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十四卦的顺序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传记《周易》的卦顺序、经房八宫的卦顺序、马王堆帛书的卦顺序、宋代伏羲。不同的卦序可以体现不同的易学思想。学者们对各种卦序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各种结论。但大多数结论显得过于具体和局部,未能有效把握整体。就今天所见的几种典型的六十四卦序列而言,它们可能主要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易学思想:阴阳意义、五行原理、书籍数量。阴阳的意义基本上是围绕经文《周易》展开的。传统的治理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象数和仪礼。通过对不同卦象序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易学》研究所展现的实际上是基于象数义理二分法,以及《周易》经文、五界原理和图数三分法。由纬线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学术形式。其中,三分的分类更为充实。
对于《周易》卦象的阴阳思想,古代学术界已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所写的《易纬》和唐代孔颖达所写的《周易正义》。《易纬·乾凿度》 说道:
孔子曰:三阳四阴,是正位。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如阴阳。扶阳道纯奇,故首章三十,故似阳。阴道不净偶然,故第二章三十四,故为法阴。乾坤是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是前章鼻祖,受人尊敬。理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经络,故万物有始有终,故坎、离为终。成功与永恒,是男女之始,夫妻之道。人类的繁荣必须来自夫妻,所以他们奉承祖先,是天地的主人,所以他们是开下篇章的人,是高贵的。已经解脱或者不炼化就是结局,所以要谨慎,守王道。孔子曰:太,天地相通,阴阳相通,万物滋养。否则,天地不相通,阴阳不行,万物就会停止生长。上经象阳,所以干为第一,坤为第二,太为后为无。受害者,是用阴做事的人。美损山,万物皆损。为了服务上面的,下面的被损坏了。受益者,用阳者,雷风利万物。上者损己而利下者。下经为法阴,故先有而后常,先失而后得。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同类。
《乾凿度》 这是唯一清晰讨论一般卦序的段落。虽然使用了很多有关天地人伦的词语,但都是为了说明卦象序列的阴阳二元结构。以《周易》中以阴阳为排序基本原则的思想,虽然文字不明确,但意义却很明显。
批评者多集中于本文列出的卦名数量,认为仅有乾坤、太傅、坎离、咸亨、盈亏、积吉未吉这几对卦象,不足以充分揭示卦序的思想。《周易》。因此,有的学者还根据各自的理解,附加了几卦,以求完整、恰当。其实严格来说,这些增加只是与五十步、百步有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但暂时无法解决,恐怕永远也无法彻底解决。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存在于《周易》卦数列中,也不存在于《乾凿度》卦数列的讨论中,而是存在于学术思维本身。《周易》 六十四卦的排列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阴阳。除了阴阳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学者所追求的明确的“骨骼”或“经络”。《乾凿度》中的讨论只是简单地解释了阴阳。 “天地”、“男女”、“上下”、“终始”等的列举,足以解释《周易》卦序中所包含的两种相反的仪式。想法。
关于《周易》卦序的阴阳思想,《乾凿度》的讨论是从卦象理论出发的,而孔颖达的讨论则是基于卦象。
《序卦》,文王姬曜六十四卦,分两章。二者的顺序看不出来,于是孔子将上下经,各按其义的顺序排列,故称三千三千六万六百一三万焉。周氏以《序卦》为六门,第一门为天门,第二门为人事门,第三门为因果门,第四门为对立门,第五门为相虚门,第六门为病门。比如干在坤旁边,太在符旁边等等,这就是天命。比如打官司必须有老师,老师必须有对手等等,这就是人事门。比如小动物在地上行走,就会因为在地上行走而产生联系等等,这就是互因门。比如逃到极致然后变强,移动又回到目的地等等,这就是对面的门。比如,你是一个大人物,你需要谦虚,如果你年轻,需要被培养等等,这就是你所需要的。比如极度脱皮、极度受伤等,这些都是疾病的症状。韩康伯云说:“《序卦》的意义,不是《易》的关键,因为卦象的顺序,所以用象来阐明意义。”不取深钥之义,谓之“非易之钥匙”,故取之。人性原则。今六十四卦,二二相偶,不颠倒必变。翻的则从表里看,再分二卦,屯、孟、需、诉、事、毕等。变化,周而复始,形成卦象,然后变化与之相适应,干、坤、坎、离、大郭、乙、中辅、小郭等。而且,圣人原来的顺序,如果是孔子《序卦》的原义,不应该被推翻或改变。但康伯所说的“因卦序,以象辅以明义”,并不虚。故周之意不用。 (孔英达《序卦》)
