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互利共生法则。

互惠关系是建立价值交换的重要武器

在现代职场中,价值交换是一个基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人们可以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互相帮助,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扩大人际圈子。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如何实现价值交换。相反,我们想讨论价值交换关系如何促进人们的非理性决策。

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将价值交换形成的互惠关系作为影响力的第一武器。他认为,主动“吃苦”,可以影响对方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也就是说,主动提供帮助可以给对方带来价值回报,而这种回报往往可以超过你的成本。

“大甩卖”其实是互惠套路

比如在超市,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套路:购买满100减20,减10折,大减价减20。总而言之,该产品比平常便宜得多。所以很多人一时兴起就买了很多,甚至买了超出自己实际需要的商品。最终节省下来的钱还没有浪费掉的钱多。

乍一看,这似乎是人们贪图蝇头小利的心理。实际上。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惠原理。当超市强调降价时,就相当于达成了一个友好协议:给消费者一些无条件的折扣。消费者在接受这些优惠时,会感到一定的心理负担。所以,他们大多不会去占尽一切小便宜,而是投桃报李,买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互惠原则就发挥了作用。

长久以来的历史社会因素,造就了人们的互惠关系

为什么互惠原则在生活中如此有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互相帮助是人类重要的生物本能

“互相帮助”是人类几万年进化而来的本能。

100万多年前,人类还只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类猿生物,过着食毛饮血的野蛮生活。那时的人类,没有其他野兽那样的体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集体生活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竞争力。集体生活的核心是早期人类互相帮助的分工制度。

第一个人类群体以狩猎为生。当人们发现植物性食物时,狩猎和种植的分工就出现了。丰富多样的食物不断为人类大脑和身体发育提供额外支持。人类得以不断进化,不断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内容,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

也就是说,当最原始的价值交换出现时,人类的群体性就开始区别于其他动物。从早期的分工开始,慢慢地生存和进化,逐渐实现了社会角色的分工。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群体不断成长、进化到目前的发展状态。

偿还债务是人类社会的共识

债务仍必须是社会的普世价值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还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这句话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还债”其实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

《圣经·马太福音》 书上又说:恶人借钱不还;恶人借钱不还;恶人借钱不还;恶人借钱不还;义人则善待他人,布施他人。他们不但把欠债的事情看得很重,而且还认为不还钱的人就是恶人。美国还有一句谚语:许愿欠债,欠债必须还清。许愿就像欠债,必须偿还。

可见,无论处于哪种文化,人类都积累了相似的偿债观念。当我们欠别人一笔债时,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偿还。如果不归还或者不按时归还,就会被社会群体唾弃,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当然,这不仅仅指那些欠钱却不还钱的老人,还包括那些愚昧无知、拒绝与他人形成价值交换关系的人。

那些一味索取东西的人,往往是最不受欢迎的。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人。他们只索取,却不知道如何给予。例如,一位每天开车的同事从不付油费。那个每天吃别人零食的小女孩总是在逗笑。总是向你寻求帮助的人很少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总是认为给予是别人的义务,不知道什么是价值交换。而这些人大多会在职场上受到鄙视和憎恨。

欠债必须还,这看似简单,却是人类互助历史中衍生出来的重要价值观。

“吃亏”会让对方感觉亏欠

在个人层面,互惠关系也可以表现为一种亏欠感。例如,今天早上,当我们到达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邻桌的同事正在积极地打扫卫生,并为其他人打水泡茶。我们也会感激并记住同事们的努力,我们也会做好自己的卫生,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人服务。

当我们意识到对方为我们付出了,但我们还没有回报时。心里会有些愧疚。有的人觉得自己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有的人觉得不好意思,有的人想立即报答类似的事情。其实,这本质上是一种负债感。表面上看,似乎是对方无偿的贡献,不求任何回报。实际上,情感包袱已经形成。包袱里蕴藏着一笔“不劳而获”的债务,这也是很多人想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这笔债务的原因。有时这种亏欠感甚至会让人付出远远超过对方所付出的。

负债感让人感到尴尬

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往往很热情,端来茶水,细心讲解,都是精致、周到。他们对顾客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常常令人尴尬。很多人在这种“微笑攻势”下很容易投降,购买超出预算的东西。但当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也许不一定。但很多人却对此痴迷,觉得必须买点东西。这是因为心里有债务的负担。

致那些不想“受苦”的“聪明人”:你永远学不会价值交换

人们不仅要为商品付出代价,还要为负债的感觉付出代价。

因此,互惠关系往往是价值交换的第一步。当人们主动提供帮助、展现价值时,就能激发对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交换需求,进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直接“折扣”是最直接的互惠方式

如何在职场中主动“吃亏”

既然互惠关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呢?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直接恩惠

主动互相提供帮助,形成互惠的交换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与对方不熟悉时,应该主动提供帮助,建立关系。可能有人认为,只要两个人的价值观相符,建立关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自己的价值是否独特?如果不。那么对方为什么要和你交换价值而不是和别人交换价值呢?

