火。白天还不到中午,人们已经很长时间不能再外出活动了。中午的时候更热了。
吃完午饭,我以为学校离家很远,没有老师休息的地方。这么长的午休时间实在是难以忍受。坐在树下乘凉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校园不大,有前后两个庭院。主入口庭院是门面。植被比较好,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古木参天,一派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学校的样子。后院比较破旧。学生活动区基本没有绿化。横贯校园的那排槐树,仍是冬天的形状,枝干突兀。也许到了夏天它就会复活!
这里的校园其实没有多少绿地,基本上只是一个摆设。就连校园正门所属的庭院。这主要是由于地域限制。县城本身位于周河沿岸一条狭长的河道上,两边都是山,空地不多。学校成立时间很长,又是陆续修建的,所以绿化也只能这样了。
在一所学校里,除了教室、学生宿舍、各部门、操场等基本的学生活动场所外,我认为最好的建筑就是绿树成荫的校园。但全县其实没有一所学校有如此优越的人文情操。另一方面,县城周边的山丘丘陵也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包括植树、照明、建亭等。
十年树成,一百年树人。学校是教育发展的主战场,关系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伟业。因此,教育领域的各种投资是根本。
这两天的气温就像盛夏一样。气温的急剧上升,让习惯了凉爽气温的志丹人感到焦躁不安,无法平复。据说,志丹县的冬天已经直接过渡到夏天了。确实,我们根本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前一段时间,人们还是穿着毛衣和毛裤,或者至少是毛衣和毛裤。转眼间,现在需要短袖衬衫了。上半身。
午休时间没家可去,学校也没有休息的地方,只好在车上休息一会儿。但其实前几天还好好的,但是现在这个温度,你不知道,车里的热浪感觉就像能煮鸡蛋一样。环顾四周,希望能在偌大的校园里找到一处阴凉的地方。但除了高楼荫下的一个角落外,整个校园都暴露在烈日之下。
午休时间,校园里暂时安静下来。学生们休息了一会儿就回家了。只有少数老师和我有同样的情况。温暖的车里,他们看着手机、抖音、快手。查看新闻。炎热的中午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了。下午2点30分,我们依然精神抖擞地站在教室里。 —— 这就是老师,钢铁般的老师。
立夏时我的思绪飞扬
5月1日劳动节,公司放假两天。但这两天确实很特别。天气如同往年的盛夏一样炎热,仿佛老天有意提前预知即将到来的夏天。人们无奈,只能顺从天意,穿上短裤、短裤等盛夏才穿的轻薄衣服。如果是中午的话,基本上可以用热来形容。
但才两天,突然一阵冷空气袭来,下起了中雨到大雨。它落在春末夏初。这场雨结束了人们对春天的幻想,迎来了人们对夏天的期待。可以说来得正是时候。没有错过一场春雨,让春天安然离去;也不辜负一场夏雨,从一开始就给了夏天应有的滋养。
今天又是立夏了,我想夏天终于如其名般到来了。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夏季确实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就连校园里一整个春天都没有长牙的槐树也终于苏醒了,洗漱打扮得像一位沉睡已久的女士。你看他很快就会化着浓妆出现在我们面前。
夏天来了,整个环境都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气温的升高不仅带来草原的繁荣,也让所有动物的生物钟重新调回高速。
鸟儿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中尽情施展才华,鱼儿可以在水下活动,昆虫则可以在我们身边飞翔。所有的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开始了如此激动人心的季节。又一个生命的轮回。
我喜欢夏天,夏天的温暖,夏天的激情,夏天的草木繁盛,夏天的积极向上。当然,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命。热爱生活的人几乎在任何季节都能找到喜欢它的理由。我喜欢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天的深情饱满,冬天的纯朴含蓄。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都是大自然智慧的结晶。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我们有幸受到大自然的青睐。我们应该多一些感恩和尊重,少一些苛求和伤害。在爱自己、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爱护我们养育我们的厚厚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壤,并留下一点点美德。爱大自然中的一切就是爱我们人类。
2020.5.5 立夏于志丹中学
妈妈打电话
接到办公室杨主任的《我家的安全故事》征文电话已经过去几天了。我正忙着手头的其他工作,今天却突然接到了远在老家的妈妈的电话。这让我像触电一样震惊。紧张的心情迫使我冷静下来,完成这次“征文”。其实也是因为它确实触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我需要这样的文章来安慰我此刻的心境。
妈妈从老家打电话向我诉苦,语气里充满了对爸爸的抱怨:原来,家乡那边的村子正忙着植树,爸爸作为其中的一员,开着三轮车到处跑。有时他还负责拉动工具和随行的村民。但我们知道,三轮车原则上是不允许载人的。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妈妈对这件事特别敏感。大概是因为生活中三轮车发生交通事故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所以她很担心。
母亲劝说父亲无果后,就打电话向我诉苦。了解了整个故事后,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按理说,父亲应该知道,交通部门多次下令三轮车不准载人。毕竟我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党员。他怎么就没有我妈妈那么开明呢?
挂断电话后,我就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我不知道父亲是遇到了麻烦还是有其他原因,但我知道,法律规定三轮车不准载人,无论如何遮遮掩掩,也不能越过法律的界限。于是我决定赶紧把这件事告诉爸爸。
接电话后得知,村里最近正在搬运果树。小组活动是一起进行的。有时路途遥远,暂时没有车辆。父亲开三轮车的时候,也会带着一起干活的村民。通过交流,父亲也了解到,这样做其实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大队也决定用专用农用车去,而不是用三轮车载人。
说服了父亲后,我赶紧挂了电话。但我感觉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的家乡在陕北榆林嘉县一个叫刘国谷的小镇。该村近两年刚刚经历新农村居民搬迁。按照乡政府的规划,在距老村五里的地方开辟了一块相对平坦的区域,修建了一条新街道。政府搬到了那里,我们村也搬到了那里。这样,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由窑洞综合楼组成的老村庄,就被带有市场的新型平房结构的村镇所取代。 (其实我还是很怀念旧村的景象,只可惜前段时间旧村开始拆迁复垦了)
我的家乡这几年变化很大,先是移民搬迁,后来是新村镇建设。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厂、蔬菜大棚、牛羊养殖场等,现在正在建设苹果园。有时候,听到父亲说起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就感到幸福。我的家乡一直比较贫穷,没有工业。只有红枣有名。但近年来,我知道随着其他地方枣林的兴起,尤其是新疆的红枣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因此,我家乡的枣业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现在已经到了没有利润的情况,农民也不愿意投资枣园,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有时冬天回到家乡,漫山遍野的枣树上还挂着许多被忽视的枣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玛瑙般的红色挂在树梢上,格外显眼。地面更是铺了一层又一层,踩上去连脚都踩不上去。
现在听父亲说村里又开始开发果园了。我想这一定是国家的扶贫政策。然后在这期间,父亲去植树招揽人的场景也出现了。
我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常年劳作,他的身体虽然强壮,但很瘦弱。但即便如此,在他眼里,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我也只是一个无助的人。
六十多岁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孜孜不倦地工作。去年国庆期间我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挖土豆。我妈妈说你在家里照顾孩子,我和你爸爸去后面山上挖土豆。我想我常年在外打工,帮不了家人什么。现在我终于回家了,无论如何我都要帮助家人。我说服妻子让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我和爸爸妈妈去地里干活。
一天结束时我的骨头都散架了,更不用说一天的工作了。我就这样开始了费力的挖掘过程,挖完了就背到三轮车上,然后运回家。整个过程中,父亲仍然是主力,我的体力劳动甚至比母亲还要差。但第二天,父亲还是和以前一样,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地工作,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那天之后,我只有休息的时间。后来我还了解到,所有的地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爸爸一个人做的,而妈妈则在家做饭,照顾我们。以前都是妈妈帮爸爸干活,现在第二个孩子已经交给妈妈了,爸爸为了照顾孩子,经常一个人干活。
这些年来,我们的兄弟姐妹就像鹰离巢一样离开了父母。比如我只有过年或者寒暑假才回老家,基本常年都在外面。家里的父母成了真正的留守老人。这两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交给父母照顾。就这样,一老一少,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为我的孩子感到难过,更为我的父母感到难过。多年来,我们的父母辛勤工作,把我们抚养成人,为我们的兄弟姐妹提供教育。现在我们都有了工作,生活也过得很好,但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却依然如故。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从不浪费一分钱,但总是为孙子们付出代价。我知道,这就是父母无私的爱。
近年来,我发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健康状况也大不如前。所以当今天妈妈打电话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神经突然变得无比紧张。恐怕父亲年纪大了,每天还是要做队里的事情(父亲前年被选为村长),而且还开着三轮车。他不仅开三轮车,还开车送人。一出村子,基本上都是山路,路况可想而知。过去,人们下地干活都是步行或坐驴车、牛车。现在交通更加发达,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村民们似乎很喜欢开三轮车,外出时既能拉东西又能载人。一种交通工具。我知道父亲是绕不开老乡这个坎的。我觉得我只需要小心一点。再说了,如果村里的人不是天天这么来来去去,还拉着人到处走,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村子里遇见老乡却不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我想父亲在用三轮车载人之前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我知道这是不允许的。三轮车载人确实很危险,也是法律不允许的。我想我父亲应该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妈妈之所以打电话告诉我这件事,是因为我相信爸爸会听我们的。
我发现从前一段时间开始,爸爸或者妈妈渐渐愿意听我们的话,就像小时候我们要无条件听父母的话一样。我希望这次谈话能引起父亲的注意,也希望团队尽快解决这些工作事宜。别让我父亲这样的村民还用三轮车接送人。这确实不安全。
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他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高大、强壮、灵活。我知道没有人能够超越自然法则。老年人无论是身体反应还是其他方面都无法与年轻人相比。爸爸每天开着三轮车工作,有很多危险,所以我还是希望爸爸妈妈每天都平安,不希望他们还那么辛苦,为我们而奋斗。
希望留在家里的孩子快点长大,妈妈再也不用每天担心他的安全了。也希望孩子能够在没有父母照顾的情况下健康成长。等他懂事了,我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住在一起。我希望爸爸、妈妈不再那么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祖国。希望他们晚年幸福。生活中有我们的陪伴和关怀。
2020 年5 月12 日星期二晚上
北国之春
春天几乎是美丽的代名词。
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度,人们对春天的感受总是首屈一指的。春天象征着新的希望、新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纵观古今诗人的诗文,你会发现,关于春天的名句不计其数,而写与春天有关的内容的更是数不胜数。
春天作为四时之首,正因为符合造物主创造的魔力,自然令人印象深刻。春天是美丽的,更何况是黄莺啼燕舞的江南春天。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描写了南方春天的方方面面。但如果让我们北方人来描述和评论春天,我们可能会有另外的兴趣。
我的家乡在陕西北部。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当我成年后进入职场,当我成家立业的时候,我的生活几乎就固定在了这片北方的土地上。我熟悉北方,也很了解北方的春天。
中国是受季风影响较大的国家。大多数地方以秦岭为分界线,有明显的四个季节。北方干燥少雨,冬季漫长,春季短暂。南方温暖湿润,春天比北方来得更早、更温暖。
在我居住的陕北尤其如此。每当季节性的春天跨时间从南向北一步一步到来时,我们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春天临近的感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立就是开始的意思。根据星辰更替的科学,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分为十二个月,确立了二十四节气。立春之后,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但由于我们的地理环境,春天总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慢慢地来。
南方的春天来得早。当我们还穿着棉衣依偎在火炉旁抵御冬天的严寒时,南方的春天已经细雨蒙蒙,百花盛开,一切都在真正复苏。但在我的北方,季节只告诉我们,“哦,”春天来了。翻开日历,看看灰蒙蒙的天空和外面田野和山上未融化的积雪。该睡觉了,该吃饭了,春天还早。
不过,立春之后,北方的气候会发生一些变化。雪会开始无形地融化,冻土内的阳气也开始悄然转动。接下来几天会很温暖,让我们误以为春天真的来了。屋檐上的冰柱不停地滴着水。农家院一角的冻肉也开始慢慢溶解。但天气好的几天后,一场寒潮就会提醒北方人。春天小姐刚刚通知我们她要来,但她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南方。我们只是期待,在春暖花开的节奏中继续期待。
春天下雪是北方的节奏,但是春天的雪会变得特别松软。有时天上下雪,地上就化成湿水。春天,山上的雪恐怕不会停留几天。前一天常常下雪,白天阳光明媚,到了晚上就会露出大半的山皮。从来没有像冬天的降雪那样几乎完全覆盖了群山。包裹很紧,好几天都没有融化。当然,春天一到,春雨也开始纷纷出现。虽然有时总是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但总是春雨。
北方春天的到来总是悄然发生,从立春开始,但这种变化总是伴随着不断的重复。有时我们明明看到山上的杏花、梨花、桃花即将绽放,却时常有逆行的寒潮袭来。这样一来,许多经不起严寒的花蕾就过早地死去了,秋天自然就不会再结出果实了。
田野、山山水水是最先知道春天到来的使者,但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寒潮中的我们忽视。春天来了,山水首先在地下发芽,山不经意间变绿,冰川不经意间融化,河柳悄然发芽,山上桃花盛开,天气不再那么寒冷严酷。确实,春天一到,寒冷的北风就随着浩瀚的东风徐徐回归。再过几场春雨,春天就会来临。
但如果你只相信北方的春天,你就会大失所望,因为与南方相比,北方的春天实在是令人悲伤。首先,北方的春天多风。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冷暖交替的气流在春季十分明显,常伴有浮沉、扬沙,甚至沙尘暴,尤其是三、四月。这样的弹簧常常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温暖,甚至会让人感到无比烦人。
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天气原因而不停地换衣服。记得小时候,清明节我是不会换冬衣的,但这些年我发现,即使过了清明节,天气有时还是会变冷,所以我不得不穿上棉被。刚脱下来的衣服或者毛衣又重新穿上,这样反复出现,走在街上,年轻人穿的衣服比较单薄,而中老年人还是穿冬装。但我知道,年轻人年轻,经验少。当然,也不排除年轻人火力旺盛,能抵御寒冷的天气,而中老年人则经历过更多的春天,自然知道北方的春天一定是变幻莫测的。
但春天总会如期而至,它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它美丽的一面。清明节过后,一般来说,我们北方人就不应该怕冷了。春天的花朵会继续绽放,气温也会继续升高,但还没等我们细细品味这个人间最美的季节,夏天就已经临近了,所以常常给我们北方人一种已经是春天的错觉。时间很短,对于刚经历过冬天的人来说,已经是夏天了。
对春天的喜爱或印象,一方面是因为它结束了冬天的寒冷,孕育了夏天的到来。北方的春天自然不像南方那么温暖可爱,但正是因为北方有四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各有可爱的特点。
漯河星,男,20世纪80年代出生,本名:刘晓杰,陕西省郏县人。延安市志丹中学一级教师、志丹作家协会会员
,延安作协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注册诗人。爱好广泛,专注现代诗歌写作。
枣树 情缘
五月是枣树开花的季节,不知道家乡的枣树,是否开花了,那漫山遍野的枣树要是都开了花,那绿叶间繁盛的米粒般大小的黄色的像漫天星辰的枣花,定是人间一等一的风景。
小时候家乡没有那么多枣树,不像今天,家乡已经是一片枣树的王国。我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窑洞的脑畔上长了不少高低粗细错落的枣树。从冬天的枣树上栓了绳子荡秋千,到夏天的树下乘阴凉,再到秋天采摘那鲜红的枣子,这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成了我们的乐园。对于那些枣树的生长变化我们了如指掌,从一开始的米粒般大小的小青枣,再到青枣长大一些变白,变红眼圈,到枣子半身红,再到全红,几乎枣子生长变化到成熟收获的每一个阶段都少不了我们的掺和。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漫山遍野的枣树,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枣。依稀记得,在奶奶家窑洞的房檐下总是挂着一筐枣,每当避开大人时,我们兄妹会将那里的枣弄下来“偷吃”。每每就是将一根长的打枣棍子,从下方照着那箩筐底部一桶就会有枣子掉下来。而有时候我们家里的人会将枣子藏在一个储物的边窑里,门上还要上锁,而这也难不倒我们兄妹俩。记得有时候我们就从双扇门的中间低下的缝隙里钻进窑洞,去寻找包括枣子一类的好东西,记得小时候这样的事情应该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发生。想来那时候真是调皮,好在一旦犯了错误母亲会严加管教我们,诸如不许出去外面疯跑疯玩,不准摘人家地里的瓜,不能摘别人家树上的果子等等。也许这就是我们从小的家教,为什么我们长大后竟然这么乖巧,竟然没有变成村里人认为的那种二流子,我想这应该全得益于母亲的管教。
小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应该都没有什么枣树,自然,那些美味诱人的枣子也不是常常能吃到的东西,应该是在五月端午包粽子或者过年时家里的枣糕里面才会见到那诱人的枣子。
现在村子里周围的山野到处都是枣树,家家户户已经不缺枣吃。
