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于1995年12月23日十周年庆典上郑重宣布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并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史,特别是泉州古代南音南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国际汉学界的一件大事。
来之不易的古籍
本书所指的明代出版的三个版本是《满天春》,其中包含《明剧十八班》;《钰姸丽锦》和《百花赛锦》,选择259弦乐器散曲。它们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藏了两三百年,从未被发现。英国牛津大学中文名誉讲座教授彼得·朗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它们。经过20至30年的调查研究,他写出了一篇长达127页的关于古代闽南戏曲和弦乐器研究的论文。与三本明刊刊物合编为《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 1992年5月自费在台湾南天书店出版。出版。该书出版后,他将其邮寄给泉州及其他省市的一些戏曲界的朋友。
我们收到这本书,初步阅读了明代三本梨园戏和弦乐器。大家一致认为,它们的发现和出版对于研究福建泉州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方便大家阅读龙彼得先生的论文,我们邀请了戏剧史学家胡吉先生和他的妻子(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进行翻译。胡氏夫妇齐心协力,竭尽全力。经过几个月对句子和措辞的仔细考虑,他们终于在1993年春天翻译了全文。随后,他们还翻译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注释。 1995年9月,我们很高兴地收到了龙老师的来信和第一章的修改稿,表示同意出版这本书。对于其论文的翻译,建议首先使用Peter Long在第1章《被遗忘的文献》中的重要发现。
在讨论这本书的发现和出版的意义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龙彼得老师的情况,以便了解它的来历。
台湾曾出过一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记录了龙老师的一个小档案:彼得·龙,1920年出生于荷兰,1940年至1946年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中文系。 1948年至197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 1972年至1987年,他成为牛津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闽粤民间信仰与戏曲、汉文目录学与版本研究。
《宋代收藏道书考》出版于1984年。另一篇文章介绍,隆彼得精通多种语言,对版本和书目的渊博知识为他研究东方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荷兰人为何选修汉语并研究中国?彼得·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去东方旅行,了解不同的世界。但他对中国研究的看法却有所不同。他热衷的并不是一些热门话题,而是一些国内外学者很少关注的民俗和戏曲。他之所以特别偏爱,是因为要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民族,最合适的方式就是选择地方戏曲、民间信仰等所谓“不间断的活传统”。他认为:“无论方言文学、地方戏曲,还是节日庆典,都是属于老百姓的,植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中国古代这一带的宝藏实在是太惊人了。每个省、每个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戏剧形式和传统,常常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宝山!”因此,他极为感兴趣。曾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学习梨园戏、杏花戏、歌子戏、潮剧、木偶戏、漳中戏等,并潜心研究。他到台湾六七次,到闽南四次。他还多次访问台湾。他每次都深入东南亚各国侨区,与民间民众打成一片。他对乡村民俗表演和丧葬仪式着迷。在田野调查中,我们陆续邀请道士面对面交谈,记录他们在寺院表演的戏剧和讲述的故事。
