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悲剧,讨厌最有趣的事情。我又听了一些相声,有刘宝瑞、马三立、侯宝林的一些作品,还有《一波咸带鱼》的《钓鱼》。我几乎不看小品,尤其是近几年的小品。很多小品里的笑话我都不知道。我内心深处觉得这些都有点肤浅、不值得。每当电视上有相声小品的时候,我肯定会换台,更何况是两人台。听到音乐让我感到不舒服。但我确实多次去剧院看《朵朵》。不然怎么谈双重标准和分裂呢?
第一次见到这个东西是在长春一个烟雾缭绕的小剧场里。它甚至没有名字。一个当地的朋友给我带来了它。演出是草台剧团表演的,可以说是低俗、色情、色情。我听不清在唱什么。除了言语之外,还有动作。唱歌时,男演员直接摔倒在地,女演员用白手帕遮住脸。我明白这意味着那个人已经死了。然后女演员在唱歌的时候就从一开始就感动了他。在抚摸的过程中,演员的敏感部位都竖了起来。那天我没有戴眼镜,看不清楚,所以我的朋友在做解说。有朋友说,在这么吵闹的环境下,演员的演技很好吧?我说太棒了。环境实在是太差了,里面还有一些“大金链子小表”的人物。随后,男主角对女主角做出了一些举动,显然很不雅观。演出结束后,我们很快就从闷热的房间里出来,呼吸了几口冰凉新鲜的空气。朋友说,我知道你很刻薄,很虚伪,所以我想让你先看看真相。他解释说,这就是所谓的“满嘴脏话的二人组”,通常情况不是这样的。我说黄的我见过比较多,不过是在国外。可惜这些演员都太年轻了。朋友深情地说,这是你的选择,这就是生活。
我在长春一家叫“东北风”的剧场正式观看了《二人转》。长春有一个大舞台,叫刘老根。我讨厌所谓的赵家班,所以朋友就安排在这里了。我和在长春读书的侄子一起吃饭,就让他回去。我的朋友叫我和他一起去。他说这是一个大剧院,是一个文明的二人组,而且是一个男孩。你怕什么? 《东北风》是一个正式的剧场,有两层,前排有沙发座位,还有小桌子。节目比草台队正式得多,但再正式,终究还是两个人的节目。第一个演员上台,一个跟头和一个漂亮的劈叉,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员对大家说了声谢谢,不管他夸我多好,他都不会再打我了。当我做劈叉和拉绳子的时候,我的头就开始嗡嗡作响,所以不要头晕,拉错绳子。观众笑了。 “幕后操纵者”指的是胡琴演奏者。后来才知道,这个角色基本上就是二热转的嘲讽对象。面对嘲笑,他大多保持沉默,偶尔也会回应几句搞笑的话。这些演员可能练习过杂技武术,经常做跳跃、倒立等高难度动作。一个小个子拿着一大瓶水,说道:“只要大家热烈鼓掌,我三分钟内就把这瓶水喝完,一滴也不洒出来。”然后他拿着瓶子,一边往嘴里倒水,一边跑,从舞台跑到观众席,从一楼跑到二楼。喝完水,他回到台上,立即开始唱歌,没有上气不接下气。这也是一种技巧。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都是门外汉,无法欣赏这种艺术,对唱歌、演戏没什么兴趣。掌声来自于言语和行动。老演员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更敢于发声。虽然不像草台队那么明显,但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男女关系,或者迂回地利用对方的资历,或者暗示对方的妻子“出卖”,所以她“总是有”。钱。”他们的语言聪明、有关联,但不直接。虽然我也笑了,但是和小辈们坐在一起看这样的节目总觉得有点尴尬。我看了一眼我的侄子。他很紧张,不敢笑。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两代人确实不适合一起看这样的表演。如果有异性小辈在场,就算我们不坐在一起,我也一分钟也呆不了。
礼堂第一排中间是尊贵的客人,桌上摆着茶、瓜子、水果。主持人一开始介绍说这是大佬,后来就称呼他们为张哥、李姐。演出时,他说山东的张哥看我们讨饭这么辛苦,奖励他1000元,然后他看完之后奖励给天津的李姐两支中国烟。 表演!然后会有一个答谢节目。一共奖励了五六次,钱物也越来越多。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给了他们,毕竟一张票也就两三百块钱。
这和北京的一家餐馆很相似。有一年我们去北京,在一家又旧又狭窄的餐馆招待客人。虽然不是出名的餐厅,但也算高档了,而且饭菜也极其昂贵。这家店别具一格,雇了四个小矮人充当“高个子”,大致相当于迎接客人。身穿明缎长袍、马褂,头戴假辫子瓜帽。俗话说:“穷人的声音很大”。他们的声音很大。因为他太矮了,一开始并不能引起注意,而且一提高声音就会吓到人。客人到来时,会长声喊道:“包间主人”尊贵的客人到了,请上楼!餐后,有顾客给小费,纷纷大呼“谢谢打赏”!奖励也相当丰厚。据说这是老北京餐馆的规矩。这样一来,客人少付钱就尴尬了。吃完饭后,有人停留了一会观看这一幕,这是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这家餐厅还开着,但我估计现在不敢再搞这些把戏了。