上中学时跟着父亲去村子后面的山上栽过一回枣树,一天就栽了一百多株,其余的我知道那么多枣树都是父亲和母亲栽种的。父亲是村里的能人,嫁接树木更是在行。所以家里的枣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李子树、桃树还有葡萄等应有尽有。每当秋天来临我们家周围的梯田和山坡上到处披红挂绿,再加上母亲在周围的院墙上、梯田楞畔上种植了西瓜、小瓜、南瓜等,所以整个我们家的周边就真正的是瓜果飘香了。
可我知道,自打上高中我就算离开了家,这么多年都是父母的勤劳和辛苦才有了我们这么多的口福。我22岁参加工作,这近二十年的时光每年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总是在父母农闲时或者早已瓜果飘香时才回到家乡,总是享受着父母的劳动果实却很少和他们一起承受获得这些果实的那些艰辛的日子和劳苦的时光。
记得有一次国庆节父亲来我工作的地方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两大蛇皮袋子的红枣。后来我想,四百公里的路程,带这么多东西,又要倒腾好几回的班车,父亲这一路上应该吃了不少苦。后来我买了车,再不用担心旅途的辛苦,每次回家车里都是满载,除了红枣还有往年我带不了的其他各样的吃食。似乎父母每每种植那么多的东西都是为了我们,为了将我们的车装满,看着我们满载一车的东西离去 ,她们才能安心。我知道这里不仅是一车瓜果飘香的东西,更是一车满载着父亲母亲的无私的爱的结晶。
每个冬天我总要回到老家,那时候秋收已经结束,农村人也早已将一年的收获储藏。母亲早早就为我准备了好多东西,能储藏的苹果、梨、直接装箱。不能储藏的杏子、桃子就制成果脯,葡萄也不易储藏就酿成葡萄酒。其他的什么红薯、洋芋、南瓜、红葱、西红柿酱,还有各种五谷豆类应有尽有。有时候我都数不过来,母亲到底拿了些什么,似乎将整个秋天的收获都给我装上了车。
但这些所有的瓜果食物中我带走的最多的还是红枣。母亲也每每总是在收获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为我们准备了,总是挑选个最大的,品种最好的给我们留着。等整个秋收结束后,等所有的粮食入仓、所有的瓜果入窖,母亲闲下来会将家里的枣子晾晒储藏,而每当这时候,她会将其中最好的一部分留给我们,别的就等待枣贩们收购。我知道我平常从家里带走的那一部分枣子,那才真正叫万里挑一。是母亲一颗颗从那么多的枣子里精挑细选出来的,颗粒大,饱满匀称,且没有一颗虫蛀。我也知道一颗一颗的精挑细选是多么的辛苦,可母亲这么多年一如既往,而我也总是心安理得的一次次的从家里带走一箱又一箱满载父母辛劳的收获。
高中毕业那一年,我高考不理想,母亲想让我继续读书,父亲想让我去参军。反正到了十月份,没有什么通知书来,参军的时间也没到,而家里的枣子已到了收获时节,我也不在想别的,就帮着家里收获枣子。
那一年也赶上了枣子大丰收,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打枣、捡枣子。我们家乡的枣树都是那种大树,十来米高,枣子成熟时也不会自己轻易的掉落,需要人工采摘或猛烈摇晃树枝,或者用长长的棍棒敲打下来,掉在地上,再一颗颗捡拾起来,然后装筐子或者装袋子里。有时候用棍棒敲打的太猛烈,就将许多树枝打了下来,其实这都无需担心,枣树就是这样,耐干旱、皮实、寿命长,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山峦,是那么的不起眼。有时候我常常想,父亲母亲就像家乡那一株株成年的老枣树,长年累月的只知道奉献,又那么平凡普通,毫不惹人注意。
捡拾枣子是一个劳累的过程,你需要蹲下身子,一颗颗用手去捡拾起来,几乎没有捷径,所以每每到了晚上累的人腰酸背疼腿抽筋都无法入眠,双手也常常变开许多裂口渗出血来。
枣子一边收获,一边还要寻找销售的渠道。那一年正赶上有山西过来的烤制熏枣的商贩在我们村子里办了个零时的烤枣点,早晚在哪里收购鲜枣来烤制成熏枣。我跟着父亲母亲去那里卖枣子,那些枣贩特别地挑剔,枣子不是鲜活的不要,有伤痕的不要,还要用一个大筛子筛掉小的,价钱也压得特低,所以各家各户到头来也没有多少收入。而那一年秋天的雨水又特别多,枣子到了秋天就最不需要雨水,雨水太多,枣子没等从树上打落下来就全变开裂子了。而这一部分枣子很快就会烂掉,农民们也都知道,如果烂在手里就全部完了。我记得那一年他们收购价一斤六毛钱,而成品的熏枣却能卖到十多元。
后来中途我去上了大学,也没有参与剩下来的收获。大学后又在异地他乡参加了工作,而每当春天父亲修剪枣树时我不在身边,无法体会父亲怎样去一棵棵枣树上去剪掉那些无用的枣树枝,从而让它在秋天里多挂果;夏天枣花盛开父母在枣林里挥汗如雨的除草时我不在他们身边,我不能知晓父母如何一锄一锄的除掉那些杂草,修整那些枣树根部的土壤,让枣树能从地下有效的吸收水分和养料,从而保证秋天挂果时的那种成熟饱满;枣子由青果到红眼圈,再到秋天收获时我仍然不在父母身边,只有当母亲将那一粒粒鲜红的,饱满的红玛瑙一般的鲜枣或者干燥,装进纸箱,待我们回来时,我才回到他们身边坐享其成。
如今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使我们搬离了原来住的窑洞,虽然生活的条件有点像城里人,标准的一排一排的整齐的平房,出门都是硬化的水泥路面。离集市也近,赶集买东西都很方便。但父母还是和很多乡亲们一样,有没有事总往旧村的老家里跑。我知道,我们家的东西还基本都在老地方,新修的平房,院子太小,种不了东西。旧居的窑洞换成了新式的平房,但无法搞定父亲栽种在窑洞周围的那些树木,也同样无法搞定母亲旧地方院子里的那些菜园子,所以父亲母亲隔几天就要去老窑洞那边照看打理。而我们童年所有的记忆都在老家的窑洞周围,更加无法搬离。
社会的变化,家乡的变迁,我们自己的变化或选择都改变着我们的过往。如今我离开家乡快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我的父母由健壮的中年走到人生的晚年。这二十年我在他们的生活中短暂的出现停留,却长久的离开,每每留给父母的又都是无尽的牵挂和思念,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这几年家乡的枣树也发生了变化,政府部门鼓励并且补贴农民,让把高大的枣树,锯掉树冠,改造成低树,可能目的是为了增产。但我知道这几年家乡的枣树基本没有多少收益,天灾人祸也时常发生,首先枣树挂果率低,春天闹虫害,到秋天成熟时又偏偏遭遇雨季,冰雹等自然灾害。枣贩们也不来收购,也买不上好的价钱,许多枣子就直接挂在树梢,等冬天寒风一吹再掉落地上埋进尘土里。有的枣子好像想和命运抗争,不愿意掉落,冬天的雪花落在她的头上红白相映,既美又凄凉。
这几年冬天我回去故乡时,总能时时看见这样的情景,干枣挂在树上,风一吹哗啦啦响,地上也到处都是无人捡拾的枣子,和着牛羊的粪便,和着脚印,躺在大地上,被人踩扁然后埋进尘埃里。农民们早对它失去了信心,一旦没有收益,卖不了钱,采收又要费人费力,干脆让它自生自灭好了。
有的枣树地里荒草成片,枣树根系又滋生出许多枣树苗,这样肆意生长,让人没有落脚的地方。父母上了年纪,再加上要照顾我的第二个孩子,父亲在大队又做着事,于是很多家里的事也只能照顾一半,有的远一点的枣树也就无暇顾及了。但父亲还是尽量腾出时间来,把自家的部分枣树地整理的像模像样。我们依旧每年能吃到那香甜的美味的红枣。这几年只是没有卖的换不了钱,可我们吃的那些枣子,母亲还是抽空去给我们捡拾回来。小儿子在家特别黏人,母亲每每背着他,或者由父亲照看小半天,才得空给我们捡拾回来,还要挑选,晾晒,再装箱。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很不孝,还不及那些常年驻守在父母身边的给他们带来实惠的那一株株枣树。我知道对于这些,父母不会说什么,他们知道儿子这都是为了生活。但在我内心深处还是有无限的悲伤,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选择留在父母身边,而不是远在他乡,成为漂泊一族,我希望自己能生根在父母脚下的那一片土地上,像那些枣树一样,守护着家园,守护着父母,不再远行。
2020年5月16日晚
父亲 与羊
母亲打电话说,最近家里养了鸡,母鸡下蛋,公鸡过年宰了吃肉。母亲没有提到养羊,但我知道,最近几年家里的确不再养羊了。
记忆中我们家一直养着一部分羊,每到过年时也总是能吃到家里喂养的羊的肉。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我每天能瞧见父亲或者母亲将家里的羊从自家院子里的羊圈放出去,黄昏时村子里专门拦羊人又将各家各户的羊从山里赶回来,再回到各家各户的羊圈里。我每天似乎就要帮着家人做把羊赶回圈里这样一件事。等从山里回来的羊一只不少的进了自家院子里的羊圈后,我们再用绳子绑住栅栏,再依着母亲的嘱咐从窑洞脑畔上抱了玉米杆给羊喂养上,才算完整的做完这件事。但其中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我现在通通忘却了,但家里养羊这件事确乎无疑。
似乎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喂养的几只羊,清晨总是看见村里的长辈们,将一群群山羊或着绵羊赶进山里放养,黄昏时一群群羊群又穿过山里的羊肠小路,再伴随着一缕缕黄昏时分的炊烟再回到村庄。印象中似乎黄昏就从对面山洼上回归的羊群开始,等庄户人家把羊们一直不少的赶进自家羊圈里,夜幕落下,星辰布满天空,庄稼人抖擞抖擞身上的灰土,回到窑洞里,一家人坐在炕头,吃着晚餐,似乎就是这样。记不清了,但似乎日子的确如此。
这样一群羊,似乎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也没有带来悲伤,那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八十年代的农村人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我在外地参加了工作,回家的时候基本和上学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在寒暑假。有时候暑假回到故乡,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圈养着十多只羊,每天看着父亲早出晚归劳动。总是大中午父亲才从院子外面的土路上赶着驴车或者牛车回来,从车子上卸下一捆一捆的鲜嫩的草来,说实话大部分草我竟然叫不起名字,只知道应该有很多是苜蓿草。每当这时圈里的羊就开始喧闹起来,此起彼伏的咩咩声响成一片,似乎羊们都知道父亲回来了,父亲也总在这时将一捆鲜嫩的草料放进羊圈的喂草料的架子上,于是羊们争先恐后的就打着喷嚏你挤我我顶你的开始大吃起来。看着羊吃的安稳了,父亲才去把那一车的草料再卸下搬进给羊和驴子或者牛儿的专门储草料的窑子里,有时还需要将那些长的草料用铡刀铡短了,筛去泥土再存储。基本每天如此才能保证羊们健壮的生长,才会在整个秋天乃至冬天来临羊还是长了一身的膘,无论自己宰杀或者卖掉都能有不错的收益。母亲说父亲常年都是这样给牲口们储备草料的,要是那些懒惰一点的人,喂得的那些羊也就搭了一张羊皮,没多少肉,自然买主给不了价钱,自己宰杀又没有多少肉。我也知道这农村有的是父亲这样的勤劳的人,也同样有的是那些懒得什么也干不成的人,幸好现在遇到国家政策的帮扶,但我觉得那的确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父亲母亲就这样常年累月的养着羊,我们也总是每年都能吃到那肥墩墩的羊肉。我成家后更是吃了再整只整只的拿走。以前我们上学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大部分卖掉补贴家用,现在生活好了,基本都是自己消费。
再后来我有了孩子,父母就将羊蹄又都留给孩子们,年轻的时候母亲牙口好舍不得吃,现在是东西多了,母亲却咬不动了。
最近几年,家乡发生了好多变化,搬到新农村后,地方小了,父亲的事情又多,母亲又照看着我们家老二,这养羊的事就暂时淡出了父母的生活,但母亲每年总会提起要养几只羊,过年宰了吃肉,我说买点吧,你们都不爱吃,我们要吃羊肉的时候就买点。
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视频时妻子说她在山上挖苦菜
陕北人没有不认识苦菜的,一到夏季,家家户户,甚至商场酒店到处都是这种野菜的味道。以前我记得人们采摘苦菜是为了充饥或者喂猪,现在普遍被端上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高级的野生蔬菜。
在记忆中,苦菜不是什么新奇食物,小时候奶奶家就经常吃这种东西,有时候是吃稀饭时的咸菜,有时候是和着洋芋炒制的主食,后来母亲也常常给我们做着吃。总之苦菜是一种很普通很平凡的乡间野味,平淡的有时候人们根本不注意它,就像普通的玉米、谷子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农村常见的植物一样。人们每每享受着它的美味而对他根本不屑一顾。
视频时妻子说她在山上挖苦菜,欢笑着问我这种东西能吃吗,我不禁哑然失笑,若说别的什么植物我可能不知道能不能吃,但这种东西我可是从小吃到大的存在。只要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不会不认识这样一种野味,或许妻子她本也知道,只是想和我说笑罢了。
小时候一到夏天,常常见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出去,而等阳光从窗户的缝隙里照在我们懒懒的身上时,听见母亲从外面回到院子里的声响,这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挖苦菜回来了。等我们起床后,只见院子里的土地上已经堆了小山似的一大堆苦菜。只见母亲再一一的挑拣,清洗,然后制成我们都爱吃的食物,有时候我们也会加入到母亲挑拣苦菜的活计中,但每每玩耍片刻就没了兴趣,更加苦菜的根茎部往往渗出一种白色的带着苦味的汁液来,有时候长在人的手上很难洗掉,所以经常也是厌恶这种挑拣苦菜的活,母亲看见也不勉强。我们通常也就坐享其成,总是等母亲将这些带着苦汁的野菜,从山里采摘回来、挑拣新鲜的、清洗、过水轻焯、或腌制、或凉拌、或炒制后成为我们的美味,每当这时又忘记了苦菜的那些不好处,而童年这样的事对我们而言又是那样的稀松平常。若干年后,我们成年后开始懂得生活的真谛,开始寻觅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时,又觉得发生在童年的这些本不起眼的小事又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母亲整个夏天都会在山里挖些野生苦菜回来,通常我们也总能吃到这种野味,甚至我们家的猪在那些年月也没有少吃苦菜。小时候家里每年都会喂着猪,一到夏天猪开始长膘,母亲除了给猪喂粮食,还要从沟里的园子里种些喂猪的蔬菜,其次就是给猪喂苦菜。印象中似乎猪吃的苦菜远远比人多,总看见母亲无论是在地里干活时或者清晨出去后,回家时总是一蛇皮袋子一蛇皮袋子的背回苦菜来,只需粗略的清洗或者抖掉泥土直接扔进猪食槽里,就看见猪大口大口的吃下去,于是我常常想这猪怎么一点也不觉得苦呢。
有时候也会跟着大人们到田里去干活,母亲就指给我们说那里有苦菜,于是我们也去象征性的挖一点,等地里的活干完了,母亲也去挖苦菜,每每母亲似乎急忙就挖了好多,而我们兄妹从头至尾也就挖一点点。长大一点后,遇到放学或者放暑假,我有时候也会独自在家园周围的梯田里挖些苦菜,但似乎大部分就直接扔进猪食槽里了。
苦菜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里实在是极普通的东西,若不是现在常常想起母亲那时的辛苦,我想我也许不会时时就想起它来。
成年后我在外求学,基本就离开了故乡的一切,长时间的离开那片土地,离开那些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虽然我有生之年不会忘记,但若要我时时记得她的一切,这繁杂的生活又将我与他妥妥的隔离。
我离开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成为和许多人一样的游子,虽然也会时不时的回到故乡去,但我的生活已经再也无法融入到那片土地上。少年时跟着父母走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现在想来有些地方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去过,那里还有苦菜吗?那里还有什么变化吗?似乎这一切都和我越来越陌生了,想想成年后竟然再没有跟随母亲去田里挖过苦菜。
母亲总还会保留给我们藏东西的习惯,好的东西总是舍不得吃,总是告诫父亲那些东西等孩子们从工作的地方回来再吃,这样每每一些好东西就这样放坏了,而等到我们回来或者等不到我们回来时储藏的东西就坏了。每次回到老家,母亲还会时不时的拿出一些苦菜做的食物,特别是冬天回去时,见母亲腌制了好多苦菜,有些我吃着好像有点不正常的味道了,但我还是每每吃一点,后面就告诉母亲多吃腌制的苦菜没有好处,但又怕母亲会嗔意就不便再多说,只是趁着母亲不注意,将那一部分坏掉的扔了。
虽然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父母,但我工作的地方好像也不缺少苦菜,岳母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时常能吃到苦菜,似乎味道每每比我少年时代的更加美味,这当然一方面在于岳母的心灵手巧,另一方面现在人们普遍的比较讲究吃的质量,一道苦菜在高级厨师手里往往能变成人间美味。
有时候我们学校食堂里也会吃到这种东西,普通的饭店里也会有苦菜这种野菜,我想除了我远去的过往和不幸离别的亲人,还有我那远在故乡的父母和留守他们身边的孩子外,苦菜其实还就在那里,长在田野山峦,平凡普通毫不惹人注意,像极了所有像母亲父亲和岳母一类的默默无闻的平凡的无私奉献着。
备注:苦菜,菊科植物苦丁菜的嫩叶。民间俗称苦菜,别名天香菜、荼苦荚、甘马菜、老鹳菜、无香菜等。味感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凉拌时先将苦菜择好洗净,过水轻焯控干晾凉,姜蒜切末,加入盐、鸡精、香油、白糖、米醋、辣椒油少许,搅拌均匀后装盘即可。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是人们喜食的一种多年生野生蔬菜,它不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等医疗作用。
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秋天的印记
现实的秋天已深了,而我却喜欢躲进记忆的秋天寻觅。
秋天总是一如既往的到来,年轮运转时光推进,我们总会迎来一个个饱满的秋天,似乎本就是昨天那个秋天,似乎它从来就在那里一般。
秋天的饱满一如既往,红色的苹果俏挂在枝头,黄色的谷穗弯腰低垂在山野田头。各类庄稼成熟,各种瓜果飘香。天多高朗,雨多缠绵。秋天总会以她不变的姿容一次次将爱与奉献留给人间。
从来都爱恋这丰硕的秋天。
但倘若要我真切的去体悟秋天的魅力,还是那个秋天——哪个永远存在于记忆当中的秋天。
小时候整日生活在农村,每当秋天到来时,总会看见满院子里收获的各类庄稼,总能被秋天的丰硕和富饶感动,丰富的吃食和收获秋天留下来的各种记忆,即便是远离土地远离耕种的多年以后,再回想起这一切,还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都生活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所有的农村人一样,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关于土地上的一切,父母都是行家里手,在这种影响中我们也自然知道关于土地上的一切,并且对于他的记忆一生都不能磨灭。虽然成人后就基本脱离了土地上的一切,脱离了那个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关于这些记忆却留在时光里酿成了记忆的酒,愈久弥香。
在这些所有的记忆当中,秋天则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小时候印象中的秋天最为迷人。印象中我们家有很多田地,那个时候还没有实现退耕还林,土地上大部分都种植各种庄稼。一到秋天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忙着收秋。我们家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妹妹,这样的家庭组合便注定了所有的活计就只能依靠父母了,我们充其量就是帮点张张口袋提提框框之类的小忙。
秋天到来后,地里的庄稼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成熟起来,我们也就遵循一定的规律开始了收秋的活计。洋芋的叶子大部分枯萎时,洋芋就在地底下成熟了,父亲将平地或坡地上种植的洋芋用锄头从土里刨出来,我们就跟在后面捡拾到父亲编制的箩筐里。看着一筐一筐的洋芋,再到一蛇皮袋一蛇皮袋地装上车,父亲赶着牛车或驴车再拉回到家里去,待洋芋都储藏在院子外面的土窖里才算完成这项工作。
有的时候,年成好,家里种植的洋芋大丰收,常常看见父母披星戴月的忙碌,大的洋芋被母亲分拣出来卖点钱,中等着就储藏起来且留足一年的吃食,小一点的或者喂猪或者粉碎做了淀粉。现在还经常记得小时候时常的帮助母亲去搅拌那些洋芋粉碎后的黑糊糊,一遍一遍的淘洗,最后才成白个生生的淀粉模样。
收秋是个既开心又劳累的活,只见父亲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忙碌了,等我们兄妹一觉再睡到天大亮,阳光从窗户的缝隙里照进窑洞里来,母亲才回到家开始准备早饭,而父亲则继续在田里忙活,等我们都吃过早饭,把父亲的那份饭再带到田里去,父亲就在田里,坐在破衣服上或者田畔的土棱上或者石头上将就着吃了一餐不早不晚的饭。我想那从锅里面盛进罐子里的饭菜,等从家里带到地头早凉了吧,但父亲从没有抱怨过。
秋天的收获虽然劳累但人们脸上总是微笑的。一家人忙碌一天后,有时会坐在一起,晚饭的材料就是当天最新鲜的收获,在母亲简单烹饪后就成美味的一餐,南瓜煮豆子,蒸洋芋,蒸红薯,甚至新鲜的枣子蒸出来都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油水不大,但这样的晚饭却让成年后的我时时想起它的好处来。
对于秋天的记忆,除了我那永不磨灭的童年的记忆外,就是我在外读书到在外参加工作且有了家室后。成年后,我们兄妹就像雄鹰离开老鹰的巢穴一样,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父亲母亲成了留在家乡的一道让我们时时牵挂的风景。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离开父母,离开那个曾经的家园,所以就打破了原有的一切。生活中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再加上父母渐渐的年老,我们也就失去了好多好多。但即便是这样,每个秋天依然带给我无限的温暖。这些年父亲在家园发展了好多果树,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春天种植各种农作物,秋天依旧有好多的收获,以至于我每个秋天或冬天开车回家后都能迟到母亲种植的东西,等开车离去时又满载一车的收获。我是一个做老师的人,我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寒暑假或者国庆长假之类的假期。而秋天的收获也恰恰正在每年的国庆节。