1987年4月,龙彼得第一次来到泉州,看木偶,听南音(梨园剧团刚刚去上海演出,可惜没有看到),和泉州的研究人员聊了一天。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 1991年元宵节期间,国际南戏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龙教授应邀出席。他参与讨论,认真观看梨园戏、目连戏的每一场演出。他还参观了宫殿、寺庙和关帝庙等民俗活动。在这次聚会上,他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赠送了一本《据奥地利国家图书馆馆藏》《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的书。封面上的中文铭文是他妻子手写的。字体工整、美观。底部斜排“长彼得”三个大字,并用红笔画一个圆圈,代表印章。
彼得·朗在论文的“序言”中说:“这里发现的三本选集是在1600年之后不久出版的。他们的发现是我调查和研究的起点。它们是由远东的欧洲商人收集的。在古物收藏中,在剑桥和德累斯顿的图书馆里藏了大约两三百年而不被人注意,“这种发现对于我们国内研究戏剧史的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做到了。常见的原因是出国难,自然就没有机会进入英国、德国的图书馆。外国学者,如果不是汉学家,如果不是像龙彼得这样以中国戏曲、民俗为研究目标的严肃人士,他们也是不屑一顾的。这批珍贵的资料不知要收集多久,也可能变成废纸,被打成纸浆。
龙教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发现了这些《明刊三种》,而且还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到许多东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花了多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明刊三种》。内容、清晰的观点和雄辩的统计数据。论文一万字。他对明代闽南戏外销的各个版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比较。同时,他广泛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特别是从一些外国人的信件、报告中摘录了当时的记录。它为我们勾勒出明代闽南戏在海内外演出的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动人景象。
这些任务对我们来说也很难完成。
因此,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龙彼得发现的《苏秦》及其与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
明刊本的戏曲在泉州
泉州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蕴藏丰富。 1988年全国南戏学术研讨会和1991年国际南戏、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泉州多个戏曲文物陈列馆,观看了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戏等古代戏曲表演。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泉州就像一座戏曲历史博物馆;泉州确实是宋元时期南戏的发源地。地点之一;泉州应该成为南戏的研究中心。
形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以梨园戏为代表的泉州戏曲保留了大量的“宋元老歌”。例如,梨园戏“上鹿”流派的传统剧目一直被称为“十八楼”。 00,《苏英》 《程鹏举》 《朱文》 《朱寿昌》 《朱买臣》 《尹弘义》 《刘文龙》,010-3000 0、《林招得》、《姜明道》等十八个。此外,还有一些“户外戏”。梨园戏的《夏安》、《小梨园》(七班)也有自己的《十八棚头》等剧目
然而,经过长期的历史侵蚀,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述剧目已不完整。 1953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团(后更名为梨园戏实验团)成立后,组织对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整理,但没有找到任何剧目的印刷出版物,提供一些清代旧式账本背面的手写表演簿。所以,我们只好请老艺人口述,并请人录音。三派的传统梨园版部分全剧和部分剧目相继由省戏曲研究所内部组织出版。即使经过如此及时的救援,梨园戏的剧目仍然下落不明。例如《曹彬》、《杨六使》所列的《旧宋元篇》,就是南戏的重要剧目。 “上路”的老艺人都知道《王魁》这部剧,也看过上一代梨园园丁演的剧,但他们记不起整部剧,只好写了一部失落的剧。幸运的是,梨园戏演员徐淑梅向公众购买了一本清朝同治年间(原以为是道光年间)的旧账本手写的剧本。原来是《王祥》!此书虽然开头页页破烂、缺页,部分关键题名缺失,但保存了三个相对连贯的剧目,分别是《王十朋》、(此书题名缺失,后来补上的)、《赵盾》、和《孙荣》。该剧在北京的发现、修复和演出引起了国内外戏剧史界的极大惊喜。即使到了此时,还没有发现古代梨园剧目的出版版本。