“永不颠倒更变”是指六十四卦的阴爻与阳爻的对应关系。颠倒就是颠覆,隐与显交织变化。 “翻转”的意思是阴阳,“变化”的意思也是阴阳。 “翻”与“变”的错综复杂的原理,是阴阳思想的最好体现。然而,孔虽然总结出“或推翻或变化”的规律,但他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阴阳是《周易正义·序卦传疏》卦序的基本原理,或者说他没有考虑到阴阳卦象的基本原理。从六十四卦的顺序来理解“推翻”和“变化”的作用。因为他最终肯定的是韩康伯“依卦序、配象以明义”的思想,而对周鸿祎的“六门”说持否定态度。事实上,存在着“干为坤”、“诉讼必有师”、“小兽走鞋”、“逃极强而强”、“有是”等不同性质的二元对应关系。 “要谦虚”,“要勤奋去剥离”等等。 关系都是阴阳的不同表现。
所谓卦序基本原则,不仅应作为六十四卦整体排序的指导思想,而且能够解释各卦位置的原因。如果它只能解释部分现象,不可能解释一切,那么这样的“理”只是卦象序列中可能包含的一些思想,很难称之为主要思想或基本原理。的序列。韩康波说《周易》“因卦序故,以象显义”只是一种可能的理解,其文学表达本身并不严谨。《序卦》 主要讨论的是意义,包括各卦名的意义和六十四卦的意义。例如,“有天地,则万物生,惟填天地间者,万物也,故收而收,藏之者满”。所谓天地万物皆充满。这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其中没有任何卦象、线象。 “屯,万物诞生之始。万物生之,必覆之,故受以覆之。覆之者,为万物之源。物须养,因此,需要它们的人就是吃它们、喝它们的人。”这一系列的表述和演变几乎都是理性的推演。当然,对卦名的理解也可以从卦象和纱的形象来推导。例如,林卦中的“大业由事而生,二阳长而宏,故名林”(李光地《序卦》)。但从《周易折中·临·程传》的整体文字内容来看,似乎主要侧重于道德原则。
二
要全面理解《传本《序卦》中卦序的基本思想,还必须对其他不同的卦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六十四卦的排列可以有数千种形式,但真正能揭示高深易学思想的卦序却很少。纵观易学史,除传记《周易》中的卦序外,比较特殊和有代表性的卦序主要有两类:景芳巴宫卦序和宋伏羲卦序。王朝。
学者们对北京八宫总结了很多观念,如:八宫、那甲、那支、时瀛、飞符、右归、卦气、建侯、积、五行、六亲、新闻等。其内容五花八门,可有些让人眼花缭乱。然而,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五行。换言之,在经方的八宫卦说中,五行并不是可以与其他内容并列单独列出的话题,而是一切思想的核心。其他一切基本上都是五元素整体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
《经房八宫序》所用的五行思想和易学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其主要内容而言,首先,通过八宫分组确定六十四卦中各六画卦的五行属性。每宫都是以一个纯卦为基础,其余七卦则是根据阴阳交互变化的原理生成的。每个房子的八卦五行都是一样的。例如:“干,纯阳为物,象配天,属金”; “真、阴、阳互用,属木德,象以雷”。在此期间,阴阳线自下而上的变化成为信息。消息的处理过程形成了世界的反应。讯息的结果产生了世界灵魂:第一生、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第五生、游魂和归魂,而飞魂则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第一宫八图中的每一行,都因消息的变化而存在着隐藏和明显的东西。其次,三百八十四妖中每一个阴阳妖的五行属性都是通过那智来决定的。 “阴随武,阳随子,子午分枝,子行于左,戊行于右”。四阳卦顺序配,四阴卦逆配;阳卦六行配阳支,阴卦六行配阴支。 《精八宫易学》中,广义的那支还包括建侯、己丑、星戌等。例如:《周易》说:“从己巳火算到五辰土,周而复始”。《乾》说:“五颗星从稳定恒星的位置开始,女性星座从该位置下降到吉未地球。”干枝是阴阳五行的存在。那智的具体形式是接受阴阳和五行。最后根据五行相生、克制的原理,将六卦五行与五曜相结合,产生六亲。 “八卦中,鬼为系线,财为系线,天地为义线,功德为宝线,同气为殊线。” (《噬嗑》)也就是说,经房八宫的顺序是按照八宫来的。从分组开始,到六亲定位结束,由宫、卦、纹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解释体系。
经方的五行易学体系比较复杂,其中的一些内容尚不能被现代学者详细理解。比如那甲,那甲就是与十天干相配的卦象和线条。在《京氏易传》之间,有几种不同形式的纳干系统。例如《京氏易传》,既有“甲壬及内外二象”,又有“积巳火至五辰土”。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纳迦,五行解义的本质都是完全相同的。《乾》 有云:“分宇宙之象为天地,以甲、乙、壬为益。真巽象配庚辛,坎离象配无极,根兑符配丙鼎,分阴阳,六位配五行,光明四方,变化易立节。”