每当国庆来临我都要回到家里,以前没有买车时,实在不方便,母亲给准备的东西也往往拿不了多少,后来自己开了车就满满装了一车又一车的离去:下面是一首小诗,就反映了这事。
秋天的故土风景如画特别是道路两旁的枣树黄绿夹杂的树叶间红玛瑙一般的枣子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好像正欢迎游子的归来母亲说枣树开花时她离开如今归来时枣子已经成熟秋雨中的小村街头没有几个行人当汽车驶进老村时我照见父亲单薄的身影撑着一把小雨伞静默在秋雨中如一颗老树未成年的孩子对家乡的一切都感稀奇我知道其实家里一直都还是老样子只是院子里的黄瓜架已换成白菜院子外铺了一地的枣子有自坠落也有随风而落得叫人不敢踩上去一不小心就咯吧一声吓人一惊玉米已垒成高台状在院子的一角苹果红了似小灯笼一般挂在坡底梨子黄橙橙的压弯了树枝新鲜的葡萄已被父亲摘了一大筐就放在最边的窑洞灶台上南瓜还挂在土墙院畔未收货
担心秋风扬了谷子我们还尚在睡梦中父亲和母亲凌晨四点就起床了等太阳将院墙外枣树枝的影子印在窗棂上时我给小儿子穿好衣服母亲将做好的饭菜已热在锅里这一个白天我带着两个孩子参观了爷爷奶奶正生活的家园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拿一个小土铲在土堆旁挖来挖去也许缺少泥土的童年并不完美吧傍晚夕阳西下父亲骑着新近买的三轮车母亲拉着牛车一前一后回到家园劳动了一整天午饭就在地里吃的干粮这不晚间炊烟升起时星空已落下帷幕等晚饭端上桌时外面已是漆黑一片胆小的孩子已不敢独自待在院子里国庆节在家待不了几天父母除了每天早出晚归还要为在外工作的儿子准备东西新鲜的枣子需一颗颗从树上摘下母亲在精心挑选装箱苹果,梨,葡萄,土豆,红薯秋天可以收获的应有尽有儿子理所当然的全部收下表情淡然自若竟不能说出一个谢字来清晨一家人早早起来把一个秋天的收获连同父母的牵挂一起装进儿子的汽车里趁小儿还在梦中酣眠汽车已经驶出故乡淹没在浓浓的晨雾中小儿一定会适时睡醒当父亲不在身边时他会有什么猜想会不会哭闹不是父母狠心要丢下孤独的孩子让留守儿童的队伍一再壮大实在是这生活有许多的无奈尽管父母会因为带孩子更加操劳尽管离开父母的孩子会有许多想念但我们只能相信乡下有爷爷奶奶的疼爱有漫山遍野的新鲜空气有健康可口的乡下吃食有……等孩子再大一点等生活再起色一点我们就好了再见!亲爱的宝贝。再见!操劳的爸爸妈妈。再见!我的故乡。
2017年10月10日06:43
而今又是一个瓜果飘香的秋季来临,不久后的这个国庆节我依然会回到我那久别的故乡去,看看我的父母双亲和我那留守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想起孩子幼儿园中班也要有作业了,一想到这些,就会莫名的紧张起来,想来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会这样吧!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记得生命中的那些别离
题记:人间自有真情在,每一次离别都是因为我们曾经在一起。
孩子们最近一次月考的作文题目是:记得那一次告别。当我监考的时候看到这篇作文题目时,想着这样的题目要是自己写,该怎么写呢?
等考试结束,收了卷子,发现孩子们都写了,而且有的孩子还写的不错。想来这些刚刚经历小学毕业的孩子,在经历一番人生小小的离别的波折后升入初中,又赶上考试出这样的题目,应该有话可说吧!
月考阅卷完成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写了六年级毕业的离别之情,有的不乏真情流露,但大部分应该是为了完成这样的习作而记了一通小学毕业时的离情别意的流水账而已。
这忽然让我想起了辛弃疾的那句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想来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恐怕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离别才对。
但今天引入这样的话题,我其实不是要议论一番孩子们的作文长短,实在是这样的题目惹了我这成年人的兴趣。
说起离别,我在脑海里极力翻搅起来,希望在我这四十年的平淡人生中总能寻觅出一些叫人感动的离别故事来吧。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倘若说这些正值青春的学子要是写不出一番离别的味道那当然能说的过去,因为毕竟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但要说像我这样人,已达不惑之年的成年人,要是没有这样的故事,是不是说不过去呢。
也许不是没有,只是通常提到离别,多多少少应该都是一些叫人伤感的经历,所以万不得已,应该没有人愿意经常挂在嘴边吧!
生活的久了,自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离别,倘若这所有的离别都埋在心里或真真切切的刻在脑中,那应该是一种痛苦吧。所以离别的那些伤,我总是愿它随风而逝,让它成为人生路口的鲜花或者荆棘就好。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那时候的北方农村,正赶上改革开放,土地单包,农民一改农业合作社的集体劳动生活。土的单包意味着谁家勤劳谁家就能过上好日子。而现在想来我的父母就是那个年代最勤劳的一批农民的代表。
小时候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我们渐渐长大,到了读书的时候就在村子里的小学、中学上学,所以童年和少年时期我一直都在我的家乡,一直陪伴在我的亲人们身边。那时候若要谈到离别,无非就是假期走走亲戚,或者别的什么短暂短距离的离别,这根本没有什么伤感可言。
我记得十二岁那年暑假,我的外婆从果树上跌下来震伤了内脏,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场景,外婆如何从果树上跌下来,如何被舅父他们抬到底院窑洞的土炕上,如何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后的哭声和后来丧事地办理,我都好似记得,但时隔二十多年又有些模糊了。
我那时有伤心,但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只记得母亲当时哭的死去活来,以至于后来好多年我都发现母亲都没有释怀。现在我的那慈祥的外婆已经走了二十七八年了,我想起小时候常常在外婆家度过的那些快乐的童年,想起外婆在世时的许多往事,想起她老人家的离世竟然那样意外。有时候我不愿意过多地回忆,因为我害怕我这个慢热的人,会在成年后控制不住自己那伤心的眼泪。外婆的离世,让我隐隐感受到人世界的悲情,感受到有些别离竟然如此决绝。
后来我读高中的时候爷爷离开了人世。我记得那一年是一九九七年,我刚考上高中,国庆节回家时正赶上了爷爷的丧事。和外婆的离世一样,我在爷爷的棺椁前伤心的哭了好久,之后就是经历爷爷的丧葬。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流逝,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亲人的离世。这样的离别是一种永远的别离,是一种我们不能左右的离别。
在人的一生中离别是一种注定,是一种谁也无法绕开的经历,特别是这种生离死别。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长时间的离开了我的父母和我那熟悉的故乡。像鸟雀离开老巢,像蒲公英飞离母体一样。成人后我们会更多的经历一次次地别离,离别成了我们人生中常客。
小时候我们不会想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自去生活,有父母的疼爱,有欢乐的童年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但我们都没有逃离长大的命运,成年后的我们也最终理解了那些生命中的别离。
现在我也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生命中的离别也徒增了好多,有的浅淡无味,像烟云,过后即散。有的却刻骨铭心,成为永远的伤。而有的则内化成生命中永不凋谢的花。
普通的别离是我们生命中的油盐酱醋茶,它其实是不同程度的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师生的别离,同窗的告别或者朋友间的分离都是这样。现代社会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网络早已缓解了离别的忧伤。古人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状态早已成了历史。只要我们真正的害怕别离,那就打个电话,视个频或者干脆回头就约,实在不是一件难事。
但人生总会有几场离别是特别的,深刻的。记得在西安上大学时,有幸结交了一帮志趣相投的舍友,记得我们还根据年龄的大小排了兄弟座次。老三是一个高高帅帅的男生,篮球打得出众,人品极好,家里是开着一个私人化工厂的。有一天邀了我们全宿舍的人到他们宝鸡市的家里做客,后又一并去了那边的影视基地玩了一回。总之因为老三的存在,使我这个农村来的孩子见了许多以前不曾见得,玩了许多以前不曾玩的,甚至刚开始接触的电话卡,银行卡的使用,或者上网玩电脑都是老三教会的。后来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专业,我先毕业了,老三他们还有一年才能毕业。后来我参加工作了,原本以为若干年后我们还能再相见,谁知学校一别竟成了永别(前些年听老四说老三那年开家里的塔吊从上面摔下去就走了)。后来我还因此写了一首小诗怀念过他。
怀念老三
老三啊我可怜的兄弟
为什么你就这样不声不响的走了
你知道我有多么想念你
想想昨天你还是那么的生龙活虎
这才几年的时间啊
你怎么就这样走了
真是伤心啊 我可怜的兄弟
老三的离去,又一次让我感到人生实在无常。现在十年过去了,相信老三的尸身早已长眠地下,也或许他早已投胎另做了人也说不定。
大学期间还发生过好多事,但现在想来大多模糊不清了。唯一不能忘却,唯一留在心田深处最真切的记忆,就是和我那姐姐一般的老师的经历。我的老师,年纪并不大,那时候她在隔壁的师大读着研究生,到我们学校任教就是课余时间的“打工”生活而已。记得她第一次登上讲台教我们外国文学时,我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了。
致老师
讲台上你的样子有点稚气那明眸深处却释放出成熟光彩机智而流畅的谈吐引导这些可怜而无知的孩子在艺术的天堂沐浴春光祈求雅典娜赐予我们智慧想象维纳斯迷人的眼睛我感觉自己像一只丑小鸭听你讲述来自希腊神话的美丽传说如果不和女神能赠给我一颗金苹果我一定会把它毫不犹豫地献给你如果我能够找到奥林波斯山我一定请求阿佛罗狄忒要美神答应你一个心愿讲台上高雅圣洁的女神我们喜欢你讲课时典雅的神态微笑着的酒窝很美丽在我们心中你就是维纳斯请接受我们小小的祝福让爱的火焰在你心中燃烧在我心中你早已成了智慧女神用心了解这些聪明的孩子吧相信你会从中得到无比的乐趣请播种爱的种子给这片贫瘠的土地相信神会给你最美好的回报2001.9.13
青春是一首歌,她总是有着动人的旋律,那样的青春,那样的年华是生命中最璀璨的时光。老师姐姐是无比优秀的人,聪明、智慧、善良,再加上她那江南美女独有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傻傻的青年。记得当年姐姐送我吉他并教我弹吉他,邀请我到她们学校的研究生图书室去读书,还有那端午节的粽子和外院门前的咖啡,这些我这么多年以后竟然都一一记得。甚至后来我回了北方,成了一名乡镇中学的老师,我们还有书信往来。
大学时代有姐姐这样的恩师,使我的并不理想的大学变得无比精彩。我因此也写了很多关于姐姐的诗。
她是睡着了(在图书馆)
她真的太累了就让她稍稍睡会儿吧轻些请不要打搅她她一定是梦见妈妈了瞧她嘴角还有一丝浅浅的微笑她是她妈妈第几个孩子呢为什么忍心把她一个人留在外面让她经受这么多风雨昵瞧她又是多么的坚强她会照顾她自己的她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天神一定会保佑她的她醒了我在看顾城的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终于勇敢的叫了她一声姐姐
黑暗里一切生物都害羞了微明的光揉和了夜的凉风姐姐甜甜的笑了我的脸也飞红了,有些灼热心里却温存着浓浓的甜蜜目送姐姐远去的背影好像再也看不到姐姐的样子总有些依依不舍双眸里有一丝湿润惹得道路旁不知名的小花都为我祈祷暗暗的天空没有一粒星辉马路上死沉沉地躺着几片菜叶白日热闹的街道也趋于平静只有昏暗的灯光照着几个行人我的脚步轻快地踏着方砖铺成夜风冷冷的尽管城市的街灯有些昏暗星字里也没有一粒星子心情却格外的明媚似乎这夜都在微微地透亮 2002/4
在我的心中
总是有一些跳动的图画她们总是弹出我的脑海跳跃到我思想的高空翩翩起舞的是姐姐微笑着的眼睛和秀美的头发在阳光下在满是光斑的树阴里蜗牛睡着了我想要逗醒它可姐姐不要我碰它们怕它受惊了会死去紫藤罗和木棉缠绕在一起爬山虎爬上高高的楼房太阳花望着我们羞答答地微笑雪花似的柳絮老爱飞来亲吻姐姐的秀发我忌妒它们轻盈的身子可以随意的飞来飞去忌妒它们吻了姐姐的睫毛还要溜上姐姐的眉梢
2002.5
校园里静悄悄
在姐姐黑色的眼
如今老师已经是博士了,在东方一所高校教书,前几年我们通了微信,留了电话,过年过节我总会想起我的老师来,也会送上祝福。这么多年,我早已成熟,对老师在哪个年代所产生的情愫早已内化成一种深沉的敬意,感谢相遇,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那大学时代的姐姐。
我的一生是很平淡的,毫无波澜,几乎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和磨难,因此我常常怀疑这样的人生。人生总该有些起伏才好,但事实就是如此的平淡,以至于让我相信了少年时代算命先生说过的话:你的一生就是一个平安命,我疑心这便是我那平淡命运的根由。想来这平淡的命运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平平安安一生,也是一种福气。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了父母,定居在了这个英雄的故乡,之后就是顺其自然的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顺风顺水,就像我的命运的预言一样。我先前没有想过自己会做一个老师,但我是的的确确作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老师的生活其实就是可以用平静、平凡、普通、这些词眼来形容。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一种工作。好在这么多年也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站在讲台上,习惯了教育那些渴求知识的学子。我希望我的存在,至少能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带来一丝希望,我希望他们能像我小时候一样遇到好一点的老师,至少可以开启心智,等有一天他们长大成人了,也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好。
教书的这十多年是我人生中最美的年华,若说这么长的时光竟没有一次别离那也说不过去,只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子,一届又一届的离别早已是生活的常态。所以见得多了,那种离别的忧伤就淡了,更何况有的孩子还常常能想起我这个过客一般的老师来,再加现在发达的信息交流,自然就没有必要再那样的伤感,反而觉得孩子们有了新的生活更应该是一种高兴才对,而不必时时念叨着我这样一个老师,这样彼此是不是也就会释然。
的确生活的离别或相聚,有时候也真的不必太认真。
我的生活大多都是在学校度过,因此这近乎二十年的时光,我离别了我的故乡,离别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在外其实无关乎什么伟大的事业,其实就是一种谋生。
少年时代可以和父母厮守在一起,但成年后就变成了一次次的别离。想这二十年的时光,我的父母从壮年过度到了老年,他们的青春在我不经意间就悄悄流失了。这二十年我从参加工作到娶妻生子都有父母的辛苦付出,而我能给予父母的回报却屈指可数,甚至不值一提。但这二十年我们确实经历了无数次的别离。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与父母的别离的忧伤我们总会因为外面的精彩世界或者某种别的什么情由所冲淡,不似父母一般,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孩子的安危。而往往我们成年后或者父母别离人世时我们才想起了自己的出处,想起那个为了自己日夜操劳的父亲或者母亲来。很庆幸我的父母还健在,只是上了年纪,只是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颊,我希望他们和其他老年人一样健康长寿。
与父母的别离从上高中时就真正的开始了,那时候我初中毕业,考到了离家百里的乌镇去上高中,开学离家,期末回家。由于交通不便,那个年月我们只能这样。想起最初的离别,那是一种真正的别离,那种想家的滋味是真想,以至于父母第一次到我就读的高中来看我时,我就忍不住眼眶里的泪水,竟由它如断线的珠子一般落下。我知道父母何尝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只是成年人的世界应该多得是一种隐忍罢了。要知父母恩,就要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会真切的体会到。
我的小儿子出生后原本由我的岳父岳母照料着,但不幸的是孩子两岁时,他的外婆就因病去世了。岳母的离世自然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遗憾,特别是他老人家还那么年轻,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一般不愿意说起岳母的事,害怕妻子伤心,更害怕自己难过。岳母去世后,孩子就留给我老家的父母照管。
这样一来我们回家的次数明显比以往多了起来,一方面因为父母,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孩子留守在老家的缘故,但我想来恐怕孩子的成分大些。想来这是极不合情理的但亦或又在情理之中。回家的次数多了离别的次数也就多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小人儿已经明白不少事,每次回家都非常依恋我们,走的时候也渐渐的现出难以割舍的场景来,但总归还是经历着一次次的别离。我能体会到孩子的离别是因为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的亲情。孩子当时可能不愿意,可能伤心,甚至哭泣,但过后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依然开心的生活,不是他不珍惜,实在是他的年纪太小。而我们做父母的则在这一场场的离别中肯定也存在许多的伤感,但成年后的我们自然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再者经历的多了自然就能释然了。
今天我缘何将这许多的离情别意一股脑儿翻搅出来,实在也想不出是什么情由,只是觉得有的时候,情感的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找出口宣泄出来。我想在这诸多的离别之中也一定有我所遗漏的,但我知道,我不能将所有的离别都一一尽数出来。我只希望我的这样一篇文章能献给我的那些离世的亲人和朋友,也给我的活在人世间的亲人和朋友,其实我想说,人间自有真情在,每一次离别都是因为我们曾经在一起。
洛河之星,男,八零后,本名:刘晓杰,陕西佳县人。延安志丹中学一级教师,志丹作协会员,延安作协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注册诗人。爱好广泛,专注现代诗歌写作。
我们的“中学时代”
我是个初级中学的老师,来自延安市志丹县中学,从教18年。
下面我就给在座的各位工友讲讲我们老师的故事吧。
2002年大学毕业后,我有缘来到刘志丹将军的故乡,成了乡下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要去做一个老师,可现实是的的确确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
说起中学时代恐怕在座的各位工友没有不清楚的,甚至我的话题恐怕要引来各位不少的对往事的追忆吧。
中学时代——人生最华美的时光。我是个80后,97年初中毕业,那个时候中学和现在的中学还是实实在在有些不同的,我的故乡在榆林佳县,我上初中前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现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不但我的故乡的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就连我那记忆中的故乡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想来,这些变化总结一下就是:以前穷,现在富。
当然这一切都要归结于我们的祖国的强大,才会有我们今天的一切。这里我想说,的的确确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的成就,才会有我们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再到今天,我们是的的确确见证了祖国一步步的走向繁荣富强的今天。