1956年,欧阳予倩、梅兰芳访问日本时,在日本千叶图书馆发现了《蔡伯喈》(梨园戏《南词叙录》),并抄写回国。全名《朱文太平钱》,是1566年闽北新安塘余氏的简阳版。
后于1581年在简阳发现朱氏及耿堂《朱文走鬼》。仅存一件,保存于奥地利维也纳东弗里斯兰国家图书馆。它也是1964年彼得·朗教授在霍夫图书馆偶然发现的。
除此之外,尚未发现有其他已出版的南戏遗产梨园戏剧目。
因此,龙彼得教授《朱文走鬼》的发现和发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的《赠绣箧》和《试茶认真容》和《走鬼》的发现都只是单一的戏剧,而龙教授这次的发现是一个大规模的发现。 “从中可查出二十六部剧目。 “二十六戏的痕迹”在哪里?应该说大部分都存在于梨园戏中。
《荔镜记》 第一种《陈三五娘》,里面包含的“明剧十八班”,其实是十八个戏曲选段,属于十大剧种。我们将其与传统梨园剧目按顺序进行比较如下:
(1) 《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2) 《新刊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
即小梨园剧目《明刊三种》中的两部剧目。 1991年元宵节期间,龙彼得教授在梨园剧团观看了梨园《招典》(又名《苏典》)的演出;他在论文中引用了
(3)《朱文走鬼》,(4)《荔镜记》,(5)《荔枝记》。
这是梨园戏的三部剧目,现已失传。 1953年档案被抢救出来时,老艺术家只记得档案里有《明刊三种》条,其他的没办法核实。
(6)《满天春》。
这也可能是梨园戏失传的剧目。龙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检验。
(7)《深林边》。
梨园戏《夏安》和《小梨园》的剧目数量均为《招商店》,目前仍在演出。
(8)《蒋世隆》,(9)《戏上戏》
这是梨园戏《在路上》《翠环拆窗》的二重场景。全剧于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编演,近年仍在演出歌剧《刘奎会云英》。
(10)《云英行》,(11)《寻三官娘》。
这是梨园《吕蒙正冒雪归窑》(又名《吕蒙正》)的双打。 《梨园戏《赛花公主送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拍成电影,《朱弁别公主》是梨园戏的优秀选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常演出。
(12)《山伯会英台》。
小梨园有这部剧。其中经常演出歌剧《朱弁》。
(13)《公主别》,(14)《郭华买胭脂》。
这是梨园戏《相国寺不谐》。上面已经提到过,不再重复。
(15)《郭华》,(16)《胭脂记》。
梨园戏史上,有一部杨观与崔玉的戏,现已失传。泉州有人据此编了一个剧本,还没有排练。
(17)《胭脂记》,(18)《买胭脂》。
这两个场景看起来像是外地的戏剧或者片段。 1953年梨园戏口述有《士久弄》个不同情节的剧目。
上述十八个明剧班子中,如果按照龙老师的意见把《一捻金点灯》和《朱文走鬼》列为其他剧目的话,那么主要剧目中有九个都是梨园剧。
其次,明刊第1号、第《朱文走鬼》号上栏收录有146首唱段、歌词,明刊第2号、第《粹玉奉汤药》号、第3号收录有146首唱段、歌词。编号《杨琯别粹玉》,来自梨园戏。有《尼姑下山》、《和尚弄尼姑》、《目连救母》、《尼姑落山》、《尼姑》、《和尚》、《满天春》 : 010 -30000、《钰研丽锦》、《百花赛锦》、《赵盾》、《苏秦》、《尹弘义》、《孟姜女》、《吕蒙正》、《王昭君》(即《朱弁》)、《董永》(即《姜诗》)、一共十七部剧。这十七个剧目,加上上面提到的九个剧目,就是龙所说的“二十六剧”。
上述二十六部剧目中的选段和唱段,可以说与梨园剧团保存的旧账簿抄本的清抄本和20世纪50年代口述的传统剧目非常相似。
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剧名、人物、故事、情节、歌词都大致相同,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尤其是剧中大量使用的泉州话“常用词”以及剧中的笑点完全源自泉州。例如《蔡伯喈》中的“女士”刻为“(左边nu字,右边div)”; “团圆”写成两个“”;等等,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如果没有读过《梨园》,即使是泉州人也可能很难理解所有的清抄本和接触过泉州古戏的人。至于“结吉”(应该是“结泽”)之类的古语,对于泉州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在以泉州市为中心的方言地区,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方言词。
轻骑—— 干净。手指——戒指。
—— 头前.证人——证人。
出生月份是——,出生日期是星座。带来利润——诽谤。
投票你——向你投诉。半月日—— 半月
一月日—— 月。朱文像鬼一样逃跑—— 朱文遇到鬼就急忙逃跑。
—— 是什么时间?