由于京师八宫的顺序为:干、震、干、艮、坤、巽、离、兑,因此有学者认为,京师八宫的顺序体现了“父母六子”的思想。 “父母六子”是八卦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符号。在大部分易卦序列中,我们几乎可以找到“宇宙六子”的各种存在形式,特别是在以八群分类为基本序列结构的各种卦序列中。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一般的共性上,简单地罗列“父母”和“六子”的成长经历和遭遇,就无法真正理解不同卦序背后不同的易学思想。
与景卦一样,帛书卦也分为八组。每组卦的第一卦也表现了“父母六子”的情况。但帛书卦序中体现的医学思想并非五行,而是阴阳。与《京氏易传》相比,《丝《京氏易传》和《传本《易》两部易学作品在整体思想上属于同一范畴。这些相似点和差异在各自的文本中都极其明显。《周易》 第一、中、二卷,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文字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五行的中心主题展开的。例如第二卷中说:“变,是指事物的有无。有福则有祸,有祸则有福。吉凶的意义是什么?”以五行为始,以八卦为终。”以五行解卦的主题十分突出。和传《京氏易传》一样,丝《周易》传也有非常明显的强调宇宙阴阳的倾向。尤其是《易》,其中还包括《易之义》、《乾坤之参说》、《乾之详说》等详细讨论阴阳的专门章节。丝绸《坤之详说》虽然也提到了五要素,但从其整体内容来看,五要素的原理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帛《易》和传《易》无论是在章节结构还是措辞句法上都力求突出阴阳的中心思想。当然,两者在六十四卦序列的具体形式上也有所不同。篆书《周易》中的卦序是基于简单的阴阳二礼,而帛书卦序则扩展到阴阳八卦。八卦阴阳顺序来自《帛书《周易》和《传本《易之义》两部文献的类似讨论。帛书《周易·说卦》云:“天地定位,山河通风,火水相射,雷风稀薄,八卦相冲突。”水火不相交,八卦不相容。”学者们常用《易之义》中的“水火不相交”来“纠正”“水火不相交”。《说卦》”,但一直没有确定的依据。帛《说卦》卦序中阴阳的排列,可以提供水火顺序的证明。每组八卦的顺序八帛书是:干、坤、艮、兑、坎、离、震、巽,前水后火,前八组八卦,将四阳卦与四阴卦分开。干、艮、干、震、兑、离、巽也,水在前,火在后。 帛《易之义》 卦序与传《易》 只是卦序的不同。微妙的表象,而相似性则是阴阳二元性的基本本质。
元宝卦序与京师卦序的关系基本类似。元宝卦序亦分八组。各组八重卦的卦象变化原理与靖八宫相同。一般来说,它们也属于五行解释。但八组元宝第一纯的顺序是坤、干、兑、艮、离、坎、巽、真,而不是干、震、坎、艮、坤、巽、离、兑。景芳的。与靖八宫相比,元宝八组的排列顺序主要有三点不同:1、阴卦置于阳卦之前,阴阳倒置;3、阴卦置于阳卦之前,阴阳倒置。 2、八纯阴阳合二为一,而不是阴阳两部分; 3、父母之后,小的在前,年长的在后,长幼颠倒。元宝卦序的这三处变化,显然是重阴抑阳。它们可能是为了综合表达《易》《受坤》的易学目的,而靖八宫先父子后母女的卦序则体现了《周易》《商钱》的易学取向。然而,元宝卦序虽然有这三种阴阳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其对五行解释的整体思想本质。
易卦的不同排列必然有不同的内在机制。不宜简单地选择或拒绝不同卦序中的任何微小变化,否则难免会出现轻微的错误。与《帛《归藏》卦数一样,宋代邵雍的《伏羲卦数》也是以八个三画卦为基础,按照“八卦”原则排列的八组卦数。彼此和谐。”也就是说:每组八卦的上卦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经卦,下卦也是由八个经卦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并与不变的上卦重叠。只是这八个下经脉的顺序与丝《周易》不同:干、兑、离、真、巽、坎、艮、坤。 《伏羲卦序》与《帛卦序《易》中所蕴含的易学思想的差异,体现在每组八卦下经的排列顺序看似微小的差异上。
《伏羲卦序》是宋代书籍卦序的典型代表。邵雍用数字来解释易。干、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顺序,就是伏羲先天数从一到八的数字顺序。伏羲卦序排列的基础是《易数》。在八组伏羲卦的顺序中,不仅每组八个六划重卦是由各自卦下的三划卦按干一、兑二、离三、震的顺序组成的。 4、巽5、坎六、艮气、坤八按顺序排列,八组的顺序也遵循这个数字原则。更何况,当伏羲卦序被制成八组方图时,每组八卦中央的纯卦并不在榜首,而是在每组中排列着相应的数字。序列位置上方,位于组内排序和组间排序的两个序列的相同序号相交处。就全部六十四卦的顺序而言,从第一组卦的干到最后一组末卦的坤,所有的位置都与“倍数法”的计算完全一致。宋代《周易》中六十四卦的数字顺序。
宋代人们根据卦与卦之间的数字关系,将六十四卦做成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无论是方形还是圆形,都能充分体现伏羲独特的以数解卦的易学思想。
