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无爱的婚姻,但三十多年的相爱,单天放突然发现,她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直到失去了她。
01 家庭横遭变故,半路改行学评书
1934年12月,单天放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一个传统民间艺人家庭。父亲单永奎是一位弦乐大师,母亲王香桂是当时著名的女演员。单天放的祖父也以民间艺术为生,民间艺术的家庭氛围十分浓厚。
从小,单天放就跟着父母走遍了东北各大城市。他的父母需要在各个城市演出维持生计,所以没有固定的住处。哪里人多,哪里人喜欢听音乐,他们就去表演。
单天放在马车上长大,一直到七八岁。父母看他到了读书的时间,就留在了沉阳。单天放的家族成员众多。虽然他是家里的长子,但他还有七个妹妹。因此,一家人的生活十分紧张,连吃一顿饱饭都不容易。
在那个时代,说书是一种难得的、忘恩负义的技能,说书的人不被别人看好,只能归为“下等”。所以他们在生活艰难的同时,也遭受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
单天放在沉阳私塾学习了两年,学了很多文字,也熟悉了一些传统书籍。后来,父母带着他们来到长春生活,单天放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学业。
除了学习之外,单天放还帮父母抄字、抄剧本,因此他接触到了很多书籍。到了十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完整背诵一些经典小说了。单天放惊人的记忆力来自于不断的接触,但其中也蕴藏着很多天赋。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单天放的父母并不希望他从事评书和民间艺术。单天放自己也想学工科,这样将来就能成为一名工程师,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被别人瞧不起。
然而,世事难料。受战争影响,他的家人不得不搬离长春,到吉林生活了一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才团聚,但很快,更大的磨难也来了。
1951年,单永奎因故被捕。不久之后,他的母亲也与父亲离婚,搬走了,从此杳无音讯。
突然失去父母的单天芳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一起扛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四处奔走养活七个妹妹。当时单天放还在读高中。面对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暂时停止学业,寻找赚钱的方法。
当我的姐妹们还小的时候,她们经常问她们的妈妈去哪儿了。单天放无法回答。她只说自己去外地唱歌赚钱,过几年就会回来。但他心里很清楚,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了,以后的路只能靠自己了。
白天读书,晚上打工,单天放终于在养家糊口的情况下读完了高中,考上了东北工学院。眼看着自己的工程师梦想即将实现,单天放不禁兴奋不已,对新的生活充满期待。
但刚入学一周,他就因病接受了多次手术。考虑到恢复时间,他已经耽误了半年了。他平时要上班,没时间耽误迟交的作业。他的成绩一降再降,最后单天放只得退学回家。
为了生计,单天放只能继续老本行,学习说书之术。他找到了父亲的老朋友,鞍山民间艺术团的说书艺术家李青海。李青海是当地有名的说书人,每次说书都有大批听众。
李青海见过单天放几次,印象深刻。忽闻老友有难,决定收单天放为徒,传授他说书之术。这个选择对于单天放来说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十年来所接受的教育,帮助他摆脱了“下层阶级”,走向了高级知识分子的水平。
但单天放也没有办法。幸好有李青海这样的启蒙老师指导,他很快就掌握了讲故事的要点。
不久之后,单天放收到了母亲王香桂的来信。母亲只是询问了家里的情况,说自己一直很愧疚,丢下孩子飞走了。信封里还有60元,是妈妈给的育儿费,以后每个月都会寄给她。
单天放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很多人花半年的时间只是背书练习讲故事,而单天放一周就能背完一本小说,读一遍就能用旋律讲述故事情节。他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
02 为报恩娶妻,相濡以沫走南北
曲艺团里,有一个女人,一直默默关注着单天放。她叫王全贵,比单天放大8岁,是民间艺术团的演员。她听说单天放的事情后,很同情他,所以一直在各方面照顾单天放。
演艺团里只有几个人,单天放又爱说话,所以很快就和王全贵熟了。后来,王全贵时不时地来单天放家帮忙,洗衣服、做饭,什么活都干。
单天放家里有很多姐妹,有时单天放照顾她们也很麻烦。一是妹妹长大了,二是人太多了,他无能为力。此时,王全贵的出现就显得非常珍贵,就像雪地里的救星,沙漠里的绿洲一样。
王全贵对单天放的姐妹们非常友善。他经常给他们买食物、做衣服、收集鞋底。妹妹们长期以来缺乏父母的照顾。他们经常想念他们,晚上睡不好觉。王全贵得知此事后,带他们看书、读故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单天放还很年轻,十八、十九岁的年轻人还没有那么成熟,自然有烦恼。这个时候,王全贵也会开导他,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
事实上,王全贵的日子并不好过。她来自农村。她从小就在民间艺术团演出,很少回家。但她一一活了下来,她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教给单天放。
王全贵有一句话很简单,但对单天放却很有启发:“无论你是农民还是城里人,无论你是戏曲演员还是学生,你们都是人,如果你做得好,人们会尊敬你的。” ”
在王全贵的引导下,单天放很快就精神起来了。他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他能成为360职业中的顶尖学者,无论他做什么,只要最后能过上好日子就行了。这是值得做的。
从此,他不再想着当一名工程师,而是专注于讲故事,想要扬名立万。
为了帮助单天放更好地学习技能,王全贵还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来支持单天放。单天放拿着一叠皱巴巴的不同面额的钱,心情复杂,最终没有拒绝。