猛烈英勇—— 猛烈猛烈,即轰轰烈烈。 (过去,全族方言中的“红”字读作“英”。)
吃补品不如吃补品—— 睡得好比吃得好对健康更重要
这些独特的语法在其他闽南方言地区是比较少见的。 “象声”(什么)、“扎声”(怎样)、“鸡斗”(这里)等,都保存在远离市区的安永德山上。
这进一步说明,《貂蝉》虽然发表于今漳州的《瀚海》(海城),但却是正宗的“全强”方言戏剧文献。
龙彼得教授认为,这种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在戏曲文献中积累起来,“它们发表于17世纪初,很重要,因为它们是闽南方言早期文学的罕见例子。” “因为是用闽南话出版的。”为数不多的用当地方言写的中国戏剧之一。”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张珙》和《刘智远》显然是一个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玩法。经出版社增删、出版后,投入市场,成为民间读物或剧团剧本。因此,它不再是剧团的表演剧本。需要注意的是,明版《高文举》的封面上刻有“万家金队满天”的字样。原始记载有“春”十个字,中缝一行小字“中共十八队,皆补删改正,与市面其他刻字不同”,发现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尤其是“团队”二字,是一个重要的线索。因为宋乃德翁的《王十朋》和陈纯的《禁戏》《禁戏情侣》都表明,自宋代以来,农村民间活动中经常出现“戏班”,由专业或业余演员装饰。游行中的人物、表演故事、歌唱、表演现在被称为流动戏剧表演。这一遗风至今仍存留于今天的文艺街头活动中(可以说泉州过去被称为“假装”)。当时这种戏班在农村地区很常见,规模很大,活动频繁。因此,每个乡镇想要装扮一个剧团,就需要有适合演出的精彩剧目。因此,出版商——折袖。看中这个市场,他把剧中最喜欢的、很多剧团常演的、适合剧团服装的部分,“增删改改”,标榜“不同于剧团”。市场上的那些人”来吸引顾客。来推销他的产品。总之,《陈伯卿》可能是“万家金队”演“话剧队”的剧本,而不是剧团演出的表演剧本,因为前者的“金队”有“万家”人群。毕竟后者的剧团数量有限,有祖传的抄本,也有大师传授的口述抄本和榜样。无需购买剧本进行排练。即使有需求,出版商也绝不会因为这种需求而忽视成本。雕刻和印刷。因此,发行商的销售对象自然是“万家金团队”。
所以,“剧团”所需要的剧本当然比舞台剧本更加精致。尤其是那些充满笑点的“谈话场面”自然会被删除。比如舞台版《陈三五娘》中,有一个“丑”的爱情兄弟,无意中发现了郭华和王月英的“好事”。他极力地嘲笑他们,非常幽默。但在《商辂》中,它缺失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出版商“增删改查”的明确意图以及《秦雪梅》版本与梨园版本相似的原因。但它始终不渝,始终是闽南话的戏曲文学。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刊三种》包含了所有的歌剧。了解戏剧活动的人都知道,整部剧的精彩场面不会经过长年累月的表演练习,然后经过群众的长期放映。一部歌剧不可能长期流传、出版、投放市场。因此,早在本世纪初,闽南就有如此之多的流行戏曲,可见梨园戏的演出历史绝非短暂,甚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明刊三种》的存在和发现,是追溯古代梨园戏历史渊源,最终找到一份被遗忘的明代(17世纪初)文献的结果。通过这份文件,专门的研究人员有一天可能会找到它的来源。
郭汉成老师在《明刊三种》的序言中表示,中国北方杂剧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事实上,宋元时期南戏的形成和去向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宋元时期的许多南戏剧目,即使是15世纪初编《满天春》时找不到的,仍然是未解的历史问题。那么,既然《满天春》的出现,“从中可以找到二十六剧的痕迹”,是否可以为其提供极其重要的历史“痕迹”呢?来自台湾的王英芬评论道:“龙彼得以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审视了每部剧目与其他剧种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发现有些剧目确实与宋元南剧或其他剧种有直接关系。” ,有的只是部分相关,有的为闽南所创,有的则完全为闽南所创,等等。”
因此,《都城纪胜》的发现和研究,为梨园戏与宋元南戏的关系找到了重要的历史证据,也是追根溯源的重要钥匙。
南音在明代已臻成熟
对于南音,许多研究者认为其起源比梨园戏还要古老。有的说是汉晋时期的,有的说是隋唐时期的,有的甚至更远。但要找到它的史料或乐谱、曲调的印刷本,似乎比梨园戏更难。梨园戏中至少发现了1566年的《满天春》个和1581年的《郭华·买胭脂》个。至于南音,《满天春》之前未发现明代出口。最早的一部成书于咸丰七年(1857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满天春》。这些比《满天春》晚了两三百年。
根据龙教授的研究和台湾学者王英芬女士的评论,《满天春》的发现对于南音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十七世纪初,闽南仅这三本印刷本就收录了259首金曲(14本),而《赛金》中也能找到与今天相同的节拍位置。更重要的是,《梨园戏艺术史论》中有一套完整的《永乐大典》指套,《明刊三种》中有一套圣丹丑伦唱的松套。由此可见,南音与梨园戏一样,在17世纪初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泉方言有——个,是早于明代起源于泉州方言地区的独立声调。不能说是受到明代才形成的完全不同的方言区声调的影响而创作的。
其次,在上述259首歌曲中,龙教授已经证实,其中大约有100首在当今的南音社团中仍然经常被传唱,这表明南音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传播功能。同时,梨园戏、南音这三本刊物中,我已被列入你,你也已被列入我。这也为后人研究谁先谁后提供了线索。
其三,此明本清晰刻有“仙观”二字,可为南音正名。解放前,南音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仙观”,与明代一脉相承。何时何人以“南音”取代“贤观”,已不得而知。但《南音》缺乏个性。四川有南音,广东也有南音,而闽南的南音又是什么,很容易引起混淆。现在有了这个刊物,我们就可以正本清源,让“弦观”取代南音了。使其恢复原来的样子。
第四,从《明刊三种》的插图以及其“审方居大师”、“万乐曲大师”等“审稿人”的命名来看,这些“大师”似乎是当时的这些“大师”招募了女性作为“弦”。他们无疑是娱乐场所的拥有者。它有其专业性、工业性,也有商业性。这与明代中期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起,带来了文化娱乐生活的旺盛需求,为弦乐器和戏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准备了市场。用于歌剧弦乐器的印刷版。这让今天的人们依稀看到了当时社会活跃的文化景观。