这些年我一直在基层中学教书,对比一下我们小时候的上学经历,我们就能深刻的领悟到这种变化。小时候我上中学的地方是乡里唯一的一所初中,每个年级两个班,都是窑洞,学生的教室、宿舍,老师的办公室都是清一色的石窑洞。操场是在学校下面的空地上开辟了一块平整的土地,平常还好,刮风天和下雨天自然是无法正常地使用了。和现在相比,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图书室,没有电子备课室,没有理化生实验室,没有像样的学生餐厅。总之,那个年月和我们那个时代一样,就是两个字:贫穷。现在看看我们今天的学校,一切都不能同日而语。
从学校硬件的建设上来说,我们这近二十年来的变化,恰恰体现了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从贫穷落后到一步步繁荣富强的崛起的历程。
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发展而言,我们也是经历了质的变化,小时候的课本很简单,老师教学也简单,当然老百姓和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也自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重视。
说到这里有的工友可能要说,你这故事讲得,怎么没有一点感动我们的地方,反倒就是一味的听你忆苦思甜了。
其实说到教育领域的故事,我想教育是平凡的,教育里大部分就是再平常不过的教与学的生活。上过学的人,没有不熟悉学校的那些事,我们做老师的最是一群普通的平凡的劳动者。每日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什么时候开学了,什么时候又放学了。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相对短期内固定的一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将青春年少熬成了白发苍苍。但老师的这个行业会有多少成就呢?恐怕多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已。
一个中学老师的一生就是一个个轮回的中学时代。一批批的学生从这里出去,一批批的长大,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人才,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而我们这些老师则一生都磨砺在这小小的一片天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就是平凡的小事,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每天和学生一样的早起,学生晚睡后我们还要查学生晚睡的情况。每天辛勤的备课,按部就班的上课,课后批改作业,照应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组织开展学生学习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生一天天长大,我们却一天天老去,而所谓的理想和什么人生价值却成了我们遥远的奢望。
从参加工作到退休,老师的一生就是平凡二字。倘若在这一生的平凡当中寻出一些别样的感动的故事来,恐怕也是少数。有的老师生病了,还坚持在一线,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耽误了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常事。我觉得这些都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也实在没必要时时的拿来炫耀或邀功。
这里我说几件发生在我教书生涯中的事情。我在乡下教书时是做着班主任的。班主任老师相比其他老师来说要多做很多事,每年开学时我们要负责学生的报名入学工作,特别是七年级新生入学时,就最为“”麻烦”。学生报名那天,老师要做很多工作,报名登记,安排学生食宿,发书,打扫卫生,都要班主任老师全程指导,往往一天下来累的人精疲力竭。开学后又要训练体操,然后就是每天的教学,批作业,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启迪学生如何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总之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教育学生是极其需要耐心的事,记得隔壁班的一个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从教时间短,经验不足,和学生发生了矛盾,那个班学生就在某一天的下午集体“出逃”,害的我们几个老师寻了半夜,才在后山卯上找到这些学生。
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代,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踏实且学有所成的中学时光,当然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教育学生也不全都是痛苦的经历,在这些漫长的教育时光中也有值得我们珍惜和欣慰的事。
有时候细细回想自己的这么多年的从教生涯,也的确有许多有趣的事,也不都是老师们平日以为的普通无聊。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开展课本剧的演练,和学生一起进入表演的角色,感受作品的魅力,有时候会和学生一起被书中感人的故事感动。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有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了学生间的矛盾,让双方的家长消了怒气。有时候自己一个善举就挽救了一个害了偷窃毛病的孩子,使他从此要正确的做人。当然在做老师的这些年也有令人伤心的事。
有一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在回家的路上,乘坐他父亲驾驶的三轮车时出了车祸,孩子被拉到学校附近的医院时已经不行了,医生抢救两个小时也无济于事。而当时我和另一个老师就在急救室的门口。从急救室门上的玻璃窗口向里面看去,我看到一群医生围在孩子身边,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把孩子从死神边拉回来。从不抽烟的我接过和我同行老师手里的烟时,双手都在颤抖,话也说不利索。对于当天放学时还是活蹦乱跳的我的学生,晚上却是看见他浑身鲜血地躺在医院冰冷的病床上,而包括医生我们所有的人却都无法挽留他的年轻的生命。事后虽然这里面没有我们老师的责任,但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这使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我们教育的责任的重大,认识到三轮车拉人的可恶。学校是三令五申不许学生乘坐三轮车的,但现实是,我们对当地的孩子的这种上学回家时选择的交通方式又无能为力。
我们老师的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和这帮孩子在一起,我是个中学老师,我们服务的是一群十三四岁正值青春年少的人,他们的时光就是被称为黄金时代的——中学时代。三年一个轮回,三年后学生江湖入海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我们老师却仍要守着这个铁打的营盘年复一年。有的时候有的学生毕业后若干年还会回到学校看望自己曾经的授业老师,有的就杳无音信了。其实我们老师只是做着一份工作,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教书育人,做到了自己的本分。但我们也深知老师这个职业在这个社会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教育向来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希望。老师或老师这个职业有很多神圣的称号,诸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慈母;春蚕;蜡烛;孺子牛;春雨;人梯等。但做了多年的老师,我想说老师和这个社会的其他职业一样,都是最普通的职业,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都是最美的劳动者。
我的一生,最华美的年级已经做了老师,我想今后也一样,我注定一生都要在这个别样的中学时光中度过了。我想在这诸多的老师当中,我就是那万千星空下最普通的一颗星辰。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最普通平凡的职业当中,尽量做一个学生爱戴的老师,做一个能给学生启迪智慧,照亮他中学时代的道路的老师就好。
延安新区一中之旅
引子: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早上5点半,我校七八年级所有老师,在副校长刘景奇、杨向龙,教学处王宏义主任及两个年级组长的带领下,一行六十八人,分乘两辆大巴车,冒了初冬清晨时分的严寒,拨开浓雾,赶赴传说中的延安新区一中去观摩学习。
此次外出观摩学习,有白校长本人对学校学风和教风日渐低迷的担忧和期望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教改的思考和付诸实施的行动,也体现了老师们愿意跟随校长全力以赴为志丹教育所做出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努力。
早晨四点半的闹钟还未来得及响起,我已经睡眼朦胧地从被窝里爬了起来。担心着早上五点二十在校门口的集合约定,竟然一宿都在做梦,似乎已经迟到了,起来才发现是梦。
洗漱完毕,开了车快速向学校赶去,果然老师们都很守时,不一会儿人都齐集了。
为了不耽误行程,大家就在车厢里解决了早餐,但很明显地感受到老师们都很疲惫。也难怪,昨天我们两个年级的老师都参与了教科体局组织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监考,今天早上又要比平日早起一两个小时,本来老师们只有周末才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结果这个周所有的事情都堵到了一起,所以就很疲惫。
初冬天亮的迟,这黎明的夜色就显得很特别,但老师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一切。任凭南来的北去的车灯如何穿过车厢,如何地在彼此疲惫的脸上一扫而过,也无暇顾及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有几盏灯已经亮起,就任凭载着我们的汽车冒着严寒,拨开浓雾,一路向延安新区驶去。
想着一天的观摩学习不会轻松,也希望自己像其他老师一样在车上睡一会儿,蓄养蓄养精神,可搞了半天,还是没有睡着——只好顺其自然。
早晨六点五十分,我们的车驶进了延安新城。对于新城的印象有一点,上次和一个同事到延安办事时开车胡乱转了一圈,细想来,基本又没什么概念。
到达新区一中时天已大亮,为了给老师们拍照摄影,我没来得及欣赏一番这个耳边多次响起的传说中的“名校”,似乎只是如同新区一样,崭新的建筑,似乎又没有印象中那么完美,似乎又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吧,也许新城本就如此。
慌乱中大家都下车了,新区一中校方的负责人也已经出来迎接我们,跟随大部队我们浩浩荡荡地来到一中一楼的会议室。看得出一中为了本次的观摩交流做了必要的部署和安排,双方领导都讲了话,安排了老师一对一结对,说明了一天的观摩项目,还分发了时间表和课程表。但有点遗憾的是,我发现和我结对的那个老师没有来,我看到那个名单上写着——备课组组长——李晓戈,我想这一定是个男老师。
会议结束后,学生的早读开始了,我们就去观摩。我的任务是全程记录并报道我们此次在新区一中观摩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需要将我的手机当成记录仪,记录下新区一中的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新区一中好在哪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而事实上,一天的时间,我和我的老师们一样,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的一掠而过。无论是听课、评课、或者是参与一中老师们的研课或者观摩其他的什么活动,我们发现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心灵一样恍惚,也许我们只能在这些点滴的印象中分析出来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但或许让我们感受更深的是一中高大上的校园建设和完备的硬件设施,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
一中的教室设计很特别,基本都是室内构造,走廊一边是教室,另一边是教师办公室,男女卫生间和师生饮水间,开水全天供应,卫生间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垃圾,也找不到一个烟头,师生生活十分方便。他们的教室里面和外面都有一排书柜或者生活柜子,这样学生可以将一些平时不常用的书籍和杂物放在里边,上课时桌子上清清爽爽,不像我们的学生桌子上摆的跟城墙或碉堡似的,学生连写字的地方都没有。
一中的走廊文化是一大特色,教室外面的墙壁上或贴或挂着学生的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作品,这应该得益于他们淋不到雨的特殊的教室及走廊构造。
一中一二楼层的教室是初二年级的教室,我们看到学生朗读时有一股狠劲,一个词形容就是精神饱满。转了一圈看到学生的朗读都是很卖力的样子,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学生那种念经似的朗读,想来朗读就应该像一中这样才对。
上午两节课,基本都是语数外,我于是就听课拍照,拍照听课,转了一圈教室,拍了一组老师们听课的照片,最后还被一个上课的老师吸引听了她多半节课,课后才发现这个老师正是安排和我一对一的那个我分不清楚男女的李晓戈老师,原来是个女老师。第二节我听了张启慧老师课。总的来说两个老师课都讲得很不错,李晓戈老师年轻有活力,课讲得也很生动有活力,知识点到位,理解也有深度。张老师的课就显得很沉稳而老练,对学生十分注重引导,有大师风范。
上午两节课后就是新区一中的课间操时间,我们也专门观摩了师生的跑操活动,和我们在学校预想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并没有要求我们也随行一起跑操,似乎就是把我们看做了客人。
新区一中的操场显得很大很阔气,学生跑操以班级为单位,整体感觉有活力,步伐整齐,口号嘹亮,特别是老师们也跟在后面跑步,看的出大部分老师都很年轻,女老师占了多数。
课间操结束后,听课的老师继续听课,互研交流的老师继续交流,而我则跟着我们学校的几个领导侧面了解了一下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顺便也能多采集一点素材。
我发现他们上墙的标语很简单,但很实在,没有多少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们有名师工作室以及其他一些兴趣社团,诸如:书法,美术,拳击,形体塑造等。我们还在刘景奇副校长的带领下特别参观了一中老师和学生的餐厅。整体而言,餐厅大,卫生干净,食品花样多,还有水果供应。学生就餐分年级和班级,固定座位,一个餐桌四人用泡沫纸板隔开。我想这些也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和这些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上要差得多,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学校当初在建设时为什么不把餐厅也搞大一些,以至于我们今天也不至于让孩子们大冬天的还不能在室内就餐,还要在大树下围成一圈跟个民工似的,有时候想来实在有些可怜。
上午四节课结束后,新区一中为我们来观摩学习的老师提前单独安排了午餐,午餐也比较丰盛,自助餐,荤素搭配,热菜凉菜,米饭馒头糕点稀饭都有。只是希望一中餐厅的老板和员工不要笑话我们吃得多,吃相不雅。
午餐后原本准备出去溜达溜达,了解了解或者欣赏欣赏一中周边新城的风景,但出校门后,实在又不知道要去哪里,再加天气也是一片灰蒙蒙沮丧要哭的样子,就只好又返回,也幸好一中老师安排了我们在他们的会议室休息,于是就这样挨过了学生的午休时光。
原来这里的学生是有午休时间的,因此想来这也是和我们不同的地方了。说起学生的作息时间,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早上起得有点早,又没有午休时间,学生普遍休息不好,休息不好,学生在学习上的精神状态就无法保持最佳,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养成了上课睡觉的毛病。再加不住校的学生也多,为了保证六点一十到校,很多离校远的学生就只能五点多起床,这时候又没有班车,还需要打的,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下午安排的是观摩研课活动,我们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观摩的是李晓戈老师她们组的研课活动。一中七年级十二个班六个语文老师,只有张启慧老师是男老师。
研课中,一个老师讲述她主备篇目的思路和想法,其他老师给出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讲,研课有利于老师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好的思路和想法可以共同借鉴,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单打独斗或者闭门造车。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想来我们也是有教研活动的开展的,但这样细致的研课,包括每一课布置什么作业,周末练习怎样安排,我们还是做的比较少。
总体而言,我们几个老师觉得,一中老师的研课确实是一大亮点,这种互动式的研磨课程或研磨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修炼行径。相互间的互动交流大大改善了个体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所以一路上几个老师都在说我们回头也一定要搞一搞人家这种研课活动。我想这恐怕就是白校长千方百计组织我们老师外出学习的目的所在吧,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天时光,我觉得也是不虚此行。
下午研课结束后,短暂的停留就到了晚餐时间。晚饭后,夜幕落下,我们在新区一中的校门口草草地拍了一张集体照,随后乘车返回。
最后,我觉得非常感谢白校长组织安排了本次外出观摩学习的活动,也感谢新区一中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尽管只有一天的时间,尽管仓促间我们也许并不能真正学到什么,特别还是这种早出晚归的行程安排。但我想说我的收获还是很大,一方面圆了我对这所“名校”的各种幻想的梦,另一方面通过观摩学习我也了解了别人家的老师和学生是怎么一种学习状态。
一直以来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本身外出学习的机会就少,所以我很感激这样的培训,希望以后还有时间到更大更好的学校去参观学习,所以如果不把这样的培训看做是一种工作或者劳累,而是看做一次成长一次丰富人生的旅行,我想这一切的苦恼和劳累也就释然了。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晚22:45分洛河之星于志丹家中
“小人物”的培训日志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的上午,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中考复习备考培训会语文科的培训活动。
负责主讲的是两位美女老师,都来自古都西安。
一个叫白洁——白老师,八零后,西安交大附中航天学校,年级中心主任,校中考研究小组领头人。本次活动,她讲了一节关于中学语文中考诗词赏析方面的复习课。不但对于九年级复习备考的语文老师和学生而言,从内容到方法上皆有可取之处;就是对于七八年级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方面,也能给予我们不少启发和点拨——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另一个叫胡洁——胡老师,七零后,看着也像八零后,西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西安市教学能手,先进教师培训委员理事,中考命题研究员。她是负责对白老师的授课进行课后点评,以及就本届中考复习备考,给我们做全方位的解读。胡老师,口齿伶俐,讲话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对于中考,以及中考的命题,命题人的思维和未来走向有独到见解。不愧是命题人,我们听了他的观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其实也可以理解,平台的高度直接决定了眼见的开阔度,长期的生活在大都市,站在命题人的高度,自然较我们这些底层的“小人物”见多识广。
今天的培训颇有收获,一方面因为“专家”的能力有目共睹;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其实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隐藏着,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善于让“它们”显山露水,或者我们一不小心就因为某些原因让它牺牲罢了。而经老师的讲述总结,我们一下子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问题和疑惑吗?