他需要帮助,他有信心自己能做好。所以单天放将王全贵的所作所为记在心里,以后一定会报答他的。
不过,李青海很快就给他找到了“报答”的机会。
还不到20岁的单天放被李青海当作媒人,对象就是王全贵。李青海看得出来,王全贵很喜欢单天放,对他也足够好。两个人可以生活在一起,没有闲言碎语。
王全贵没有拒绝。她唯一担心的是单天放觉得她太老了。毕竟她快三十岁了,又是个乡下女人,容颜褪得很快。单天放虽然从小就到处奔走,但他还是在城里长大的,白皙帅气。
单天放当时对王全贵更加感激。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帮助了他。他是一个看重情感的人,他永远记得王全贵的努力。所以李青海提出此事后,单天放立刻就答应了。
就这样,单天放娶了比自己大8岁的乡村妇女王全贵。李青海也帮忙安排了这桩婚事。单天放的父亲不在,他就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帮助单天放结婚、创业。
结婚后,他们的生活还是一样,只是彼此更加亲近了。王全贵很快就为单天放生下一子一女。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生活相当温馨。
这些年来,单天放一直在磨练自己的技艺。虽然他很有天赋,但从小就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很难赶上已经登台的高手。一般来说,学习一门艺术,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刻苦练习十几年,才能表演。然而,单天放从学徒到登台讲学,只用了四年时间。
讲故事不是谁想讲就可以的,需要经过当地相关部门的研究批准后才能上台讲故事。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获得“讲故事证书”。
1956年初,结婚两年多的单天芳在师傅的安排下坐上了“板凳头”。讲故事也分时间段,有早场、中场、夜场。中场秀和夜场秀之间的时段是“替补头”。按理说,人这会儿累了,无心听书了。生意不好,所以他们通常用来磨练新人的技能。
单天放一上台,“云遮月”的声音立刻就压住了观众。他讲的是《明英烈》,宽广、粗犷、精细,一点也不像新人。很快,单天放的“板凳头”就挤满了人,他成了“板凳头王”。
作为全省唯一一位拥有大学学历的演讲者,单田芳并没有“埋没”自己的才华,依然表现出色。
这一次,单天放讲故事赚了四块钱和两块钱,这在当时已经算不上是一笔小钱了。一元钱买了一斤肉,一小盒鸡蛋,一包烟。
这是单天放的第一桶金,王全贵也很惊讶。人生正在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看来,只要我们再努力一点,吃穿不愁的日子就不远了。
仅仅一年多后,单天放就成为了剧团的正式员工。当时他的工资是84元,而王全贵的工资更高,达到了98元。两个人每个月能挣两百块钱,在当时已经算很不错了。
正式员工的职位不是他后来成为正式员工的,而是随着大集团的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民间艺术团一直是私人个体经营。现在它已步入正轨,并已成为集体所有。民间艺术团的人自然就成为了其中的正式演员。
现在手上有了钱,单天放就和王全贵商量是否可以到别处“自己创业”。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四处旅游来增长见识。
于是,夫妻俩收拾好东西,前往海拉尔,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海拉尔有很多在开垦农场工作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喜欢听单天放的故事。
夫妻俩一到地方,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那时天很冷,但他们在小茶馆、餐馆甚至露天都谈得津津有味。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两人一讲故事,一演戏,居然赚了四千多块钱,相当于之前两人一年多的工资了。也许是以前怕穷,现在有了钱,夫妻俩每天都买肉买菜,每天都把屋子塞得满满的,生怕哪天没钱了就挨饿。
事实上,单天放当时就能赚到这么多钱。除了实力之外,眼力和运气也很重要。他原本讲的是《三侠五义》这样的“老书”故事,本来就挺符合观众胃口的。
但来到海拉尔后,民间艺术界发起了“辞旧迎新”运动,提倡新书,打破依赖旧书的格局。单天放抓住机会,一口气讲了《草原烽火》 《平原》等书。它满足了观众的新要求,满足了新标准。于是,观众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大。
03 患难相扶,从此一往情深
在海拉尔待了一年多,单天放和王全贵决定返回鞍山。没想到,这一次却成了单天放最不愿意回忆的艰难岁月。
回家后,单天放因为私自离开演艺团而受到攻击。原本对他崇拜的观众,却对他恨之入骨。这一年,单天放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有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妻子和孩子。在单天放最绝望的时候,王全贵依然站在他的身边,不曾离开。
原来,单天放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年轻时,母亲远走异国,如今已改嫁他人。虽然她仍然给单天放送钱,但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亲情了。
单天放很害怕王全贵也会离开他,但无论多么困难,王全贵在这个家庭里始终扮演着家庭主播的角色。这让曾经想自杀的单天放渐渐放弃了念头。为了妻子和孩子,他决定咬牙挺过去。
不久之后,单天放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单天放从小在城里长大。他衣着不考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是被养大的。他对农活一无所知。幸运的是,他勤奋好学,好奇心强,很快就掌握了农耕的技能。
虽然每天都很累,但单天放却从未想过放弃。在务农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代言、讲故事。没有人听他讲故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农田前练习。他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渴了就喝点粗茶,饿了就咬牙切齿。