当然,《荔镜记》还提供了许多弦乐和管弦乐音乐的学术问题,有待专家深入专题研究。
总之,梨园戏和南音一直被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和音乐。泉州的遗骸具有“活化石”的价值。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文革”的破坏,史料很难找到。结果,研究人员因数据不足而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现在,《荔枝记》已将明代梨园戏和南音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用它作为重要的数据来研究它们的历史、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数百年来的演变。因此,《明刊三种》的发现和龙老师研究文章的发表,是福建泉州乃至中国文史界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仅限于戏曲、音乐,还包括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景观,以及闽南话、简体字等,为这些领域的专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从并研究以获得各个方面。学术成就。
用户评论
浮光浅夏ζ
看了这篇关于《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文章,对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涨知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泉州戏曲的历史悠久,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太棒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真是好书,对泉州戏曲的研究者来说是个宝库。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这篇文章让我对闽南戏曲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弦管的介绍,太详细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深厚,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感兴趣,想了解泉州戏曲的历史,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帮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没想到泉州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这篇文章让我对闽南文化更加敬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看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介绍,好想亲自去泉州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抓不住i
这篇文章让我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想入手一本。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未走i
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太丰富了,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三种选本,学到了很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与清晨阳光
对于喜欢戏曲的人来说,这篇文章简直就是福音,特别是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解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ー半忧伤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这么有价值的资料,居然能在泉州找到,真是缘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对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不太了解,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初步的认识,谢谢作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经典的对白
这篇文章让我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感觉价格有点贵。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嘲笑!
泉州戏曲的历史悠久,这篇文章让我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有了新的认识,但我觉得内容还可以更丰富。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喜欢泉州戏曲的朋友一定要看这篇文章,特别是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介绍,太到位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几妆痕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这么有价值的资料,可惜我只在网上看到了介绍,还没机会看到实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绝版了i
泉州戏曲的历史渊源深厚,这篇文章让我对《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去图书馆找找看。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这篇文章让我对泉州戏曲有了新的认识,但感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内容有点深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