就像昨天,一个朋友因为孩子最近一次月考的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觉得要找一个老师给点拨点拨,于是就近找到我这个也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看看能不能给孩子指导指导。因为是熟人,关系也不错,只是点拨点拨,也不曾违背了上面三令五申的不准老师们补课的禁令,于是就欣然答应。好在孩子一直很优秀,除了语文有一些他们不满意外,其他科目都算得了学霸级别。
和孩子聊天后发现,孩子的基础没问题,理解能力也没问题,从卷面上看,只是字迹有点不是很工整,基础题没有差错,阅读的语言表达上还需要进行后期专业化的再打磨训练,作文有一点错别字,立意差点,应该算中上水平。现在是八年级,若等到九年级的课程全部学完,再加上后期的系统复习,模拟训练,应该提个十多分不存在问题。
和孩子深入交流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特征,比如,材料题的难以把握,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做那些相对有固定答案的题,对于主观发挥题,答题时觉得自己都能理解,答得也比较自信,可是为什么老师批阅下来,甚至是答案公布后也是不太能理解。其实当时我也是有疑惑的,结果今日,培训的了解命题真相的老师解答了我这个疑虑。就是命题本身和答案本身有时候存在疑虑或者有些出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型考试时,阅卷组的老师会不时地调整答案了,也许这就是语文科目中答案不唯一所造成的特殊现象吧。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呢,其实是有的,只是我们缺少一种研究的精神,或者说我们不善于把这些总结成理论,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整个落后,导致我们在这样的土壤下无法让这样的智慧的种子发芽生长。
其实在平时的每一次考试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我们普通老师“人微言轻”,我们只有遵从“答案”的神圣地位,有时候觉得某个学生其实答得很不错了,可是看看答案就又疑惑起来,没有办法时,就只能遵从“答案”了。但本次听完讲座后让我领悟到:语文的不唯一的答案造成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很大的为难,让我们在判断学生的答案的正误时变得忽上忽下,特别难以公平准确的把握。当然老师还不断的提到一个话题——就是命题人的对于中考以及日常教学的导向性,是企图引导一个未来的教育的正确方向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不断地调整。就像一盘棋,命题人、出题人是红方,我们老师、学生、答题人是蓝方。我们的目标一致,但同时又是一场博弈。这定是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学习时要有所收获,在考场上产出时,又不能轻易猜透命题人的意图。
既然如此我们除了一边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又要不断的密切地关注着每一年中考的变化,这档口,谁站高顶,谁掌握着更多的资源,谁定能一次次战胜对手。而我们这些处在边远山区的孩子,在起点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尽管我们也同样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有个好的结果,但很无奈的是,我们能力有限,不但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同样不善于总结,不善于更好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或者我们的眼界根本也无法匹敌,何况我们的学生处在零界限以下的又多,所以即便是你想作为,也会输给现实。但还是要感谢老师们带来的不一样的见解,我们也一定从实际出发,努力找到适合我们的路。
专家的见解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虽然照不亮我们,但至少可是让我们找到方向。
由于时间的关系,胡老师不能每一个问题都铺开了讲,有的也只能点到为止。但理论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要付诸于实践,特别是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我们实地教学中要面对更复杂的局面。对于优秀的学生,技巧和方法更胜,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应当回归基础。这次培训中我还有几点领悟——万变不离其宗,语文的教学应当回归文本,要注意课本中课后思考题的重点解读,对于素养的提升应不断加强,要注重语文的文化性,要让学生多关注一下主流媒体,等等。
其实,每一个多年从教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面对中考,我们永远在路上,面对学生,我们应当不断探索追求更适合的教育方法。让这样的培训,能点燃我们的星火;让我们的教育,能早日走出迷惘;让志丹的家长领着志丹的学生,在志丹的家门口不再徘徊。
洛河之星于志丹中学
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我与诗歌的情缘
——-洛河之星诗歌创作谈
说到与诗歌的机缘,应该是很久远的事了。从高中时代开始有意地接触诗歌,喜爱诗歌,到现在完全领悟这种文学殿堂中的瑰宝,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的。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坚持写一点,从开始的模仿,写出粗拙幼稚的所谓的诗作,到现在随心所欲的表达,也实在是因为一种坚持,朴素的,纯粹的坚持。
我觉得诗歌这种文体,本身很有魅力,除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文体特点外,比如: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与想象;独特的形式美,都赋予诗歌无与伦比的魅力。但所有这一切,我觉得它最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文体,最能表达诗人丰富情感。
其实诗人写诗,一般是需要天赋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诗的天赋。
写诗,除了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就是要有情感的注入。人类的情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这种力量使得诗歌别具魅力。喜怒哀乐,描景绘物,思古伤今,都可以用这种文体表现出来,而且还具备诗的特性。
爱上诗歌,最初是因为偶然读到了徐志摩的诗,比如那首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还有那首短诗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当我第一次读到如此通灵的诗作时,完全被它们吸引了,后来买了徐志摩诗集,开始如饥似渴地读,后来又看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之后,爱上了写东西,写日记,将一个少年的心情全部记录在纸上。
上高中那个时候,离家很远了,离开了熟悉的故乡,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就慢慢变得成熟独立起来。遇到困难和伤心事了就写在日记里,日积月累地写了很多,也就慢慢喜欢上了写作,而诗恰恰是文学作品里的轻骑兵,刚好在自己的写作世界里适时而生。
这以后上了大学,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时候年轻,对于爱情、友情处在一种非常朦胧而美好的状态,于是就写了很多诗歌表达这种情愫。再加上大学一个同学更是诗歌爱好的发烧友,课余时就和他一起读诗、谈诗、品诗;一起用任何题目学着作诗;甚至一起代同寝室的舍友写情诗,还跟着他去大街小巷寻找所谓的诗的灵感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心田深处对于诗歌的热爱。
大学毕业后已经积了厚厚的一本诗集,也奢望着能出版一本自己的诗集,还因此托老师找了名家做了序言,但后来还是因为某些原因中途夭折了。但那些诗歌大部分还是保存了下来,现在翻翻看看觉得很多都很幼稚,不过话又说回来,也算是年少时的一点记忆吧。
工作以后,多了乡愁,体验了生活的幸酸,所写的诗歌也较以往更丰富起来,题材上也不再止于爱情诗。很可惜的是,我做了老师,生活圈子异常的小,生活的经历也就老师那点事,所以对诗歌和写作而言,其实再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所以我觉得好的诗人一定要有一个丰富的人生,这样写出的作品也才更具有内容和价值。
这么多年,其实对于诗歌的爱好,只是因为,这种文学样式自己更熟悉,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样式,自己更善于把握,于是情感的海泛滥了,就让诗歌去承载。但说实话,我觉得诗歌也是最能提炼人们写作能力的一种文体。
他的魅力,不但辉煌在往昔的唐宋元明清,同样也盛行在新中国的今天。
所以与诗歌的缘,一旦结下,就是一生的情缘。
我的五一假期
五一假期,我没有像别人一样出门到那繁盛的地方去观光旅行,也不曾居家会客或者做了一个安心的宅人。我和妻子回了一趟老家,探望了我年迈的父母,也看了我们那留守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知道家里一切都还好。
父亲虽然放下了村里的职务,但似乎也没有因此闲着来,还是每日见他出去劳动,只是这两天看见父亲出入都开着妹妹从网上给买的那辆小电动三轮车,而门口的那辆大三轮车则没有动。母亲仍然以照顾孩子的生活为主,话里话外也总是围绕小儿说了许多有趣的事。
这次回家发现小家伙又长大了些,也“成熟”了许多。他还多次表示以后要跟着爸爸妈妈生活。于是白天粘着我们,要我们和他玩这玩那,一会儿背诗,一会儿又要听故事的,晚上睡觉也要跟我和妻子一起睡,不似前两年晚上说要跟我们睡,可睡到半夜又哭着要去找奶奶。
孩子的忽然“懂事”,让我们夫妻俩倍感心酸,虽然知道老人带孩子也是费尽心血,吃的穿的都没得说,但孩子天生和父母的那种亲情却是爷爷奶奶无法替代的。在得知孩子的心思后,妻子早早就开始做工作:“爸爸妈妈要去上班挣钱,挣了钱好给你买好东西呀,等你上一年级时就跟着爸爸去上学。”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我知道我们说的话他能懂。
等五天假期结束我们要离开时,他虽然不情愿离开妈妈的怀抱,但也只能离开。从车窗后视镜里我看到孩子在爷爷的怀抱里一个劲地向我们挥手告别,我不由得一阵心酸,看到妻子时,也只见她双眼闪着泪花。
当汽车驶出村庄,驶离我的故乡,驶向我谋生的地方时,我知道这一去又是一些漫长的等待,父母等待我这个“不孝”的儿子能再一次回归,我的儿子也期盼爸爸妈妈能早一点接他去“上学”。我的父母老了,他们对于子女的牵挂和思念也愈加深沉。我的儿子正在长大,他已渐渐明白了亲情,也更加需要爸爸妈妈的爱。对于我这个上有双亲,下有幼子的中年男人,我觉得自己应当挑起这一切,应当不辜负父母地期望,应当要更加关心孩子地成长。父母劳苦一生,他们应当有一个依靠,应当有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孩子成人长大,更需要借助爸爸妈妈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这次回家,知道父亲卸去了队里的职务,一是因为村里干部换届,另外政策上也不允许年纪大的人再任职,所以父亲就退了下了。
这样也好,父亲也不用再操心那些“闲事”了。但劳苦一生的父亲似乎总也闲不下来,仍然早出晚归地去劳动。
回家的第二天晚间,父亲下地干活回来我们一起吃过晚饭后,妻子领着儿子到里屋去睡了,我对父亲说:
“爸爸,我们喝点酒吧”。
“好,我弄几个菜”父亲说着就起身去了厨房。
我本想着算了,就那样喝点,但又想父亲是极其“爱好”的人。他知道儿子是少喝酒的,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一定心中很是欢喜,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但行动上我能感受到父亲的喜悦之情。这么多年我在外的时间远远多于回家的那几天,和父亲在一起吃饭的时间也不多,喝酒的时间就更少了。父亲知道我不太会喝酒,在人情交往上也很“不行”,所以从来也不勉强我这些。但只要儿子提出来,父亲就会欢喜地去做。
酒,是父亲前几年用自家高粱在邻村酿的纯粮酒,菜是父亲准备的下酒菜,一盘韭菜炒土鸡蛋(都是自产的),一盘细粉炒肉丝,虽然简单了点,但画面很温馨。
父亲上了年纪后就很少喝酒了,我也是一贯的不胜酒力,若不是一些特殊场合,对于酒我基本也没什么概念,至于那些酒场上的“文化”,也近乎是一个“白 痴”。所以对于那些见惯了“酒场文化”,见惯了“人情应对”,和那些惯于用酒场去解决问题的人眼里,我就是那种榆木疙瘩,或者“老实人”。不会请人“吃酒”,不会在酒场里说漂亮的话,不会给人敬酒,也因此不能用“酒场”去解决“一些难题”。
其实我知道,这一切都和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自己的确是不善于应酬那一类人。但是和父亲喝酒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酒不必在乎贵贱优劣,菜也不必讲究荤素搭配或多少,彼此也无须溜须拍马,或者豪言壮语,或者酒逢知己千杯少等虚伪。爷俩就一壶酒,俩个小菜,也喝不了多少,其实和父亲喝酒其意本不在酒,只是想和父亲坐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
从队干退下后,父亲不再那么忙碌了,但我知道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守村庄的都是和父母一般的老人,即便是新一届的村干部也都不再年轻了,没有了年轻人的村庄自然就少了活力,以后再想有什么发展恐怕也很难说了。
和父亲一边聊家常一边喝两口酒,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父亲,父亲的确苍老多了。六十多岁的人,脊背更驼了,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就好比门外那些沟壑纵横的山野,又像老村那些干裂的枣树皮,我知道这都是长年累月的劳动,饱经风霜的结果。父亲早些年因为发动手摇拖拉机时打掉了半口牙齿,现在早都换成了假牙,看他吃东西时都有些费力。再看父亲的手指粗糙干裂,已经不能伸直。父亲穿了一身我以前带回家不穿的衣服,上身灰夹克,下身灰牛仔裤,脚上也是从我那里退休的旧皮鞋。
和父亲聊天很少说些家长里短,要么说些村里的大事,要么说些最近的国事,当然也聊我的工作,总之都是些男人的事,不像和母亲一聊天就是“家务事”。这回我因为前些日子有人提起张达志将军,因为记忆里爷爷曾给张达志将军当过兵,印象中还曾是张将军的警卫,所以想问父亲可曾知道细节,但父亲告知,确切的应该是给张达志将军做过饭,还是那种经常的“小灶饭”。具体的细节爷爷也不曾说,父亲也就不知情,只是知道当了好几年的兵,时间大约应该是四十年代,我想应该是了,那些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一段往事让我觉得我们家应该算是根正苗红的革命者的后代了。
五天假期,其实很短暂,和父亲喝了两个晚上的酒,随父母还有小儿去了一趟老村,基本没干什么就到了离别的日子。
知道我们要提前一天离开时,母亲一早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后,我们一起去了老村。老村已经没了原来的样子,原来熟悉的地方现在都成了一块块梯田,只是我们家所在的这一片儿还没有被推掉,听父亲说,这一片儿恐怕会暂时搁置不再推掉。我想其实不退掉也好,至少我每一次回家还能再见到这个熟悉的“老家”。
到了老家的院子里,看见母亲的菜园子都已种上了,原来的院子也被翻过铺了地膜,父亲说这里还种了几棵孩子爱吃的草莓。我想草莓,现在不是快要“下架了吗”,回头再一想,哦,可不是,那些早早就售卖的草莓可不是像现在这样“自然生长”而来的,就像村里也正在发展着大棚蔬菜一样,对于人类的科技而言,反季节出现的蔬果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老家储藏着我们童年的记忆,现在这些记忆都随时光尘封在往昔了,墙壁上的照片都还在,只是时光却消失不见。里里外外逛了一圈,其实老家一切如故,只是长时间的闲置散发着一股土霉味。
院子里,父亲在收拾一些柴火,母亲忙着给菜园子浇水,小儿则又把一些废弃的玩具从窑洞里拿了出来,我看着这一切万般感慨——
等忙完了一切,母亲将一些豆类和新割的韭菜装上了车,父亲也把珍藏的高粱酒装了许多给我。不知为什么,自从那几年家里酿了酒之后,虽然不胜酒力的我也渐渐爱上了这种少喝两口的感觉,思来想去或许是因为这酒里有一股家乡的味道吧。
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准备很多东西要我带着,这次就又带了土豆、韭菜、红小豆、小米、干豆角,干玉米,干枣、还有白酒等。倘若在夏天或者国庆节回去,母亲还会给准备更多的东西,以至于我每每总是担心我那车是否能承载得了这许多的东西。
假期结束了,我回到了学校,但心有一部分是留在了遥远的故乡,我的父母还有我那年幼的孩子,虽然我们彼此远隔千山万水,但我觉得一切似乎就在眼前,我们的心是靠近的,只要时间允许,只要再遇假期,我一定马不停蹄的再回到故乡去。
2021年5月6日
端午时节在故乡
自从成为在外漂泊一族后,我算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多年不曾在家乡过端午节了。这次端午节回家,一方面远在外地的小妹打电话说端午节要回去一趟,看我是否回去,若回去正好相见。另一方面也有些思念父母和思念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于是就决定了这个端午节再回家一趟。
虽然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才回去了一趟,和家里人也才见过面,但这次回故乡似乎更有些不同的意味。小妹回去是因为这次老家的村子里为外嫁的老小女客们举办了一次聚会,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也都回到了村里,而我也算其中的一员。听父亲和村里的老人们谈论:“这次聚会不但大部分女儿都回到了娘家来,就是整个村子里也算是难得的人数最齐全的一次聚集了”。
除了几个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回来的,我就真的见到了许多人,有的几乎认不出谁是谁来,不对,应该是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好在两天的熟悉后,终于想起好多人来,连着也一并想起许多的童年往事。
老家里这次聚会,看上去很是热闹,不但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就是那些由女客们表演的秧歌队和晚会之类的竟然要赶得上过年时的盛况了。新修的村舍,可以表演节目的广场和能够容纳全村人吃饭、娱乐活动的村队部都显出一片繁盛的景象。虽然我不大喜欢这样的热闹的场面,但这次的确是见到了许多多年未见的父老乡亲,特别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同学。
看到这么多人同在这个端午节现身,其实也有些别样的情愫。自从老村搬迁后,虽然新的村舍接近了现代化的村镇,各方面条件也都有了改善,但从内心情感上我还是有好长时间都没有缓过神来,因为一直在外工作,所以老村总是童年那种记忆。而今这一晃就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人事都在发展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地成长,让我们感觉村庄越来越陌生了,好在每次回家,父母都会说些村里的事,有时回去时,也住些日子,所以老一辈人还算熟悉。这次村子里搞聚会,很多人都回到故乡来,所以应该算很难得的一次聚集。
因为是女客聚会,所以我也因此见到了好几年不见的父亲的三姐妹,我的亲姑姑们。他们都上了年纪,大姑和二姑花白的头发和脸上像老枣树一般的皱纹,让我瞬间想起了已故多年的奶奶的样子。小姑很瘦很瘦,耳朵也好像越来越听不见了,她最年轻和她说话反而最费力气。
这次回家,最开心的要数小儿了,听到爸爸和姑姑要回来,小家伙早早就等在门口了。我们一下车他就从大门里跑出来,看见我们了,高兴得很。因为上次五一才见的面,所以这次小家伙一点也不生分,晚上还主动要跟我睡,睡到半夜也没有再吵着要跟他奶奶去。小家伙似乎又长高了点,看着很瘦,抱着却感觉很沉,摸一摸他的小胳膊腿,感觉肌肉很是结实,不过就是比以前更顽皮了。
这次回家我发现母亲的头发长长了些,身体瘦了,模样却越来越像已故外婆的样子了。父亲还是上次的样子,家里也没有什么变化。哦对了,这次还见到了二舅和二舅妈,不过感觉二舅妈还是那么“年轻”。
回家的第三天,小妹说要去下村“闫寺”的玉泉寺去看戏,顺便再从老村走一趟。于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去了一趟。
这次玉泉寺走了一趟,感觉和小时候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出入,庙宇似乎增多了些,戏台前面建了观戏台,后面的石崖里的泉水却封堵了起来,印象中这一处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热了就在里边乘凉,渴了就喝石崖下面石缝中流出的泉水。
石崖外面的崖壁上还有一个石洞,石洞外面是两尊没有了面目的石雕的飞天模样的石像,旁边几处佛龛里的佛像也被人打掉了面目头颅。不过此刻半空里的石洞锁着门,印象中里面应该有一颗类似篮球大小的可以滚来滚去的石球的。父亲说,他们小时候,这个地方还是个学校,自己就在那边的窑洞里念过书,一下课还曾上到里面的石洞里滚那个石球的,滚起来发出轰隆隆的声响,类似打雷的声音。
我忽然想起来,小时候跟着村子里的人们去看求神祈雨,似乎这一处地方应该就是过去人们求神祈雨的地方了。以前看到或者没看到石壁上的文字,总之是毫不在意,这次细看去,上面竟然有文字刻在石壁上,又听这里的会长讲,现在这里已经申请文物保护了,还听说这一处竟然很是有些年代了,大概要推测到隋朝了。
整体上看现代化的人为的建设已经让原始的过往变了很大的模样,但我总觉得似乎童年的那些唱戏的味道和场景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戏”的趣味。
从玉泉寺出来后,我们选择了另外的以前经常走的一条路去了老村。可一路上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路过曾经的学校,供销社时,看到的早已是一片废墟了,我和妹妹都感叹时光的无情,原来我们小时候这里是多么的“繁华”,可现在这些都掩埋在记忆深处,或许若干年后就成历史了。
在老家旧院的窑洞周围转了转。看到院子外面的枣花,正在盛开,一朵朵金黄色米粒般大小的枣花,悬浮在绿叶间,闻上去有一股甜甜的清香,再瞧这满山的枣树,此刻都开了花,漫山金黄。脑畔上的杏子,此刻已经涨红了脸,但还未熟,吃起来酸酸的。窑洞旁的梨树上,挂满乒乓球一般大小的梨子,在巴掌大小的绿叶间探头探脑,很是可爱。院外坡底李子也未熟,一枚枚青果,表面看去灰蒙蒙的像搽了一层灰霜。院子里母亲栽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却已经长到一尺多高了。
赶着全村人吃晚饭时我们回到了新村,吃过晚饭后,我们几个发小、同学又一起留了微信,合了影,晚间又看了由女客们表演的秧歌、唱歌、舞蹈等节目的晚会。
早饭后,我和妹妹就在父母和小儿依依不舍的惜别中再一次踏上在外谋生的旅程中。也许对于小妹来说,回娘家就像这次聚会的女客们一般,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家新的牵挂,回娘家就是走亲戚。而我的根还在这里,不管走多远,我的故乡依然在这里。我,充其量就是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像蓝天里的风筝,不管飞得多高,我的那根风筝线却永远攥在故乡的手里。
2021年6月16日
秋雨心事
雨是自然间最为寻常的自然现象。
待冬雪消融后,春雨便以真情和含蓄悄悄催化万物复苏,因而世人多喜欢春天的雨,因为它象征着希望;夏雨的到来则秉承了夏天一贯的热烈和粗犷,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往往是人们最为期盼的存在;唯有这缠绵的秋雨,特别是当整个金秋不再需要它滋润时,或它那讨人厌的一场凉过一场的秉性,就实实在在叫人无法对它产生丝毫的爱意。
但谁也无法阻碍它岁岁年年的轮回,无论人们喜欢或不喜欢,秋雨一如既往。
北方的秋天多雨,当然这是和北方其他季节相比而言。记得我们这里前些年就是这样的秋雨,连着下了十多天,许多房屋因此都有不同程度的渗漏和坍塌。听说政府因此还给山里因下雨毁坏房屋的人许多补贴呢。
这些年我照旧一到冬天就会从我工作的地方回老家去看看。每当走在家乡的田野小路上总能看到,梯田的枣树地上铺了一地的红枣没有人要,都烂在尘埃里和着地上牛羊粪便,有的树上还挂了不少枣子,都已成风干模样。
我想抛开别的因素,要是这秋天不要下这么多的雨,也许我们家乡的枣子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吧!