用数字来解释事物的历史似乎非常古老。早在《易》年,就已经有一些关于数和变化的讨论,如天地阴阳数、大衍曹数等。连宋代所谓的“双法”,似乎也是以此为依据:“故夷有太极,生二礼,二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善恶成就大业”。八个三画经卦的先天数,是按照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二象法”逻辑生成的。在《易》的流传过程中,虽然从来不缺乏对《易经》的研究,但真正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相对独立的《易经》理论体系,在于《易经》宋朝的。
三
易学研究形式复杂,学界习惯用象数、易理二分法对各流派进行综合划分。同时,学者们也基本认识到,所谓象数与意义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任何形式的易学都不可能完全抛弃象数、意理,但只能是象数、意理兼备,稍有偏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多讲道理,喜欢形象的人可以多讲形象。原理和形象的区别更多的是各自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从易学发展史来看,《象数》与《易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周易》书注释方法的不同。无论是象数易学还是易理易学,其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经文的含义,或者通过经文进一步了解卦象、线条的含义。在传统的象数易学二分法中,通常将五行易学和书易学划入象数易学的范畴。从《五行》和《易经》中大量的图像和数字来看,这样的划分确实是合理的。但将五行和易经完全排除在伊犁之外,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偏见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原因之一在于学术界对“易”的定义。很多学者只把《周易》视为一种变化,将《周易》中的“小词大义”解读为意义。以《周易》为例,《周易》的摘要中说:经方易“虽名‘易传’,但不解经,也不符合《四库全书》的意义。”四库图书馆官员的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因为《四库全书总目·京氏易传》它不仅解释了经文,还解释了含义。这是一部完整的《易》论。经方论义并没有完全离开《易》。区别在于角度。《京氏易传》中有大量的叙述内容。例如《易》:“纯阳用于物,如天,属金。与坤飞翔,居于世间。《周易》说:‘以九见一龙群无首,吉祥。九、三、三为男,小干、干于晚“谨防忧患,甲仁相配,表里象”;“五行配六位,为之”;位于西北,阴阳交战之处。《京氏易传》意为‘战干’”。景芳用八宫来解释变化,卦象不忘引述《周易》篇文章。只是这些所谓的“易文”并非全部都可以传记《乾》中查到,例如《易》:“世间流行曰焦。焦会时,《易》谓‘阴遇阳’”。又如《易》:“阳衰阴盛,无人专战败,《周易》曰:‘能告者者。 ’”又如《姤》:“君臣父子皆不可及,《易》曰:‘其死,其死,系于芽桑。 ’”不过,《遁》只是《系》的翻版,景芳的《否》完全可以参考。
四库官方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易》和《周易》内容的片面认定。应该说,《易》的核心是卦象、行卦,或者八卦、六十四卦。只要围绕卦象、线条的知识发展起来,就属于易学的范畴。《周易》 三卷内容均以卦、行为中心,特别是上下卷,以六十四卦的顺序注解为基本结构。彝文的书写形式有多种,有传记《易》中的“彝”、帛书《易》中的“彝”、《易》中的“彝”、宋代的“彝”等。图书。《京氏易传》卦序出自《易学》,京师八宫卦序和邵雍、伏羲卦序也出自《易学》。不仅如此,正是因为京师八宫卦序和宋代伏羲卦序采用了与《周易》卦序不同的排列方式,才分别揭示了卦象所包含的不同的《易》经爻。文章的其他思想内容。
第二个原因是相关学者对五行和易经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五行易经》为例。之所以将五行易学定义为图像的数量,可能是因为五行理的基本思维单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理现象。然而,只要学者深入理解五行思维,就会发现,物体只是五行思维体系的一部分。就像阴阳八卦一样,阴阳的最初形态也是物象,而八卦是从世间万物的象中衍生出来的。所谓“小言大义”,无非就是阴阳八卦对天地人伦常理的合理运用。五行之间的制约,是对世界规律的总结。与阴阳八卦一样,五行理也广泛涉及天、地、人伦、政治社会、生命身体机能等。例如,仁、义、礼、智、信的本质,喜、怒、哀、喜、善、恶的情志,以及生、合、害、对、刑、通的德行,都在五行原理之内,其合理性是概括和思辨的抽象。不逊于阴阳八卦。事实上,从传统易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所谓易理易学主要以阴阳发展为主,而对于八卦、六十四的讨论却很少。卦象是易学的主体。即使偶尔有评论,也不是分析分析卦象、台词,就是最终变相回归阴阳新闻。当然,易学的本质首先在于阴阳,但仅仅停留在阴阳之中,未必还是八卦。既然阴阳两条线形成了八卦,进而形成了六十四卦,那么它们必然会超越一般的阴阳而存在。八卦思想是阴阳二元性的延续和深化。五行也是在阴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多维思辨体系。如果将阴阳的相关理论视为原理,将五行的原理视为象数,那么任何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研究恐怕都只能归为象数。这样的分类要么还没有进入易学的全部,要么就是用来区分简单和复杂的。