因此,直接、主动地提供价值是我们价值交换的首选。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对方的价值需求和我们自己的资源,看两者是否匹配。如果不是很好的匹配,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成为一个价值中介,一个“中间人”。

例如,当我们走进市场时,总会听到摊贩喊着:大优惠,买二送一。这是典型的主动价值提供。但当我们去了之后却发现那里没有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时,小贩常常会说:没关系,我带你去我朋友那里买,保证你不吃亏。买家听了他的话,一般都会放下心来,乖乖跟着他。其实,这又是小贩的“背把戏”,让小贩充当中间人,在另一个地方从你身上赚钱。

因此,如果我们想向老板和同事寻求帮助,最好先询问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首先主动提供帮助,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这种价值交换是可以自然实现的。

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就是提出稍微过分的要求,然后假装让步,让对方认为你吃了大亏,最后想要补偿你。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交换技术。这种相互关系可以颠覆人们的理性判断,甚至导致群体乃至国家政权的推翻。

例如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尼克松以政府安全为名,秘密派人在国会办公室和一些机构安装窃听器。这件事被发现后,引起了国会乃至全社会的强烈抗议。事实上,事件的起因非常草率,甚至可笑。尼克松的安全官员提交了一份价值100 万美元的政府安全计划。那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审查机构看到这是一个天价方案,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但安保人员并没有放弃,再次仔细修改了方案,提交了一份50万美元的安保方案。办公室看了一眼,发现这次的价格似乎比较靠谱,但还是有点贵,于是又修改了方案。回去。这次安全官员拒绝做任何其他事情,只是将计划削减了一半,将其缩减为25 万美元的安全计划。

办公室一看,100万变成了25万。还没来得及高兴,这个计划立刻就被批准了。最后几个审稿人看到了这个方案,很快就通过了。因为他们感觉:这个方案本来要100万,现在变成了25万。他们应该给这位尽责的保安人员一些支持。于是这样一个包含窃听国会议员的项目就在不断“倒退”的情况下获得通过,最终引起轩然大波。

寻求帮助时,可以先说“稍大一点”,然后再降低标准。

因此,当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交换价值时,最好先提出过分的要求,然后提出看似“妥协”的方法,让我们真正的目的看起来像是妥协的结果。例如,当我们希望同事能够帮助我们修改计划时。最好先向同事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比如请他们帮我们制定一个计划。大多数同事都会拒绝这么繁重的工作。这时,我们可以“退一步”,要求他们为我们修改方案,这样很可能会获得支持。

创造一个互惠的场景

营造互惠场景,是指营造一种营造普遍的亏欠感的氛围和环境,让人们无条件地付出。这种方式不断放大负债感,让人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主动做出贡献,就会对不起集体、对不起团队。

例如,一些传销组织一进入组织就视对方为兄弟姐妹。所谓公司不仅提供吃住,还每天雇人过来教你。告诉你如何成功,如何推广产品,如何发展下线。而你的团队、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公司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回报大家的时候了。这套债务培训已经被很多传销组织尝试过。很多受骗的人甚至以为自己找到了“家人”,弥补了日常生活中亲情的缺失,殊不知这些都是套路。

许多公司都有某种“债务文化”

当然,也有很多普通企业喜欢营造人文氛围,强调“家族文化”,打家族牌,强调奉献。这或多或少带有一种互惠关系的影子。

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我们在职场上有什么价值目标。你想赚钱还是开始职业生涯?不要因为一些互惠和价值关系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价值交换不仅产生获得感,也产生债务感。当互惠关系的惯例激发人们的亏欠感时,非理性决策就变得很自然。因此,我们必须懂得警惕,利用互惠关系。

用户评论


断秋风

看了这篇文章,心里五味杂陈。我一直觉得自己挺聪明的,但有时候就是不愿意去吃苦,总觉得价值交换太麻烦。可是现在想想,或许真的应该改变一下观念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这篇文章说得太对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聪明人”。总是想着走捷径,不愿意付出努力。现在想想,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才错过了很多机会。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我以前也觉得自己挺聪明的,但就是不愿意吃苦。现在工作了,才发现那些愿意受苦的人,真的更容易成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文章里的观点很深刻,我以前总觉得聪明就是不用受苦,现在明白了,真正的聪明是知道如何通过受苦来获得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德花瓣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文章的观点,但我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道理。有时候,受苦也是一种成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窒息

这篇文章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确实是一个不愿意吃苦的“聪明人”,但我也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改变自己。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妄灸

我觉得文章里的“价值交换”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吃苦,可能就是害怕失去眼前的享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看了这篇文章,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一直想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智慧”。智慧就是知道何时吃苦,何时享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聪明,不用像别人那样吃苦。现在想想,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聪明与吃苦并不矛盾。真正的聪明人,是知道如何在吃苦中寻找价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我觉得文章里的“聪明人”这个词用得挺讽刺的。我们总是以为聪明就能避免吃苦,其实不然。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我承认,我就是一个不愿意吃苦的“聪明人”。但现在,我要努力改变。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文章里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后会努力去吃苦,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吃苦,可能是因为害怕失败。但如果我们不尝试,又怎么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吃苦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我以前总觉得聪明人就是不用受苦,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聪明人是知道如何在吃苦中找到乐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成为一个愿意吃苦的“聪明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上冰箱当高冷

我觉得文章里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吃苦,而是学会在吃苦中找到意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我承认,我曾经也是一个不愿意吃苦的“聪明人”。但现在,我要努力改变,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