今年国庆节,我依旧回到故乡,结果这秋雨一下就是三五天,几乎干旱了一个夏天的故乡整个的沐浴在这秋雨当中。按说一夏无雨,这秋雨的恩赐应该缓减了干涸,可连同我在内所有的人都没有因为这场秋雨而体现出惊喜,反而这雨越下越叫人心慌。果然,秋雨过后,漫山遍野的枣子都张开了嘴,再后来急剧变化的天气更加雪上加霜。这以后我便知道,完了这一年农民又要欠收了。
国庆结束后,我离开故乡回到单位,秋雨也是一路跟随,一连多天的断断续续的秋雨几乎隔两三天就下,这一度让我疑惑我这不是身在北方而是处在江南才对。有了这样的体验后我就更加同情南方多雨的地方,原来阳光热烈,那种响晴响晴的天气有时候也是一种奢侈的存在啊。
所以一向爱雨,喜欢雨季的我,自此便开始对这缠绵的秋雨有了隔阂。
再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曾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句教育名言,一度很是流行,这就是那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从学生的角度否定了老师,给老师们定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罪名”。
按照如此逻辑,那些问题学生就不该出现,而另外“会教学的老师”也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多年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句很有问题的“教育名言”。
在当下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再来深入地解读这句话。
首先这句话的出现,本身就太过于绝对化了,不符合一般的常识规律和辩证思维。
我们看待问题一定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固然这是一句很有情怀的教育名言,对于提高老师教书育人的信仰给予了非常大的鼓励,让老师们在教育学生时多多少少有了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老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鞭策作用。
我认为效果仅此而已,如果硬要放大,把它当做一种准绳,一种真理,一种掩饰真相给老师们硬扣一顶“帽子”时,我认为实在不妥,实在是一种幼稚的行为。
所以在有良知或者说真正懂教育人的心目中,恐怕是要受到鄙夷的。
当然在今天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中又有多少人能明确这样的道理,有的恐怕更多的是拿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名言真理,去给老师们使绊脚石的现象,反而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笔者从教近二十载,不敢言凝聚多少丰富的经验,然多年一线教学摸爬滚打,也是历经岁月地洗礼。
经历各种各样的学生,也经历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诸多的改革风云,最后你会发现,教育绝非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即使是像某些盛传已久的名言妙论,细细想来,在事实面前也是丝毫站不住脚根。
就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言。
在现实环境中,就是有的学生教不会,教不好。
特别是像公立学校这样的大环境,升学时基础差,大班额教学,多科目折磨,特殊家庭原因,这些都是影响一个学生学业成长的因素,所以对于一科老师而言,再神通,再满腹经纶,再有本事也会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的长河中掉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小县城里的公办初级中学,整体教育近年来一直处在排名末次行列。
所以百姓不屑与之为伍,政府又怒其不争。百姓中有钱有势人家,倘若孩子稍微争气者大部分舍近求远,去追求了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于是远走他乡成风,只要孩子成绩差不多的,再加不差钱主户就绝对不会选择在家门口就读。
即使是需要另外付出多于本地几倍十几倍的金钱花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读书,这充分说明,百姓不信任当地学校的能力,甚至从更基础的小学就开始谋划着往外面去。
所以教育的疾患带来经济的损失,进而恶性循环,再加这两年疫情的发生更对当地经济造成影响,有的人莫名的就把这种萧条和不景气归罪于教育的失败。
试想好学生大面积地流失,势必导致教育成绩的整体下滑,差生聚集起来,再升入更高一级学府,不就越来越差么。
小学基础差,学习习惯未养成的孩子,要在初中逆袭,基本上很难。
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有好一部分孩子,基础差得让人难以想象。
初中的孩子,基本的课文朗读能力,基本的作文能力,和基本的阅读能力,甚至基本的听课能力都应该有基本的水平吧,但事实证明,这些差生不及小学四年级的中上游水平的学生。
就拿最近一次学业水平测试而言(现在不叫考试,都美其名曰——作业评估),笔者班里有俩个孩子,一个作文一字不写,一个只写几行,还是胡言乱语的那种。
其他的虽然不是没有写,但是很多人,基本不能看,若要细细去考究恐怕老师要吐血才会收场,只因为没有出现老师吐血现象,那是因为笔者历经风雨,早已千锤百炼,见惯了大风大浪,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灵,所以很快就能释然了,毕竟这只是孩子们的一次测试,没有达标就再去努力,再去奋斗好了。
其实更关键的不是孩子们的考试成绩,而是他们平日里面对学习的态度。
一些孩子,课前不预习,上课不专心,老师讲授也不认真听,课堂不做笔记,课后也不复习,有的早读时就开始睡觉,作业练习常常不按时完成,完成的又没有质量。
有的孩子老师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让他爱上学习,就是基本的作业也是天天催,但是最终的结果仍旧是白费功夫。
所以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又当如何解释,最欺负人的解读恐怕就是那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罢了。
但倘若反着想,若能教好这一部分孩子,那样的老师的确让人敬佩,至少是接近神灵一般的存在,像我们普通大众老师恐怕没有这样的能力,也许生活中真的有“教好”这样的个案,我疑心那绝对是少之又少的少数人。
这样说来若没有人能体谅老师的艰难,恐怕我们就得一直背着这样的黑锅然后继续做牛做马,继续为这些孩子们服务着,悉心的教诲不减,斗智斗勇,继续做着为人师表的事,至于说别人怎么看,我们老师却实在再无暇顾及,因为现实已经将我们架在铁炉里烧烤,卑微到尘埃里时,我想,这或许不单单是老师们的不幸吧。
再说一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对于老师们来说 ,遇到好学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却不是一种常态。
遇到差学生不能说是一种不幸,却也是一种缘分,总之,干了教育这一行,我们就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学生。
但问题是现实很残酷,有些机构和部门很卑鄙,本来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很自然,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舒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教育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事。
但事实是过多的功力和过于干扰的管理、评比、检查却使得学校或者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宁静,而变得整体躁动不安,让师生关系,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莫名就有了许多隔阂和无端的猜疑,我觉得这一定不是教育最佳的模样。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言论所包含的意义,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也注定成为教育史上的幻影。
当下教育的发展一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调整,中考分流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国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自己又是什么样的人才。
在教育里完成自我成长,实现最大程度的修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我愿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遇见一个好老师,要知道实现自我的价值绝不能寄托在老师一个人身上,老师只是那个引路的外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导师。
教育,百年之计,在有限的生命中,一定要理解当下教育的环境,不要过于迷信老师的力量,老师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也不要去过多的干扰老师们的正常教学,甚至去不断的贬低或者诋毁老师。
其实大部分老师都是兢兢业业,都是那个一站在讲台上就想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而唯恐学生不学的老师,虽然我们不否认在这些诸多的为师者之中或许有一两个师德有问题者,但那只是少数,正像那些教不好的少数学生一样。
我们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法宝,对于成才成人,教育只是助推,而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却是多种因素多种机缘的组合。但尽管如此,作为一个老师,我宁愿我的学生都是一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自己一定要被限定在“教不了”的老师行列,那么我依然会继续努力,全当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鞭策。
与理想为伴的青春才具魅力
现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一篇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篇谈及人生价值观的作品。
笔者在教授这篇短文时,和学生谈到人生、理想、活着的价值等话题时,有的学生坦言自己的理想是挣大钱、当警察、当医生等等。看到学生如此兴致高涨,于是笔者就建议大家不妨用一张纸,把自己的理想都写下来。另外为了有趣,每个同学都可以预测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同学,想想看“他”或者“她”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等一阵吵吵嚷嚷过后,大家都把自己的“理想”和顺带“预测”同学将来的发展的那张纸片放在了讲台上。当笔者仔细审查过孩子们的这些带着稚气的同时有些搞笑的理想和预测时,不由得一阵阵皱起了眉头。你们想知道这都是些什么样的理想和预测吗?如图:
理想是什么?从教近二十载,笔者没少和学生们探讨过理想这个话题,当然每一届学生也都会在老师的示意下写下过自己的“理想”。理想说白了,就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美境界的观念。
对于十四五岁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谈理想,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一个奋斗目标,能通过这样一种心里暗示,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去更好的完成学业。
理想这一话题,我想对于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他们应该早就接触过这样的谈话。小学时在老师那里,或者在父母的教诲中,也或者在别的什么中,总之应该没有一个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而言也应该在心目中至少有一个这样的影子,最少也应该有那么一个方向,至于说学生到底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少期待,我们却不好明确说明。
从学生写下的这些所谓的理想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怀揣梦想”的。
至于说我们要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就去推断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就恐怕也无法办到,而学生写下的同学之间地预测就更是无稽之谈,那多是学生间的一种调侃罢了。
但话又说回来,从学生写下的这些言语中,我们却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看他们的书写,那里像八年级学生,再看他们写下的这些只言片语。你会觉得搞笑的同时又有些疑惑,如果你是一个关心教育的人,你也许会担忧,倘若不小心,这里那孩子竟然和你有关系,说不定你会无比的忧愁。
先不说希望回老家当村长的孩子,单那要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的孩子,或者坐着世界上最好的车,喝着82年的“果皮”的孩子就叫人哭笑不得。当然还有希望当厨子、游戏主播、到内蒙古摆台球的,还有看某某明星演唱会的,去西藏旅行的,吃尽天下美食的。除了这些,当然也有要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将来有好的生活,可以更好的孝顺父母的。
说实话,这不是笔者所希望的样子,至少不是笔者心目中完美的一次诉说理想的测试。看看孩子们地预测,这那里是预测,这就是调侃。什么提泥抱砖,什么乞丐流浪汉,什么修马桶、卖肾。看来在同学的心目中那些平日里的“捣蛋鬼”就该是这个样子。
其实笔者不开心的是孩子们对待自己的学业或者对自己的未来设想的一种态度。
其实你若单独去和一个孩子谈心,你会发现,他目前特别迷茫,什么学业,什么未来,他根本很少想过。有一个孩子因为平日里学业一塌糊涂,笔者曾找过这个孩子,希望通过笔者的三寸不烂之舌和谆谆教诲,看能不能唤醒孩子的心灵,让他立志学业,从而不负青春。但经过一番交流后,笔者发现,这个孩子整日里只关心游戏,那个叫“某某荣耀”的游戏让他深深地着迷,以至于日思夜想,和同学平日里也都在交流如何打游戏,处在什么段位。至于老师讲什么,有什么作业,统统都是应付了事。笔者曾追问这个学生是否想过自己的学习,是否想过考不上高中该何去何从,他一概摇头,说明孩子志不在此,你老师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关键是这样的孩子竟然不是个例,一大帮孩子都是如此,可见我们的成绩要想提高会有多难,而我们的成人教育又从何谈起。
其实到了中学,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一眼望去是可以想象到他的中考成绩的。中考升学无望,是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希望孩子有出息,希望他们成龙成凤,几乎是我们每一个家长的夙愿,但我想说如果孩子是这样的学习情况,恐怕大多数的家长是要失望的。
当然到了目前一种状况,我觉得孩子们的成绩已经不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唤醒,一种自我觉醒的意识。很多厌学、成绩差、习惯差的孩子,他们绝不会想着如何有价值的度过自己的最美的中学时代,他们沉迷游戏、讨厌学习的苦,都在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没有觉醒。
当然这个班的孩子本身就底子差,反观另一个班(快班)的学生,在做这样一件同样性质的事情时,却要好很多。学习好的学生,普遍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能时时跟着老师的节奏。对于理想和人生也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当然从整体的书写习惯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也比较强。如图:
所以,启迪心智,开启智慧之门,指导学生与理想为伴,我觉得在学生的成长中,特别是对已经步入中学黄金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最为重要。
学生的学习或者说学生将来的成人成才,离不开理想的作用。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孩子,学习一定是有方向有动力的,那么学习就是事半功倍的事,倘若事事都要老师催着走,或者和老师在学习上捉迷藏,整日沉迷在游戏、玩耍当中恐怕这样的孩子在和同龄人地竞技中是要吃亏的。我们不否定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出息,但至少在中学时代他们是没有好好把握的,想想没有奋斗的青春,哪来辉煌的明天。
疫情环境下的别离
一记滞留故乡的父亲
二念祖国的日益强大
三祝抗疫能早日胜利
文 / 洛河之星
本次西安疫情爆发这段日子以来,单位隔几天就要求我们去做一次核酸检测,目的就是要全力配合县政府关于全民核酸检测的要求,这些我们能理解,也要主动积极去配合,毕竟政府这样的措施,是为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隐患,确保县域内的安全。
随后几天公交车停运了,出租车也停运了,学校早已放假,小区门口,高速路口,或者别的什么紧要关隘到处都设置了安全检查点,再加上新闻里每天播报确诊病例增加的数值,这一切无不预示着疫情的日益严峻,地方上加强管理也在情理当中,毕竟生命攸关。
可这样的严密管控,也直接打乱了我们的年度计划,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这样的小家庭只能按兵不动了,本来计划着年前再回一趟老家,把留在老家的父亲也一并接来,这样我们家就能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了。
今年暑假,留守在老家的孩子终于在我们夫妻两地一再坚持下,母亲答应随我们一起到我工作的地方去帮忙继续看管孩子。
这样,一来解决了孩子继续留守老家的现状,二来,缓解了孩子离开他奶奶的相思之苦,三则母亲也可以留在儿子身边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原计划是等秋收之后,或者天寒之后再将父亲接来,可谁曾想,突发的疫情,和不断严峻的抗疫形势,使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让父亲来的打算,按照上级部门地指示,尽可能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这样一来,父亲恐怕要一个人留守家园了。
想着父亲要一个人过年了,不禁有点伤感,感叹世事真是无常。再一想这也许是生活对我们的一种考验,再说父亲一生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历过,这点苦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小时候,父亲常常讲起他小时候的事,记得父亲说过,他小时候只念过三年冬书(就是每年冬闲时去学校读书),因为家里穷,爷爷供不起父亲上学。每年开学时就一张“粉连纸”,裁剪两个小本,一个语文,一个算数。一学期只有一支铅笔。本子正面写完了,就反面接着写,都写完了,就在垃圾堆里捡几个破烟盒或者什么废纸片,还能再抵挡一阵子,铅笔写完了就捡来别人丢弃的碎铅笔头。
说到这些,父亲常常感叹那时候是真正意义上的苦,哪里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
说到父亲小时候,吃的穿的那才叫更加艰苦。由于那个年代食物匮乏,农民普遍贫困,经常食不果腹。煮稀粥,吃野菜是家常便饭,如果遇到家里蒸高粱窝窝头,那就算非常好的吃食了。父亲上学去的时候,有时会带这样的干粮,可每每自己也总是舍不得吃,拿两个窝窝头时,就节约一个或半个和别人换些纸张和铅笔头使用。
穿的是自织自染的粗布衣服,一年春夏秋冬只有一身。冬天穿着棉衣,夏天就从棉衣上拆下来单穿。洗了补补,补了洗洗,满身的补丁,让你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这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独有的一种情况吧,想想现在谁还穿打了补丁的衣服,除非是为了追求一种别样的时尚。
可就是这样的学习生活,父亲也只仅仅念了两三年,按父亲的说法就是小学二年级。