第三个原因在于对“象思维”的特殊理解。将五行易学和图号易学归类为象数易学,可能更多是出于“象语”而非“象思维”。象思维就是以物拟物,以象拟象。形象思维的前提是具体的物体,其过程就是发展物体之间的关联。它以经验作为前提和结论。象思维的反面是理性思维或理性思维。虽然理性思维涉及基于概念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逻辑推理,但概念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特别是,语言作为概念存在的形式,既可以是纯粹的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体,而具体的语言又可以完全包含抽象的内涵。因此,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并不在于语言的形式,而在于思维主体所选择的内容。就像阴阳的概念一样,在思想者的头脑中,它可以直接反映明亮的白天和黑暗的夜晚,也可以简单地代表诸如上下、强弱或优点和缺点等纯粹的想法。五要素原理是一种以大量对象语言作为思辨基本单位的思维体系。虽然五行思维具有非常突出的形象语言特征,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些以形象语言形式存在的概念既是形象,又是原理。因此,五行易学既是象数易学,又是理学易学。
《京氏易传》是易学的基础经典。无论是五行易学,还是书本易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易学流派,他们很难彻底放弃《周易》不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都是《周易》易学的不同易学流派。《周易》 易学包括象数和易理。五行易学和易经也明确地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学术形式:象数和易理。象数与意义的区分是《周易》易学、五行易学、书易学等易学的共同特点。如果把各易学流派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横向可以分为象数易理两大类,纵向可以分为经易学、五行易学和书易学三类。学习。象数与仪礼的区别主要在于学术的形式,即同一本质内容的不同表述;后三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易学本质上,即对卦爻结构内在规律的理解不同。
象数与易理的二分法之所以强调形式,是因为它们最终推行的易学问题本质上是相同的。所谓差异,根本在于学者的思辨专长、学术心态和写作风格不同。不仅如此,在易学研究的实践中,人们也从未将两者截然分开。任何易学者、易学著作都不能是绝对的象数、绝对的义。象义合一,不是人的偏好,而是易学的本质。六十四卦是《易》的核心,是由阴阳线组成的抽象符号。它们是一种特殊的抽象语言。它们不仅是可以与万物相比较的图画、图像,而且是概括万物的意义和道理。如果学者仅仅用形象或理论的思维方法来理解卦象、线条,其结果往往是盲人摸象。经、五行、书的三分之所以更为实质,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卦爻结构本身的不同理解。同一卦爻结构在不同的流派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在形态,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世界存在和变化规律。除了揭示易学性质的不同外,三派的学术语言也可以相对分离。易经只能解释《周易》,易经只能解释占卜,易经只能计算数字。也就是说,三者从内容到形式的差异都非常明显。当然,所谓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形式和实质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当今易学研究不仅无法将象数与意义截然分开,学者们还常常在经书、五行、图画之间相互借鉴、综合运用。
传记《周易》 宋代卦序、经房八宫卦、伏羲卦分别代表经学、五行、人物三易学派。分别是六十四卦顺序的三易学思想。反映。通过对三卦序列及相关理论的综合研究,学者们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学术流派所反映的不同易学思想,而且可以深刻认识不同易学思想共同的终极根源。
笔记:
参见沉有定《周易》、吴程《周易》、崔树《周易》等。
见王兴业《周易》,刘大军编,《沈有鼎文集·周易序卦骨构大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又见廖明春《易纂言外翼·卦统》,刘大军编,《崔东璧遗书·易卦图说·易卦次图说》,济南:齐鲁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参见小吉《〈说卦〉新探——兼论宋人先天卦序后天卦序问题》。