为了照顾单天放,王全贵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他一大早就做好饭菜,骑着自行车一两个小时给乡下的单田放送饭,然后匆匆回家照顾孩子。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分开的时间越来越多,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
直到1979年5月,在农村蛰伏了五年多的单天放终于有机会再次讲故事。他重回书法世界,担任鞍山民间艺术团书乐队长,开设两家茶馆,事业蒸蒸日上。
此后十年,单天放的说书水平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说书人。他讲故事的舞台越来越大。从一个小型的民间艺术团、茶馆,到省级电视台,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一路势头强劲。
但1992年的一天,单田放录完节目回到家,却看到妻子王全贵脸色发青,躺在地上。单天放赶紧叫孩子们送她去医院。可此时,单天放却接到了车站发来的工单。看着妻子进了病房,单天放放下心来,去录节目了。
夜里,单天放突然接到孩子们哭着打来的电话。他们哭着告诉单天放“妈妈走了”。单天放如遭雷击,愣在了原地。还没等他开口说话,两行泪水就已经从他的脸上流了下来。他含糊不清地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肝胆皆碎,这是对当时单田放最贴切的形容。
2018年,单天放因心力衰竭去世。他带走了一个剑术和侠义的世界,留下了一个人们喝水、听书、放烟花的市场。
在人生剩下的26年里,单天放没有再续约,也没有任何恋情的消息。他的爱情随着王全贵的离开而耗尽,他再也见不到其他人了。
相伴三十八年,王全贵见证了自己的初出茅庐、才华横溢、跌入低谷、又重新走出来。他身边的她,没有惊艳的容貌,也没有出众的才华,只有一双粗糙却坚韧的手。
王全贵用了三十八年的温柔陪伴,成就了单天放的不朽名声,也化作了单天放心中永不褪色的星星,始终散发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参考信源
1、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放去世,享年84岁。从此不再有“下一章分解”。上游新闻
用户评论
浅巷°
哇,这标题看的我心里五味杂陈,报恩娶妻,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无奈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见朕骑妓的时刻
单天放的做法确实让人震惊,但婚姻大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为了报恩娶妻,这种牺牲太大了,希望他们的婚姻能幸福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单天放这个举动,让我想到了古代的“以身相许”,真是时代变迁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i
标题里的“乡下女人”,感觉有点歧视的意思,婚姻不应以地域来衡量。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慑人的傲气
报恩娶妻,听起来很感人,但婚姻生活是否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单天放的做法虽然让人感动,但婚姻不是儿戏,希望他能慎重考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这种为了报恩而结婚的情况很少见,但也不失为一种勇敢和担当。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波映月
婚姻不应该只是报恩的工具,希望单天放能找到真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标题里的“比我大8岁”,这年龄差距确实挺大的,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互包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单天放的婚姻故事让人深思,报恩与爱情之间,到底如何抉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颜洛殇
一个“单天放”,一个“比我大8岁的乡下女人”,这样的组合确实让人好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岛晴空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单天放的做法是否考虑过妻子的感受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拗旧人
报恩娶妻,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确实少见,但也能看出单天放的重情重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君临臣
标题里的“说书一哥”,单天放果然是有故事的人,婚姻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漫长の人生
单天放的做法让人敬佩,但同时也让人担忧,这样的婚姻能长久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留遗憾
婚姻不是交易,希望单天放能够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报恩娶妻,这种牺牲精神让人感动,但婚姻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落花忆梦
单天放的故事让人反思,婚姻不应只看表面,更要看内心。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为了报恩而结婚,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愿他们的婚姻能够美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