不念书的父亲很早就跟着爷爷参加了社里的劳动,十六岁开始就是全工分劳力,那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祖国还很穷,就和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写的一样。整个中国实际上还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可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出生在80年代,听父亲说就是那个时候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也就是包产到户,由集体劳动的农业合作社转变到了各家各户的自我劳动状态,这一革新彻底改变了农村的格局,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村经济也从此有了质的提升。
我们家自从那时候起生活才开始有了起色,听母亲说,单包那几年每年都能打很多粮食,除了吃穿不愁之外,还有余粮交公。
记得小时候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再没有遇到像父亲说的那些苦日子,总是读书有崭新的课本,可以买到非常好看的本子,也没有经历像父亲一样的去捡拾纸笔那样的事。
我小时候读书是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平安,积极向上,中国各方面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后来我考上了高中,三年后又考上了大学,再到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这一路走来,其实我觉得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是要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圣的国度——伟大的中国。另一方面就是要感激父母的养育和教诲,其实是应该要感谢父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正是他们那任劳任怨,勤奋刻苦的精神感染了我,启迪了我,让我从小就知道怎样的去做人,怎样的去学习和生活。
父亲一生做过很多事,青少年时代参加劳动,十八岁就当了生产小队长,后来又当了民兵连长,自己学会了算盘算账,自己努力认识了不少字,又因为自己的能力出众,在村里当了十多年的村支书,乡里又干了十多年的管电员(电力局的临时工,负责到乡下抄电表读数和修理电表等),还烧的一手好菜。平时家里垒灶台,砌窗台,编个农用框,或者制作个什么农具,父亲都是一把好手。父亲的这些品质和能力时刻在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觉得自己也似乎很励志,长大了,也要干一番事业,至少像父亲一样,做个“厉害”的人。
参加工作这些年,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外面闯荡,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我就会对自己说:“你可以的,加油,没有挺不过去的难关”。
这次父亲没能赶在疫情爆发前,来我工作的地方,虽然多少有些遗憾,但内心我觉得父亲会坚强地面对这一切的。前几天母亲埋怨父亲没有早一点动身,这下疫情发生后,想来也走不成了。
父亲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叫我们不要担心他,他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的,不出门就是最好的防疫,在这个全民防疫的关口,咱们不能给政府和祖国添乱,家里吃的用的啥都不缺,叫我们不要担心,再加上这段时间村子里也正好有事,需要他出力。这几年父亲年纪大了,虽然辞去了村里的职务,但村子里有什么重大的事,还是会征求他们这些老党员的意见。
这次确实有些遗憾,但话又说回来,疫情的发生,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幸好我们祖国如此强大,足以应对这场灾难。从一九年的武汉疫情,到二一年的西安疫情,这是天灾人祸,是我们不可预料的事。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用行动和实力告诉了世界,我们已经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也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抗疫水平世界第一,我们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不但供我们使用还大量捐赠给其他国家,这一切无不预示着祖国实力的日益增长,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虽然这次疫情阻碍了我们一家团团圆圆的梦想,但我相信在举国上下全面抗疫的背景下,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想要见到的春天也会如期而至。
洛河之星,男,八零后,本名:刘晓杰,陕西佳县人。延安志丹中学一级教师,志丹作协会员,延安作协会员,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注册诗人。爱好广泛,专注现代诗歌写作。
反思“老杨事件”
开学后,生活中被两件“新闻大事件”所干扰。
我很是怀疑这个世界的确是彻底地疯狂了。
第一件事,当然是“俄乌”之战,我想这应当算是震撼世界的毫无争议的大事件,然而在我而言又似乎无关紧要,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看看新闻,翻翻抖音,了解了解仅此而已。
然而发生在身边的“老杨事件”却不知不觉给了我许多无形的困扰,似乎一团乌黑的阴云缠绕在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
开学后一切照旧。
除了开学第一个周为了要衔接上一个学期的因为疫情干扰而丢掉的测试外,从第二个周开始总算迎来了真正的新学期。
然而这个新学期似乎一点叫人想不到有什么稀奇或开心一类的词,至于老杨事件的不断发酵则更叫人觉得世事无常。
有些事,有些人,实在要令人觉得“人生险恶”,倘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这事想来实在叫人背后阴森森发凉。
“事件”似乎常常在发生着,日子也日复一日照常轮回着,可我们不得不日渐成熟。
老杨停职了,但这两天,似乎总又看见老杨从办公室走进来,谈笑风生,亦或在教室的窗外,又似乎发了什么通知,总之印象里如此“敬业”的老杨竟然没有好“下场”。
我惶恐了。
希望一切风波尽早平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希望这个世界不会再有无缘无故的伤害,也希望一切事件都要客观公正。
作为一个老师,我挺喜欢一个词汇“佛系”,但也厌恶另一个标签——“躺平”,佛有慈悲,躺平却是一种逃避。老师在与学生的博弈中,多一些慈悲,少一些暴戾未尝不是一件合理之事。
时代的不同,我们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一味的主张“不打不成材”,或一味的躺平害怕“出事”不管学生,都不是当下正确的做法。所以教育学生,赏罚适宜,处置合理就成为我们必须要深思的教育大观。
在老杨事件发生后,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没曾想事件的结果到了如此地步。一方面为被打的学生喊冤,也同时为老杨的付出和整个事件导致的结果而惋惜和不值。
学生和老师,曾经是多么和谐的一对,如今却成了生死博弈的对头,实在叫人无法释怀。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面对时刻准备和老师“斗争”的学生,面对这一帮祖国未来的希望的一代新生力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机构,都因该静下心来,平心静气的真正的去思考一些问题了。
教育下一代,目的何为?
单纯地看待成绩,只要分数,忽视了心里健康、理想信念、三观和未来,我们究竟赢了什么?老杨在管理学生中使用了暴力手段,他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我想在老杨有生之年的教书生涯中,恐怕不会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被体罚的女中学生倘若身体真正受到伤残,那么体罚的罪恶不可被原谅的,但倘若当事女学生无事或者并不严重,那么双方的矛盾会不会冰释前嫌。或许站在谁的角度考虑问题,都不会令人信服,因为“人性”的属性本来就有自私的一面,也许真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总之事件是在一种不可预料中悄然发生了。
当笔者听到这件事,并看到各方媒体传言铺天盖地的传来后,我第一时间就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甚至我们的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事情要屡屡发生。
老师、家长、学生,我们难道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奋斗吗?
为什么,过去我们听不到这样的消息,曾经的那种和谐、关爱、尊敬的师生关系哪去了?
思来想去,我终于察觉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泥沙俱下时,我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有我们的行为,似乎不在同一个频道。我想这会不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呢?也许有一天我们的体制终将改变,我们的观念、思想或者我们的处事行为都会跟随时代一起进步。
但目前,我确定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理想的丰满,总要输给现实的残酷。
一方面我们为了学生的教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时不时要冒了风险去“狠狠”的教育学生,为的就是希望学生“学有所成”有好的成绩呈现;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这种既要成绩又克服不了学生不学的障碍中摸索前行,倘或一个不小心,就要犯了错误,轻则处分,重则丢了饭碗,所以矛盾之中不免陷入尴尬境地。
老杨事件就是警钟。
我们必须要深刻地思考,就像老杨在群里发的这段话一样:“各位同仁:对于我自己最近所做之事,我表示由衷的道歉,盼你们在今后工作中,务必注意方式方法。请不要灰心懈怠,重拾信心,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新一届局党委的全力配合下,只要全县上下,群策群力,齐心努力,我们志丹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老杨的道歉令人有些心酸,同事一场,绝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同时也有了些许安慰,老杨并没有自暴自弃,或许在老杨同志的内心深处也是深深的自责,毕竟这样的事情所带来的后果,谁都不是赢家。
正如老杨所言,我们应该看到前程,我们要相信,前路虽然坎坷,我们也会勇往直前,我们的学生依然需要教育,他们的行为依然需要成年人去“修理”。
正如这两天“一只过河卒子”的一篇文章里写到的一句话一样,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要经历痛苦的修剪。一个少年要成人成才,绝不能离开学校和老师的教诲。
只是我们为人师者,定当在这一件件血的教训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要善于思考,深入思考,凡事三思后行,一言一行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准则去行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我想这个世界总还是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教育当然也不能例外。
外婆家的记忆
最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或亲情类记忆的作文,学生坦言难写。于是我建议学生写写自己外婆家的事,因为对于外婆家的经历或记忆,应该是大多数孩子最温馨的记忆,相对来说,写这样的文章应该比较有话说。
所以在和学生交流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写作时,一些人和事,一些美好的记忆就从脑海里渐渐明晰,进而舒展开来,似乎心田深处有一种潜意识被悄悄地唤醒,使我不得不驱赶记忆向童年的纵深往事回溯。
闭目回想,一个距离故乡十里之遥向西的陕北小村就出现在脑海,那便是我的外婆家——王元村。
外婆家在村子的最后面,和两个舅舅一起独占着一座山,上下三个院落,周围都是树,印象中杏树最多,其次是果树、桃树、李子树之类,最下边一个院落是外公和外婆住着。院子向西的尽头有一口井,周围人家都吃这一口井水,由于水井的位置恰好和外婆家的院子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井水溢出来后就被外婆家引导过来聚在一个小池子里,正好可以灌溉院子里的菜园子,由于水源充足的缘故,就连院子最下方的一棵多年的老果树都长得非常茂盛,菜园就更不用说了,不缺水源的菜园,简直就是我们儿时的天堂。
小时候经常随母亲去外婆家,过节、唱戏、遇寒暑假更是一整个假期的常住,所以童年的记忆有一大部分要停留在这个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小村,然而正是这些记忆编织了、慰藉了我的童年,使我不得忘却,即使三十年后的今天,它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高速公路经过外婆家时,被夷为平地了),也不能磨灭我对它的记忆。
那个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舅家也一切欣欣向荣。每到暑假,外婆家周围山坡上的杏子成熟了,红的黄的躺了一地、果树也挂满了果实,有几种果子已经成熟,还有桃树、李子树也是硕果累累,但我记忆中一种叫玉皇的果子最为好吃,黄灿灿的甜丝丝的,现在想来也应该是属于李子一类的果品。至于最下边的院子里则种了黄瓜、西红柿、水萝卜,似乎还有小瓜、西瓜一类的瓜果,应该还有一些茄子、辣椒之类的蔬菜,但我们几个孩子似乎更喜欢西红柿,每每趁大人不再时就去“偷吃”,红一个“偷摘”一个,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的西红柿似乎较我们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的多。
在冬天放寒假时我们照例也会去外婆家。外婆家的下面是一条沟,沟里有一条小河,河两岸长有几棵参天大树,在我印象里好像是梧桐树。冬天时河里总是结着冰,我们也时常到冰上去滑冰玩,不但我们几个似乎还有周围邻居家的孩子也一起来玩,总之冬天的外婆家虽不及夏天那般有趣,但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记得有一次下了雪,一帮孩子就在院子里堆雪人,好像是玩了好长时间,我的小手近乎要被冻僵了,回家烤火时又疼得哇哇直哭,外婆就将我抱在怀中,用他的胸怀为我取暖。这后来我才明白,人的手冻僵后需慢慢暖过来,绝不能直接到火上去烤的。
夏间的外婆家是最迷人的,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还可以到沟底去放牛,洗衣服,捉小鱼,晚间回来一大家子人聚在院子吃饭,蚊子多时,外公就点起一把干透的艾草,那一缕缕的白烟一会儿就弥漫开来,蚊子就躲得远远的,家里再燃起一把,蚊子就不去里面了,晚上就可以睡一个舒服没有蚊虫干扰的好觉。早晨也不用很早地起床,总是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像在我们家有那么多的规矩,不能上到灶台上了,起床后要自己把被子叠好了或者什么别的规矩。到外婆家就全然没有这许多的约束。有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在舅舅家里的被褥上溜来溜去,有时候还和表兄在炕上摔跤,即便是这样,外婆不会喊骂,舅妈也总是一副笑脸没有半点嗔怪,所以在舅家的童年就是我们的天堂。
但这一切美好从外婆去世后就渐渐成了回忆。那一年夏天,我十二岁,外婆在给邻居摘果子时不小心从窑洞的脑畔上摔下来,伤了内脏,不久就永远离开了。
外婆去世后,舅家就开始衰落了,虽然我们暑假或寒假还会去外婆家,但一切好像都变了,虽然大舅和舅母(二舅一家不再老家住)一直和从前一样对我们好,但我们却总也找不回外婆在世时的那种感觉了。
几年后我上了高中,去外婆家的时间就更少了,后来舅舅出外谋生,在外地落了户口,这样两地奔波,一度生活也很是拮据,直到一条高速公路横过家园,把上下三个院落的窑洞都夷为平地后,舅舅家原始的家园就彻底的不复存在,虽然他们后来又都重新修建了房子,但属于我的外婆家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如今外婆去世约有三十多年了,大舅也落户他乡,二舅早成了城市人,虽然有机会了也会走动,但那种像童年时代的频繁的交往却很少了,不是亲戚之间陌生了,而是时间和空间都成了实实在在的阻隔,再加上各自谋生,就成了现在这种状态。
王元,永远的老地方。
注释:
王元,陕北佳县刘国具镇辖区下的一个小村庄。我的外婆家。
上课铃声响后,
我像往常一样即刻迈步跨进教室
上课铃声响后,我像往常一样即刻迈步跨进教室,可看到的场景,仍然是一片混乱,几个孩子在教室桌子间的过道里追逐打闹,一个孩子正准备擦黑板,一个孩子正在饮水机里接水,有几个气喘吁吁的才从教室外面跑进来。
这时,我只好在教室门口驻足等待,等所有的学生都进入教室才好正式开课。
这里面有的学生是因为上厕所回来晚了,有的手里还拿着乒乓球拍,很明显是玩得忘了上课了。
等教室里终于安静下来,我走上讲台,没有发火,再次强调:“上课前一两分钟大家要提前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提前备好课本、笔记本和所要用到的笔、绩优学案等。黑板要提前擦,不能等到老师来上课才记起。铃声就是命令,铃声响后还是一片乱哄哄,吵吵嚷嚷,打打闹闹,这让我们如何上课。”
一个班级,上课前的状态,最能说明这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尽管多次强调,仍然有学生来迟走慢,打闹吵嚷——虽然学生的课间时间就是用来玩耍活动的,有时候难免忘记了一切,但我总觉得“好的”初中学生应该不是这个样子吧。
那么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如果换了以前逮住几个“不守规矩”的学生狠狠地“教育”一顿,亦或是打几下手板再不然就臭骂一顿,哪里会有这样的现象一直发生。当学生产生一种敬畏之心时,他就不会一直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如今,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去管教学生了,于是学生就没有忌讳了,也不长记性了,自然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可是发生这样的事情,老师又不能一直不管,只能是集体批评一顿,说教一番,似乎别无他法。
真的希望这些学生能开窍一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希望他们不要被人一直打上一个“差”的标签,其实老师也不想,老师也想得英才而教之啊。
上课后十分钟未过,后面两个“瞌睡虫”,就睡熟了。我走下讲台,走到睡觉的孩子的跟前,轻轻敲了一下桌子,提醒他上课不该睡着了。他醒过来后意识模糊,估计要几分钟才能缓过来。
叫醒这个孩子后我又走到另一个角落里,叫醒另一个熟睡的孩子。我其实有点不忍心叫醒他,因为他几乎每天都是这个样子,但又不得不叫醒他,职责所在。
上课是不允许学生睡觉的,倘若值周的领导发现,会给老师一顶高帽戴着:“只教书不育人。”
所以我知道这个学生其实很需要这一觉,因为他实在是太困了,你瞧我刚回到讲台没有三分钟他又睡着了,因此只好让他站着听讲了,可是站着的他仍然睡意朦胧。无奈啊,不能打、不能骂,要是我自己的孩子,抽他几下看他还敢不敢睡。
但这个时候,老师们千万要头脑清醒,万万不要认为学生敢在自己的课堂上睡觉就是触犯了自己的逆鳞,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这件事。
首先不说能不能发威收拾他,万一这个孩子要是生病了,哪怕是他昨夜里打了通宵游戏,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
其次老师无权体罚他,也不适合辱骂他,因为这些违法。
我们可以询问他,了解他,开导他感化他,但唯独不能打骂他,尽管实际上打几下,骂一顿就解决问题了,但我们不能,谁说也不能,否则现实会拉你掉入深不见底的深渊里会教育你如何做一个当下的老师。
一旦你发了脾气,失了手,那就等着法办你吧。所以这一刻我们老师更多的是要智慧地去处理这些事,当然既不能极端,也不能放任自流。
接着仍然上课,讲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就即刻提问一个孩子,问刚才所讲什么内容,可是孩子因为没有认真听讲,回答不出来,别的孩子就嘲笑起来,于是我再讲了一遍,再提问另一个孩子,仍然不能回答。这次的原因竟然是不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所以不知道老师说什么,也不能做一点笔记,即便是像积累字词这样的笔记都不做,他只是说看不见就敷衍了老师。
我于是再次建议他应该适当地配副眼镜,可他嘴上还是一样的“嗯”了一下,表示认可老师说的话。
但我知道,上学期我就对班里的因为近视而看不见的孩子提过好几次,要他们尽快配副眼镜。看不见真的很影响学习,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孩子还是没有去配,也许是家庭原因(经济拮据),也许是自己本就没想去配。
就像最后面另外一个孩子,整天睡觉不说,上课没有课本,没有笔,老师走到跟前问他上课怎么不把书本拿出来,他才开始摸索半天。书是找出来了,可是真的没有一支可写的笔,那样还真的记不了老师要求做的笔记。或许书本他不拿出来是不想上我这门课,可是没有一支笔,他是怎么应对其他课堂的呢?