参见文章《大易集成》,2003年第2期。
用户评论
惦着脚尖摘太阳
苏永利老师的这篇关于六十四卦的文章真是太棒了,我之前对易学一直感到很迷茫,现在终于有点头绪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读完了苏老师的文章,感觉自己对易学的理解更深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确实很有意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殇雪
我觉得苏永利老师的这篇文章很有深度,从六十四卦的排列中看出易学的博大精深,感谢分享。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苏永利老师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让我对易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情i
看了苏永利老师的文章,我对易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十四卦的排列真的很神奇。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昂贵的背影
这篇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苏永利老师的解读真的很到位,谢谢。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苏永利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六十四卦有了新的理解,易学果然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是梦遥不可及
读完苏永利老师的文章,感觉自己对易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六十四卦的排列真是一门艺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苏永利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太独特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苏永利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易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六十四卦的排列真的很有意思。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焚心劫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苏永利老师对六十四卦的解读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心锁爱
苏永利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真的很神奇。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艺菲
这篇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全新的理解,苏永利老师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苏永利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六十四卦有了全新的认识,易学真的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我觉得苏永利老师的文章有些地方解释得不够清楚,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汐颜兮梦ヘ
苏永利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易学产生了兴趣,但感觉文章有些地方还是有些难以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君临臣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我觉得苏永利老师对六十四卦的排列规律解释得还不够详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苏永利老师的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但有些地方我还是有些困惑。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这篇文章让我对易学有了新的认识,但感觉苏永利老师对六十四卦的解读还可以更加深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