因为来哈尔滨次数多、时间长,所以哈尔滨的两人电影我看的最多。大多数人都在同一个影院,即道外区景阳街的新闻电影院。选择在这里观看有几个原因。第一,门票便宜,100元左右,不到大剧院价格的一半。二是近,离我住的中央大街步行半小时,打车10元。第三,肉。联合工厂就在这里。有一家餐厅提供非常好的饺子和红香肠。我去这里吃饭。最重要的是,这个剧院虽然现在不起眼,但当年却是很有名的。有人说,这里曾经是张学良的宅邸,用了五六年。也许以前的房子已经拆了,从现有的建筑来看,似乎不太适合住,不过建个歌厅就好了。但确实,这座欧式建筑几十年来一直作为一流的剧院在哈尔滨流行。随着电视等新文化形式的出现,它失去了作为剧院的荣耀。 20世纪80年代后,经历了多次变身,但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最终成为两人剧场。以前,门上写着“二人转”三个大字。后来,为了突出“哈尔滨地方剧院”,这三个字被去掉了。这也反映了剧院的心理。我认为他们可能并不为表演两人合作而感到自豪。该剧院现在是市级保护建筑。
从里面可以看到剧院昔日的奢华。天花板很高,墙壁上有大型吊灯和复杂的雕刻。早年华丽精致的装修与现在平庸俗气的廉价设施混杂在一起。就像清末民初的贝勒格格。除了破旧之外,还破旧、拥挤。楼梯和地板嘎吱作响,观众们靠得很近。我担心一旦发生火灾,会有多少人从那条狭窄的通道逃生。这里有VIP座位,但是中间没有奖励环节。演出环境和水平都比不上《东北风》。主要演员和节目都比较固定,只是唱、说、演,没有《东北风》那样的杂技武打表演。感觉这里的表演大致就是城里两人表演的日常状态,略高于平均水平。场地一般,演员也不是很受欢迎。他们应该比那些偷偷摸摸的草台队伍有尊严地赚更多的钱。门票100多元,但与刘老根大舞台700-800元的票价相差甚远。二人转原本是最草根的东西,却被弄得不伦不类。这里有演员一晚上要去两个以上的地方“赶”。这一定很辛苦,但这也是成功的标志。很多人都想赶上,但他们没有。我看了很多遍,能区分一些演员,大致知道他们演什么,哪两个是夫妻,哪两个是搭档。虽然他们不认识我,但每当我在舞台上看到他们时,我就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我已经知道他们的笑话、“包袱”和笑话。虽然没有引起多少笑声,但我心里却感到高兴。我习惯性去新闻电影院看《二人转》。如果我不来哈尔滨看演出,我好像错过了什么。
用户评论
入骨相思
这二人转散文写得真不错,读起来让我笑中带泪。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清晰的声音
喜欢这样的散文,把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每次看这二人转散文,都感觉像是回到了那个欢快的舞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没想到散文也能写得这么有趣,学习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慑人的傲气
二人转散文里的小故事,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这散文里的二人转描写得太生动了,简直就像看到了现场表演。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读这篇散文,感觉心里暖暖的,二人转的艺术真是博大精深。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作为北方人,对二人转有特殊的情感,这篇散文写得真好。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二人转散文里那些幽默的语言,让我忍不住笑出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这篇散文让我对二人转有了新的认识,谢谢作者。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这二人转散文的结尾真是太有哲理了,让人深思。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读这篇散文,感觉作者对二人转的热爱和情感都融入字里行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厌归人
没想到散文也能写得这么接地气,为作者点赞。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幸好是你
这篇二人转散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戏的场景,真是怀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散文中的二人转元素太吸引人了,读起来停不下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幽梦
喜欢这篇散文的结构,层层递进,让人沉浸其中。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桃洛憬
二人转散文里的那些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为爱放弃
这篇散文让我对二人转有了新的兴趣,想去看看现场表演。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读完这篇散文,对二人转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受益匪浅。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