私下里和学生们交流,了解到,他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于是我一下子释然了。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记得上学期多次和这个孩子交流过,知道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时常不交作业,进入初中后更加不想学习。
我其实想拯救这个孩子,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学生,只要老师肯下功夫,就没有挽救不了的孩子,可事实证明还真有这种油盐不进的“顽石”。
后来只要这个孩子不捣乱课堂就“阿弥陀佛”了,有时候只能对他的课堂上的睡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因为他不睡觉时总是在捣乱,有时候是敲敲桌子,有时候是嘴里发出怪声,搞得其他孩子嬉笑侧目。
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时,我会批评他,罚他站在那里,可是多次后无法了,因为站在角落里他仍然惹事,别的孩子又告状,所以后来就干脆让他睡着好了,至少可以换来大多数孩子一个正常的课堂。
想想就感叹,现在的老师真的有点难做了,我所教学的班级里许多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睡觉是常事。我想如果不听讲,或者有几个偷偷看小说的也好,可是“爱读书”的孩子还真没有,连小说都懒得去读,有的要么小声说话,要么手里拿一卷胶带团成一个小球状在玩。课后呢有的不交作业,还有的平时在厕所里去抽烟、打架斗殴的也时有发生,而到考试时又一塌糊涂,你说这样的学生要怎么办?
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学生缺乏老师的引导,老师的教育不严格、有问题等等,但倘若你去真正地教授一番这样的学生,你就会发现,老师其实并不是万能的,有些学生还真是不一样的存在。
但纵然如此,做老师已有二十年之久,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也的确是踏踏实实奉献了二十年。所以还是希望教育越来越好,也希望每个孩子都在教育的路上不走弯路,学有所成。
最后我有一点疑虑和感悟,今天就一并吐出来与君共同思考。
首先我很欣赏做“严师”威压八方的那些老师,使学生,不敢不学,这或许是教育有效的最佳状态,但严师一定要把控好尺度,否则一不小心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其次我也理解老师们佛系躺平明哲保身时的现象,但也希望我们不能忘了初衷,毕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里面。
教育的改革走了几十年,但我们每每回到初始,一些教育唯成绩、唯分数论,这里不但包括一些老师、学校、甚至一些更大领域的教育人都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虽然教育是为了分层,是为了选拔,但我觉得人类教育应该向更高级的方向迈进。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杨勇君,请安息
文\洛河之星
近日偶感风寒,清鼻涕时不时就像压不住的山泉一样流淌下来。
晚间回家时买了药吃,本希望能早点入眠,可夜里忽然又清醒了,进而又想起来老杨的离世。
于是更加不能入睡,脑海里就一幕幕尽是与老杨同志的点点滴滴的生活情景。
我从乡下调入城里工作后,除了办公室整日一起办公的那几位老师外,就数和老杨同志打的交道多,再加上一些工作的缘由,我更是将这位比我大了四五岁的老大哥看作是兄长一般的存在,再加老杨同志一向与人为善的随和性格,以及他对工作的那份真诚和勤勉更是让人敬佩。
然而谁曾想命运是如此的无情,就是这样一位勤恳工作,与人为善,生活中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好人,在他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壮年,却因为一场突发的脑溢血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想起老杨从发病到离世,只有短短四五天时间,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啊!
谁曾想那日下午还曾接到老杨打来电话,说是要上传填好后的表格,可是晚饭时候就传来老杨突发脑溢血住院的消息。
因为突发事件,再加上晚间有课,又加上其他事物缠身就没能第一时间去医院看望。后来听得消息说是做了脑CT,病情稳定了,于是第二日中午我去医院看了老杨。可下午又说转院到延安去了,我想大医院应该有办法的,想着老杨同志不久就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万万没想到,又被拉了回来,随后就是噩耗传来。
听到消息的一瞬间,我的整个人都懵了,虽然这病不是什么好病,可也不至于这几日就丢了性命,可现实就是如此真实地摆在了眼前。
哎!正值壮年啊,老杨!你怎么就去了呢?
上有老母需要您的赡养,下有妻儿需要您的照顾,同事们也时常念叨您的好处,您怎么忍心就一走了之了呢!
哎!这无情的人世间啊!为什么好人却如此短命。
老杨走了,弃了这无情的人世。
听说这还不算工伤,他是在上课的时候突发的脑溢血啊!怎么就不能算是工伤呢?
想想此刻躺在太平间的老杨该是如何的绝望。想那妻儿寡母,还有那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该是如何的悲恸。
老杨这一别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他本人也应该有许多遗憾吧!
这些天在整理老杨的办公室时,我才发现,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题,而老杨正是那个最核心的主持人,想起这件事,我不由得自责起来,平日里这些工作都丢给了老杨,是老杨的努力才使得我们的课题一步步的深入。一切的规划、设计、总结都是他一人在完成,而我们就是那些跟着“混”的那一群人。要是平时我们也能多地去做一点事,为他繁忙的工作分担一点,老杨也许就不会累到,不会出事也说不定。
在老杨的电脑里,我还看到了好多工作的痕迹,这些都是老杨勤勉工作的表现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用之人”就这样的离开了——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啊!
看看我们有多么的自私,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仅仅是因为他的作用吗?如今他走了,丢弃了一切,假爱他的人可以笑了,恨他的人也该平息了怒火,而依靠他的人,也可以另觅出路了。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也许用不了多久,老杨就会淡出我们的视野,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老杨的离世,我是悲痛的,同事一场,像老大哥一样地关怀过自己,就像同事伯武所言:“上午还一起闲聊,好好的人,没有任何征兆,怎么一下就住院了。”
谁说不是呢,我相信熟悉老杨的同事们,一定也会时不时怀念起他的好处来。
也像宝生说过的一样:“杨勇是个好人,心地纯良,生活简朴,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当他听到老杨离世的消息后,内心也是久久不能平息,以致当天下午都没有心情吃饭。
当然,老杨出事后,我知道好多同事都去看了老杨,领导们也去帮着做了许多事情,我想这都是老杨平日真诚待人的结果。如果老杨是个刻薄之人,相信也不会有这么多同事为他的离开而惋惜、悲伤。
我想对于老杨的离开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是悲痛的,只不过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则在内心默默地承受。
我不善言辞,只希望写一点蹩脚的文字,以表达对老杨同志不幸英年早逝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愿杨勇君安息!
说明:杨勇,男,志丹县中学教师,校办公室主任,因脑溢血不治身亡,享年46岁。
2022年6月16日星期三晚
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常常思考,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最大的教益,难道仅仅是中考或者高考那个唯一的指标吗?
当然从目前我们一致的追求来看,这个唯一的或者说最直接最为大众关注的目标几乎成了当下我们最重要的指标。我们的政府、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无不困在这个目标下,极力地去突破。
地方政府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为了中高考的社会声誉,极力出台各种政策,甚至不惜代价,建造现代化的优质校舍,高价外聘名优教师,目的很明确,就是哪个中高考的指挥棒在操纵。
学校在上级部门这样一些考评指标的束缚下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违规掐尖招生,对优秀学生或者说对那些考试考出高分的学子不惜一切代价的招募,许诺高额奖学金,许诺配备良师益友,反正只要能出成绩,这些孩子就宝中之宝,而那些所谓的考试差的孩子,则倍受嫌弃。
老师们教书,不排除高尚师德者,为人师表者,但在一片重压之下,老师们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学生。因为各种评比都是以学生的分数来算计,因此也不能怪老师们只盯着学生的分数看齐。在这样一种极端评价模式下,学生只能承载了一切,被压迫,被批评,甚至被讽刺、谩骂、体罚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
而家长作为教育中的社会群体,也是最为焦虑的一个群体,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绩,上一所好学校,从而决战中高考,只要有益于这个目标的事,家长都愿意去做,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家校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那些层出不穷的矛盾、怪事发生了。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最终去承担了这一切之后果。那么整个群体费尽心思一致追求的这个教育,这些孩子最终成人成材了吗?我们培养出我们需要的人才了吗?这些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吗?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真正需要的人才了吗?
我们如果都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一定会怀疑。
不必说当下我们能培养出多少能在国际环境下与世争峰的尖端人才,出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从我的观察来看,一个标准初中生还不会用扫帚扫地,还需要检查卫生的副校长主动去教授怎么去扫,单凭这些小事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中这样高分低能的学生比比皆是。
所以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学习分数不及劳动重要。有的学生乘坐公交车,同学之间交流时净是污言秽语,在这一刻我觉得文明用语比学习成绩重要。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孩子不耐烦,甚至有的孩子还骂自己的父母,在这里我觉得孩子懂得尊重父母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有个学生早晨朗读课不好好朗读,时间过了一半了,他的书都没有翻开,老师让他站起来,他双手揣裤兜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显出不屑和傲慢无礼之态,我觉得这一刻学习成绩没有最基本的尊师重要。有的学生放学不回家,欺骗老师父母,到学校上课就是睡觉,这时我觉得理想、责任、担当、信仰比成绩更重要。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分数、成绩看,但残酷的现实环境逼迫的我们整体都向分数去看齐,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大的怪像吗?
不知道我这是不是杞人忧天,我也不知道我一个小老师,为什么总是想这些本该“大人”们才去思考的问题。
说实话教育的内卷真的愈演愈烈了,好在国家及时出台五项管理、双减、课后延时服务等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改革。我们可以想象这实际上是国家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才不得不以雷霆之势立刻出击。所以我们想象未来的教育还会有不断的革新,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适合国家需要和发展的人才。
作为学校或地方政府,我们需要将眼光放得更远大一些,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未来意识,也许一时的争锋会给我们的政绩和我们某些个人带来利益和声誉,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里真的微不足道。
所以立足长远的发展教育,让整个社会教育生态向良性发展才是智者之道。
所以一枝独秀不是春,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学习好的、差的、都能公平待遇。
应该更加重视品德的培养,就是所谓的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我觉得什么时候学生能不畏惧上学,能在学校快乐地成长,能够在学校的课堂上不睡觉,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接受教育,这样教育中培养出的人才才会是我们国家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而不是那些中高考获胜,进了大学就开始沉迷游戏了,或者名校一毕业就出国为外国人做贡献了,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小时候要松一点,等长大一些有能力就要好好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拔苗助长,小时候施大压力,等到青年时真正有体力智力学习时已经被扼杀了学习的细胞,最终失去了教育。
所以政府、学校、老师们都要思考思考我们的教育,都放下一些私心,放下一些功利,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步伐更加坚定,后备力量更加强大,那么中国屹立东方、再回盛世就会指日可待。
晚饭后校外踏春闲游
“晓杰,走,吃过饭,咱俩到外面走一圈。”
这是办公室同事——宝生,喊我晚饭后,出去溜达一圈了。
也正好,今天晚上也没有辅导课,就出去转转,顺便看看清明节后的小城有什么变化,春天会不会如期而至了。
想想平日一天忙忙碌碌的待在这个封闭的校园,不是上课、辅导,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难得这会儿,有一点闲暇的时间,正好走出去看看。
从学校后大门出去,沿着校门外坑坑洼洼的小路,一直下去就是小城的三马路——河滨路。此刻的河滨路上,行人稀少,车也不多,但我发现周河边上的垂柳的确绿了不少,绿化带里夹杂的桃树也开花了,窄窄的小径两旁竟然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粉色的桃花在绿化带里密集的盛开,还有一些常见的黄色小花,林间还有一些紫色的小花,可我觉得自己实在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竟然都叫不上名字来。只是觉得甚是令人赏心悦目,看来清明节的这几场春雨,不但催开了漫山遍野的杏花儿、野山桃花儿,就是这眼前的桃花也被激活了,是的,真正的桃花,就在眼前可以触摸到的地方,竟然开得如此绚烂,倘若此刻你要是将鼻孔凑上去,一定能饱嗅花香。
对面的山头一片白,有些地方微微泛出一点粉色,我知道先前的领悟有些许误差了,这一刻不但杏花开了,应该桃花也开了。再瞧瞧这缓缓东去的周河水,一派春波荡漾。
幸好今天好似突发了兴致,一出校门就和春天撞了个满怀,要不然我还以为这北方的春天定然还要迟上一阵子,那料校园里只望见山头一片朦胧,殊不知校园外已经别有洞天了。
就连这黄昏时分的空气也好似格外的温柔清新,似乎真的就印证了宋代和尚那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只是这杏花此刻并不曾被雨打湿,然这吹来的风却有七分相似了。
沿着绿化带里的小径一直走过去,看见一些工人正将枯死的一部分绿化带挖去,再重新栽上一些带着鲜活毛根的新的枝条。我知道春天来了,所有的植被都会随着季节地转换而适时而生,这不正像极了我们,像极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学生,一茬一茬的生长,一批一批的毕业,也许有一天老去的我们也会被新的一批所代替。
转了一圈,宝生提议我们到他新租房的地方去看看,说自己新买了个香炉,点那种净化空气的香。有兴趣再写几个字,还说新买的八孔箫还没来得及试吹,让我趁这会儿天色还早,一起去看看。
从学校后大门河滨路向北行约一公里,就到了宝生新的租房处,先前他是住在中心街公安局旁边的,因为听说那里不久后会拆迁就只好换了个地方,前些日子我还帮着搬了家的。
宝生一路上感慨万千,我们谈论着当下一些“热点新闻”,忽然他感慨地说:现在感觉这人到中年后,就不太喜欢热闹了,喜欢安静些,喜欢看看书,写写字,下下象棋什么的。人到中年得遵从本心,有时候不妨返璞归真,看淡一些人和事。
我觉得,这哥们也的确有才,先前跟他上了一回小城对面的太平山,听他一路讲了许多有趣的事,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皆有奇论,也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我近二年才从乡下来到城里,平时又不喜与人交往,整日在山沟里闭门教书,实在有些孤陋寡闻了。
我特别喜欢听宝生讲到他曾经下煤矿的一段经历,想来一个男人,最宝贵的也许不是他有多少财富,而是这些有些传奇色彩的经历。
宝生是个腹有诗书的文人,平日里他会给我看他写的一些诗词,笔名叫痴人,我想这也或许正符合了他的个性。痴人——或许是对文墨的痴;或许是对音乐的痴;要不就是把酒论英雄的痴。总之和他一个办公室比邻而居,整日潜移默化,也着实生发出许多情趣来。有时候两个人早饭后操场走一圈,边走边聊,中午休息时又一起在办公室聊聊教学,聊聊人生,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状态。
到了宝生的住处,我发现房子仍然很干净,一切物品排放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柳公权的楷书字帖,想来他是一有空闲就揣摩这墙上的柳公权书法呢!桌子上还放着几本书,一支竹箫横放在沙发的上方。
我很难想象一个“准光棍”,如何能将房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何又能保持得这样干净整洁。我开玩笑地说:你这里就缺个女人了,不如背着嫂子再娶一房吧。我知道,这么多年,对宝生或者对他的妻儿而言,他是一直在外工作的状态,是一个游子,一个学期也回不了几次家,不是夫妻感情不好,只是和我一样,工作的地方离家太远罢了。
闻够了他所谓的净化空气的檀香,听了一曲箫音,还吃了零食,就剩再喝一壶酒了,只是因为晚间我还要驱车回去,他也要上晚辅导。要不然,这哥们会适时再给你整一出把酒论知己的状况来。好在这时他上辅导课的时间快到了,我们就又从他的这个住处出发,沿着另一条通向学校正大门的路,一路看着黄昏时分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再回到学校,回到那个一直属于我们的课堂去。
洛河之星写于志丹县中学
用户评论
龙吟凤
哇,终于等到刘小杰的散文选了,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漯河之星这个主题一定很有特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刘小杰的散文总是那么贴近生活,这次漯河之星的选集一定会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期待刘小杰的漯河之星散文选,不知道这次会不会有我家乡的影子。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看了漯河之星的简介,感觉刘小杰这次的作品会更加深入地挖掘漯河的文化底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刘小杰散文选,一定要买一本!虽然我是外地人,但总想了解一下漯河的故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哽咽
漯河之星,听起来就很有地域特色,刘小杰的散文一定会有很多惊喜。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喜欢刘小杰的散文风格,这次漯河之星的选集一定要支持一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容月貌
刘小杰的散文总是能触动人心,希望漯河之星的选集不会让我失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岛晴空
刚刚看到漯河之星的评论,有点小激动,刘小杰的作品总能让我找到共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刘小杰的散文选,我已经期待很久了,漯河之星这个主题一定很有深度。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笙
听说刘小杰的漯河之星散文选里有很多插图,这下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漯河的美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看到有人评论说漯河之星的散文选内容太沉重,但我感觉这正是刘小杰的风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刘小杰的散文总是能让我反思,这次漯河之星的选集一定会有很多启发。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朽暖栀
买了刘小杰的漯河之星散文选,发现里面的故事都很感人,推荐给朋友们。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柔腔
刘小杰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漯河之星的选集一定会让我重新认识漯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看了漯河之星的评论,有点犹豫要不要入手,毕竟价格不菲。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波映月
刘小杰的散文选,每次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动,漯河之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希望刘小杰的漯河之星散文选能够延续他的风格,让更多的人了解漯河的故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买了刘小杰的漯河之星散文选,读了一部分,真的很好看,推荐给大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事酒浓
刘小杰的散文,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漯河之星的选集,一定要珍藏!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